在神探夏洛克第三季第三集中,我們可以看到反派麥格納森通過強大的「宮殿記憶法」記住了大量的信息,不僅讓他擁有威脅政府官員的資本,還將夏洛克戲弄了一番。
記憶的原理分為三個步驟,即記憶-存儲-提取,如何將記憶的信息更好的存儲以便讓我們更好的提取呢?這就需要我們在存儲信息的時候將其進行編碼處理,這個過程就好比圖書館新採購了一批書,如果沒有對這批書進行分類存放和做好標誌,那麼不管是管理員還是讀者事後都很難查找到這批書的位置,所有為了後續更好地找到相應的書籍,每本書都有它對應的標籤,這就是信息存儲時的處理。而「記憶宮殿」就是一個很好的存儲載體,而這一方法的使用最早出自古希臘西塞羅(Cicero)的作品《演說家》中所提及的古希臘詩人。
傳說在2500年前,古希臘詩人西蒙.尼德斯(Simonides)受到一個財主的邀請,希望他能夠在他的宴會上寫首詩歌來讚美他,事成之後會給他豐厚的酬勞,然而在宴會中,西蒙.尼德斯的詩歌中只有一部分是讚美財主,另一半則是讚揚當時的兩位神靈,惱羞成怒的財主於是拒絕付錢給西蒙.尼德斯。就在此時,門外來了一位年輕人把西蒙.尼德斯從宴會上叫了出去。在他離開之後,宴會的屋頂突然塌了下來,留在裡面的人全部遇難,無一倖免。死者血肉模糊,其家人們無法辨認對應屍體,這時西蒙.尼德斯根據每個死者在宴會廳的位置說出了他們對應的名字。
對於這個傳說的版本有很多,但歸根到底想透露的信息就是在很早之前就存在了「宮殿記憶法」。而這一方法系統化還是源於16世紀,而當時有位傳教士叫利瑪竇,他精通「宮殿記憶法」,在中國傳教時,把這個方法傳授給了中國人,不過當時在中國卻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直到近幾年世界腦力錦標在中國舉行,懂得和學習此法的人才越來越多。
那鋪墊了那麼多,什麼是「宮殿記憶法」呢?
在上面我有提到「載體」兩字,而「宮殿」就是載體,這個載體就是我們生活中所熟悉的地方及物品,而將我們所要記憶的內容與這些熟悉的地方和物品關聯起來就是所謂的「宮殿記憶」了。簡單點說就是,在我們熟悉的地方找到一些物品,比如桌子、椅子等等,然後將其定好前後順序,接著通過它們來記憶所要記憶的知識,以下是一個房間的圖片。
通過這個圖片我們可以了解到只要是我們熟悉的場景,我們都可以找到相應的物品作為我們記憶的載體,並可以對其排好順序,這是每個人都可以練習的。
那倘若我們要打造自己的記憶宮殿,需要有什麼注意事項呢?
一.熟悉
我們在打造自己的記憶宮殿時,所找的場所和物品應當是自己熟悉的,不熟悉也要熟悉之後才用來進行記憶,不然只會增加記憶的負擔,起不到很好的記憶效果。
而這些場所選擇有3:①來源於生活;②來源於想像;③來源於生活與想像的結合。對於初學者而言,前期還是儘量以我們熟悉的生活場景為主,這裡補充一下,其實宮殿是留在人頭腦中的心理結構,而不是完全由「真實」材料建成的有形實體,所以我們大腦中的圖像跟現實中有出入是正常的,不要糾結。
二.物品特徵明顯單一性
特徵明顯指的是我們選擇物品時,這個物品能夠比較容易引起我們的視覺關注,而單一性就是說我們宮殿中的物品不要重複,當我們找了一張椅子,那就不要再找一張椅子,如果無法避免,那下一張椅子的作用部位就需要更換,以免混淆。
三.有序性
當我們在自己的宮殿裡找到足夠的物品時,我們需要將這些物品進行排序(如上圖),將其按順時針的順序,或者按逆時針的順序,這樣來減少我們的記憶難度。
四.間隔與大小均勻
這點說的就是我們在打造宮殿時,宮殿中物品大小和間隔應該儘量適中,大小均勻避免視幅大的跳躍性,間隔適中則是減少思維的跳躍。不過如果對宮殿要求沒有那麼嚴格,可以忽略這一點。
對於以上打造「記憶宮殿」的注意事項,大家應該帶有審度性來看,因為這是個人的經驗之談,而如何將這部分的知識更好的吸收,這有待大家更深入的學習和研究了。
其實在《利瑪竇的記憶之宮》這本書中有提到,每個人都可以打造自己的記憶宮殿,只要用對方法。
而對於「記憶宮殿法」的好處我在這裡就不多說了,網上有一大堆說其好的,想了解的可以自行去百度,當然也說其有害的,這個就需要個人自己去判斷了,畢竟龍生九子各不同,每個人的主觀意識也不同,非議之聲自然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