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打聽濱湖欣園、和園、政務嘉和苑、綠怡居……
人家剛問了句:這些小區怎麼樣啊?
結果,我用一句話就結束了聊天:哦……,那都是回遷房。
「回遷房」三個字被命名時不帶任何感情色彩,漸漸地,這三個字變得立體、飽滿,現在基本上可以代表回遷房的情況:非優選物業、綠化不講究、社區環境堪憂、用材用料「實惠」為主……還有一句更狠的:便宜貨。
而事實上呢?越來越多的回遷房在刷新你的認知。
回遷房也要秒搶?
有中介在朋友圈掛了一套政務區嘉和苑的房源。
12點多發布的信息如下,
12:09分:
嘉和苑,81.14平,小三房,婚房裝修,東邊戶,黃金樓層,無抵押無貸款,210萬,價格可談。
以這個掛牌價粗算一下,單價為2.59萬/㎡。對比嘉和苑的整體均價,該房源高出了近5000元/㎡。
而相同戶型面積的小三房,此前最新的成交價是19165元/㎡,掛牌總價168萬,成交總價156萬。
也就是說,該房源比之8個月前,掛牌價上漲了42萬元。
而政務區二手房均價才多少?26549元/㎡。這一對比也就沒差多少了。
要知道,回遷房的價格一直以來是拉低區域均價的存在,這下,該房源直追政務均價,再也不用被平均了。
也怪不得有人在留言區詫異地用「猛」字來形容。
留言區:
A:嘉和苑都這麼猛了嗎?
該中介:是的,房源少。
該中介:已售。(15:39分)
B:多少賣的?
隨後,該中介表示,嘉和苑的單價之所以高,很大一個原因是「房源少」。
我隨手查了一下,嘉和苑在售二手房只有21套。說實話,這個數量放在政務區被平均下來的話,房源算多的了,一些熱門小區基本上也就是個位數在售房源。
當然,放眼全市的話,房源確實不多。
而更令人詫異的是,在15:39分,該中介就表示該房源「已售」。
只掛出來三個小時就成交?這樣的秒殺速度就是凱旋門的公寓也不常出現吧。
當然,驚訝歸驚訝,冷靜想一下,尚有一些合理懷疑未能排除,比如:該房源什麼時間掛牌的?帶看了多少次?調價與否?成交價又是多少……
簡言之,僅靠一張無法追蹤探察的截圖不能簡單得出「秒殺」的結論。但這並不是我關注此信息的焦點,只是藉此提醒讀者在網絡上瀏覽成交信息時,別被有心人帶節奏,白白貢獻了流量。
那我從這條信息裡看到的是什麼呢?
升值的回遷房
其實和大多有心的讀者留意到的那樣,最近高熱區域的回遷房,其價值在漸漸的凸顯。
有兩點,一是回遷房本身的價值被低估;二是,高熱區域的普通商品房市場的供不應求,給回遷房得以發揮的空間。
首先,市場普遍對回遷房存在一定的偏見或者先入為主。
很多對房產一無所知,也沒有實地看房的購房者,他們把回遷房排除在選擇之外的理由,大都是道聽途說。
這對於處在變化中的合肥回遷房來說,是不公平的。
引用一句博主的觀點:合肥的回遷房質量,在提升。
無論是外立面、綠化還是物業,這些看得見的變化不需要太多描述。
圖|源自@合肥班長
看得出來上圖是普通商品房還是回遷房嗎?
回遷房。這是博主實探的濱湖暢園,可以看到,綠化程度、整潔度、建築外立面等都很不錯,據說進入小區還是人臉識別系統。
說到第二點,也就是回遷房價格在上漲。
這也是肉眼可見的。
就拿開頭政務區的嘉和苑來說,自去年5月份之後,該小區成交均價開始走高。
四五月份時,單價還是1.4-1.5萬/㎡,五月末就開始有近2萬/㎡的成交房源,而更明顯的是,彼時該小區大部分房源的成交單價已經攀上了1.7-1.9萬/㎡的區間。
無獨有偶,政務區的綠怡居、匯林閣小區在上漲。
其中,匯林閣小區均價已經破3萬/㎡,綠怡居也逼近2萬/㎡。
再有,濱湖的幾個回遷房也已經破3萬/㎡,
濱湖家園西區一套66平的兩室成交單價達到了3.1萬/㎡,成交周期也不長,只有17天,還是加價3萬成交的。
而濱湖家園的均價也已經達到了2.2-2.3萬/㎡,比市區一些正兒八經的商品房高了不少。
濱湖和園也是如此,整體向上拔高,均價已達2.1萬/㎡,相較於年初,上漲了3000元/㎡左右。
需要提醒的是,回遷房在升值是事實。但這並不是說要在選房時把它和普通商品房列為同一序次的選項。
因為,這目前還只是局部現象,大多回遷房依然存在各種各樣的硬傷,其質量問題仍是最大的阻礙,這主要是由於造價成本較低,就決定了其建築材料、綠植規劃、戶型面積、物業擇選等細微之處比不得普通商品房。
而這些明顯升值的回遷房,其價值拔高的原因,除了自然上漲外,多是有硬體加持。
要麼是背處大熱板塊,發展資源投入比重大、普通商品房供不應求,迫使部分購房者退而求其次選擇回遷房;
要麼就是像濱湖家園那般,有師範附小和四十六中的學區溢價能力。
簡言之,回遷房質量差這件事不會亙久不變,畢竟居住品質升級是市場運行的一大背景。但是不要聽風就是雨,買房是一定要考察的,不要帶著偏見選房,也不要輕易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