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魚居然引發了孩子們對於愛情和家庭責任的思考,匪夷所思又合情合理。
一,聊起小丑魚
按前期老師的設計,孩子們屬於海洋中隊,班裡的圖書角有很多關於海洋動物的科普類圖書,愛書的孩子自然不會放過。最近頻頻講起奇妙的海洋生物,其中小丑魚的講述過程讓我印象深刻。
「媽媽,你知道小丑魚嗎?它們其實並不醜啊」
「嗯,只不過它的橘色身體和白色條紋有點像馬戲團裡小丑的顏色。」
「小丑魚的家庭很有趣,它們主要是媽媽打理生活,爸爸只分擔很少的一部分。可是呢,如果媽媽沒有了,它們的爸爸就會慢慢變成媽媽的樣子,然後來照顧它們的孩子。它們的爸爸變成媽媽是因為小丑魚控制自己的身體分泌一種激素,慢慢就成了雌魚。」
「聽起來好神奇啊」
二、現實聯想
「對啊,所以小丑魚的爸爸其實也是很有家庭責任感的。不過,我們的爸爸更好,不管媽媽在不在都會照顧我們。」
「是啊,所以我猜如果要不在一個人,你們一定希望是爸爸吧,這樣媽媽就能變成爸爸繼續照顧你們,你們始終和爸爸在一起」
本來是就著小丑魚話題的玩笑話,希望收穫一些甜言蜜語的小心機而已。事實上,換來的卻是孩子們的小沉默。過了一些時候,孩子們抬頭問我
「媽媽,問你個很嚴肅的問題,請你認真回答:你愛爸爸嗎?」
「為什麼要問我而不是問爸爸這個問題呢?」
「你知道為什麼我們總是要護著爸爸,選擇和爸爸在一起嗎?因為爸爸總是覺得你什麼都挺好的,可你總是挑剔爸爸什麼沒幹好不符合你的要求,有時候還會吵架。我們就很擔心你們倆會分裂,所以選擇護著爸爸」
三,發現做好父母的機會
一陣心塞,看來挑剔的媽媽對娃的成長終究不太好啊!一如雖然我也很「埋汰」,但孩子們在自由散漫紙片飛滿地被批評吼叫之後總是會問我關於「潔癖」的話題一樣,太過要求孩子們乾淨整潔大概也終究不算太好吧。
孩子們要的是爸爸媽媽都承擔家庭責任,都愛她們。至於家裡亂點還是整潔點,至於什麼家務事幹的好點還是差點,都不是孩子成長的必須,也不是家庭生活的必須!
小丑魚的生理變化讓孩子們想到這麼深刻的話題,而讓老母親我有了這麼深刻的領悟(捂臉笑到流淚)!
特意補了補小丑魚的知識:
一,基本情況
小丑魚是對雀鯛科海葵魚亞科魚類的俗稱,因為臉上都有一條或兩條白色條紋,好似京劇中的丑角而得名,是一種熱帶鹹水魚。已知有28種,一種來自棘頰雀鯛屬(Premnas),其餘來自雙鋸魚屬(Amphiprion)。小丑魚與海葵有著密不可分的共生關係,因此又稱海葵魚。
小丑魚最大體長達11cm。背鰭總數10~12;背的軟條總數4~16;臀部總數2;臀鰭軟條總數14~15,稚魚全體黑色的有鱗片集中藍色的;在前額與上側面上的白色的斑塊;所有的鰭黑色除透明的胸鰭與軟背鰭鰭條的外部部分。成魚的地理而行為顏色可變的。
2,顯著特徵
小丑魚是極具領域觀念的,通常一對雌雄魚會佔據一個海域,阻止其他同類進入。如果是一個大型海葵,它們也會允許其他一些幼魚加入進來。在這樣一個大家庭裡,體格最強壯是雌魚,她和她的配偶雄魚佔主導地位,其他的成員都是雄魚和尚未顯現特徵的幼魚。雌魚會追逐、壓迫其他的成員,讓它們只能在海葵周邊不重要的角落裡活動。如果當家的雌魚不見了,原來那一對兒夫妻中的雄魚會在幾星期內轉變為雌魚,完全具有雌性的生理機能,然後再花更長的時間來改變外部特徵,如體形和顏色,最後完全轉變為雌魚,而其他的雄魚中又會產生一尾最強壯的成為她的配偶。
小丑魚並不是唯一雌雄同體的動物,但它們是為數不多的雄性可變成小丑魚雌性,雌性無法變成雄性的物種。每個小丑魚種群都有一個統治地位的雌性和幾個成年雄性,後者在青年期是雌雄同體。如果具有統治地位的雌性死亡,其中一隻成年雄性將經歷荷爾蒙變化,轉變成為該種群中的新雌性。在產卵期,公魚和母魚有護巢、護卵的領域行為。其卵的一端會有細絲固定在石塊上,一星期左右孵化,幼魚在水層中漂浮一段時間之後,才會棲息到海葵等共生性生物上。因為臉上都有一條或兩條白色條紋,好似京劇中的丑角,所以俗稱&34;。
3,生存能力
小丑魚身體表面擁有特殊的體表粘液,可保護它不受海葵的影響而安全自在地生活於其間。因為海葵的保護,使小丑魚免受其它大魚的攻擊,同時海葵吃剩的食物也可供給小丑魚,而小丑魚亦可利用海葵的觸手叢安心地築巢、產卵。對海葵而言,可借著小丑魚的自由進出,吸引其它的魚類靠近,增加捕食的機會;小丑魚亦可除去海葵的壞死組織及寄生蟲,同時因為小丑魚的遊動可減少殘屑沉澱至海葵叢中。小丑魚也可以借著身體在海葵觸手間的摩擦,除去身體上的寄生蟲或黴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