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運營研究社」(ID:U_quan),作者套路編輯部,36氪經授權發布。
上周,蘋果發布會帶著新品 iPhone11 風風火火地來了,預售期間,中國市場就「真香」地把綠 iPhone 搶到斷貨。
新機還沒到手,微博上大大小小的「轉發抽獎」已經開始刷屏,最要命的是,在科技圈,五花八門的 iPhone11 測評已經讓人眼花繚亂了。
B站iPhone11測評相關視頻
說起測評,我想到了因為 5G 測評爆火的 @何同學 ,他的測評視頻一夜之間播放量超過 500 萬,3 天內漲粉 100 萬,被人民日報、央視、新華社等官媒力推。
有人買來上千塊的大閘蟹,用狗的咀嚼速度來進行評估到底好不好吃;
有人連續一個禮拜只吃可樂炸雞,測評一下體重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也有人直播學習刷題,比較考試後的分數來檢驗考試資料的題目命中率。
……
感覺萬物皆可測評。
不過話說回來,測評人人都能做,但並不是所有的測評都會火。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火爆的測評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套路。
測評測什麼,就跟我們文章寫什麼一樣,首先要去研究選題,方向
對了,測的東西才不白費。
所以對於測評的對象,測評主會先看看受眾是不是廣,熱度夠不夠高,或者是......腦洞開得夠不夠大
① 受眾廣
常規一點來說,測評的選題可以從受眾開始想起,科技、時尚、美食等選題本身就屬於有流量的內容方向。
比如科技圈,最基礎的就是人手一隻的手機。
B站知名科技 UP 主 @科技美學 就精耕這一垂直領域,從手機入手,不管什麼型號,只要是市面上典型的,從外形到功能,統統一網打盡。
除了手機,相機也是科技圈一大寵兒。
用 vlog 的拍攝手法,把複雜參數簡單化,配合上自然又流暢的運鏡和講解, @影視颶風的TIM 在這方面做的非常到位,早期的 @何同學 也經常看他們的作品,學習拍攝手法。
在時尚領域,測評對象可以從「時尚」的大方向裡去細分話題,比如穿搭、美妝、包包、護膚、醫美、街拍等。
比較常見的測評還是美妝、護膚一類,相對好操作,製作成本可控,同時受眾很廣。
在美食圈, 食物的客單價低、品類多、更新快(還有大家都愛吃), 這些特點使得美食的測評和盤點也備受青睞。
盤點當紅奶茶,細數冰淇淋口味,幫你全都先測一遍。
② 熱度高
除了常規選題之外,測評也是要「追熱點的」!
阿里味濃,騰訊低調,京東Q萌,美團太黃......
左 超人測評,右 新榜
再比如,前段時間喜茶出了新品「益力多波波冰」,我都不知道這回事兒,一打開小紅書,首頁就有博主們給你測評完了......
很多時候,我們普通人對網紅新品的洞察,都是靠網紅測的......看人測過,四捨五入等於我也喝過了。
受眾比較廣、大家比較關心的測評選題人人都在追,所以普通帳號想要脫穎而出還蠻難的。但是,我發現不少測評主瞄準了腦洞大開又能顛覆認知的選題,效果也都不錯! 這些選題可以說是「沒有測不到,只有我們想不到」。
比如一周只吃炸雞和可樂,測測體重有什麼變化。
結果就是......堅持不了一周,並且真的能胖。
再比如浸泡十斤楊梅,來測評楊梅裡到底有多少只蟲子,由此打破「一顆楊梅裡有十隻蟲子」的謠言。
更大型一點的,有小夥子在自家院子裡,用一噸鹽來自製人工死海; 還有前 NASA 工程師耗時半年造了個果凍泳池,為了測試果凍到底能不到在泳池這樣大的容器裡成型!
總之,測評的對象千奇百怪,為的就是吊住你的胃口,打破你的認知。
絕妙的測評對象 (選題) 是測評的第一步,下一步就該考慮通過何種方式對這個對象進行測評了。
刷了 N 個火爆的測評之後,我發現測評方式的「腦洞大開」程度完全不亞於選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 3 種。
因為測評內容本身的優勢就在客觀性和真實性上,所以科學實驗式是比較常規但直觀的,主要遵循的原則就是我們從初中開始接觸的「控制變量法」。
比如 @科技美學 在測試手機的拍照、通話降噪等情況時,就會把幾部測評對象都放在一個支架上,從而控制環境的變量。
@科技美學 在做通話降噪測評
比如公眾號「深夜種草」在測評防曬霜時,在紫外線強度測試卡 (經過紫外線照射後會變成紫色) 上塗上不同品牌等量的防曬霜,在 5 小時後觀察卡片「紫」的程度來判斷防曬霜的有效程度。
測評截圖來源:公眾號深夜種草
總的來說,科學實驗式的測評因為比較中規中矩,所以除非選題很棒,不然吸引到用戶還是蠻難的。
相比科學實驗式, 土豪式的測評更容易火(只要錢夠多)。
另一種比較火的是將某個產品的高價版和廉價山寨版進行測評。
拍照情況:左 國行版;右 百元版
另外還有一種更壕的測評是高價產品毀壞測試,這類測評在 YouTube 格外流行,尤其是每年蘋果出新品時,總有形形色色的破壞測試,比如把手機攪碎,用錘子敲屏幕……經常能收穫幾百上千萬的播放量。
來源:YouTube
總之,土豪式的測試或讓人羨慕,或讓人肉疼,但是往往能吸引一大波人關注。
想吸引眼球但沒錢怎麼辦? 這個現實的問題催生出了很多「自虐式」的測評。
其中最常見的是吃方面的測評,比如吃播測評「最辣的火鍋」。 還有一些「輕自虐」的測評,比如親自體驗「電擊手環」的效果……
這種方式個人認為不太安全或健康 ,在此也就不多介紹了。
除了抓人眼球的測評選題和測評方式之外,我發現不論是視頻形式還是圖文形式的測評,為了觀眾或讀者能夠持續讀下去,都用了不少內容包裝技巧,其中最高頻的是以下 4 點。
因為測評往往是多個對象進行某個方面的對比,所以對比法是測評內容包裝最常見、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比如最近關於 iPhone 11 的眾多測評中,不論是拍照實力,還是運行速度,往往會跟舊版 iPhone 或者安卓機型進行對比 (蘋果發布會自己也是這麼幹的) 。
再比如之前公眾號「超人測評」在做防曬霜測評時,簡單粗暴把等量的不同防曬霜塗在背部的不同區域,然後將各個品牌的曬後效果進行對比,結果可以說非常一目了然了。
場景法能夠在用戶摸不著、用不上 (吃不了) 產品的情況下,通過在使用場景的「聽、看、聞、摸、吃」等感官描述,來讓用戶感覺仿佛真的體驗到了產品。
這個和牛太肥美了,整個擱嘴裡以後,它的油脂在你口中炸開……
除了對比法和場景法之外,類比法也是測評作品常用的一種內容包裝方法,通過用人們熟悉且直觀的東西來解釋陌生的東西,可以讓內容更加通俗易懂。
依舊 @何同學 舉例,在另一則「為什麼 5G 更快時」的測評視頻中, @何同學 為了跟我們說清楚原理,用水波來類比電磁波,用水波製造速度來解釋 5G 速度快的原因之一,用兩個錐形瓶之間有色水的流通來解釋「全雙工」……讓理工科廢也能看懂。
類比法也是 @李佳琦 常用的套路,比如把手中的口紅類比高端品牌,比如說用漿果色表達口紅顏色的誘人,用果凍唇表達嘴唇塗完口紅後的 Q 彈等。
比如 @大祥哥來了 在形容和牛的肥美時,還加了一句話:
原來,和牛是這樣肥啊 (瞬間不想吃了呢 ) 。
另外,測評界的主力軍——彩妝、護膚品還有一種常用的內容包裝方法,叫做「身份認同法」。 這種方法一般有 2 種形式。
第一種是角色認同, 比如 @李佳琦 常說的秒變某某明星、神仙、美少女戰士、人魚等等,總之就是廣大用戶知道是「很美」的角色。
第二種是理想自我, 把用戶心目中可能想成為的樣子表達出來,比如 @李佳琦 用過「甩掉煩惱、甩掉憂愁」、「溫柔裡面有點叛逆,叛逆裡面有點乖巧」等等。
身份認同法的優點在於,雖然用戶的理性知道「這不可能」,但是依舊會對這些效果心動,因為即使這些效果實際有減分,也足夠讓用戶滿意了。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聊了聊火爆的測評背後的一些可復用的套路。
① 測評的對象要麼是大家關心的選題 (受眾廣或熱度高) ,要麼是超出認知讓人們驚呼有意思的選題。
② 測評的方式主要有科學實驗式、土豪式和「自虐」式 (最後這種真的不提倡! ) 。
③ 測評內容包裝主要採用的方法有對比法、場景法、類比法和身份認同法等。
總的來說,測評內容確實能夠幫我們相對直觀地掌握到一些產品的客觀情況,這也是這種形式能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