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米賽跑中,冠軍與亞軍的區別只有零點零幾秒,但結局卻天壤之別。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也是如此,往往就是那「一點點」,造成了人與人之間成就的天差地別。夢想的成功與否也是這樣,也許那一點點的定義就是:「當你快要頂不住的時候,有人頂住了,因為他知道困難也快頂不住了。」所以,當你快要堅持不住的時候,咬緊牙關,再堅持一下,你就成功了。
魏奇志說:「我最初的理想就是自己掙出學費,供自己上研究生。」生活雖然艱難,但她還是做到了。35歲,她在讀書期間生了兒子雨晨,快到36歲時,她拿到了碩士學位。但是,當她把碩士文憑拿到手後,發現在美國找一份工作,依然不容易。
首先是魏奇志所在的舊金山中文電視臺KPST66臺賣給了西班牙語電視臺,所有的員工都被解僱了。因為受當時美國的生活狀態影響,她失去一份工作就好像失重一般,自我價值的天平陡然失衡了。
魏奇志碩士畢業,正趕上美國9·11事件,她投遞的求職信一直毫無音訊。她有些慌張和沮喪。
於是她開始懷疑自己,懷疑這許多年自己是不是走錯了路。憂鬱悲觀曾一度困擾她,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她對自己進行重新定位,之後進入一家翻譯公司——美國母語傳播有限公司。
期間,她翻譯了電影《美麗的大腳》的英文字幕,也曾翻譯張藝謀的電影《英雄》的宣傳畫冊以及國內公司的一些市場推廣策劃資料。翻譯使她重新找到了自我,同時,也使她又多了一個發展的空間。
在她做翻譯工作兩年以後,通過職業介紹所,她得到一個關於中文廣告客戶服務的工作,也是這份工作使她走上了事業發展的另一個階段,讓她進入到美國的主流媒體Google(谷歌)。
魏奇志告訴別人,在兒子雨晨出生前30分鐘,大夫問她是否要打止痛針,她說「要」,但她身邊的老護士說了一句話讓她永生銘記:「當你快要忍不住的時候,一切都快結束了。」
魏奇志的事告訴我們:當我們看不到前景和未來的時候,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堅持,不能放棄,不能氣餒,只要再堅持一小會兒,你就可以成功了。
馬雲曾說:「如果你有夢想,你不放棄,就永遠有希望和機會。」有的時候,成功與你的距離真的只有一步之遙,會與成功失之交臂,只是因為你沒有再堅持一下而已。
範小寧是個生於音樂世家的女孩,3歲就開始學習小提琴。10歲那年,她跟著爸爸到八一電影製片廠的樂器部玩兒,無意中看見了樂器架子上有個金光閃閃的「大喇叭」,她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了,爸爸用它吹奏了一曲《紅梅花兒開》,範小寧聽得陶醉,就從此迷上了薩克斯。
她求著爸爸教她吹,但是媽媽卻不同意,說:「薩克斯大而笨重,一直都是男人的專利,你個小孩子比薩克斯高不了多少,要想吹奏自如談何容易。況且,這種樂器太費氣,你長得像根豆芽菜,萬一吹傷了怎麼辦?」
範小寧不聽,她每個周末都會去八一電影製片廠,就算沒機會聽到人吹,也要看看漂亮的薩克斯。她的倔強終於使媽媽妥協,開始每天陪著她跑步練氣,爸爸則教她指法和演奏技巧。
大學畢業後,她背起薩克斯行走江湖,開始了十幾年的演藝生涯。期間,她品嘗到了在忍耐中等待化繭成蝶的快樂與悲傷,也因此擁有了不同於常人的淡定與堅持。
一次偶然,她去探望西部歌王王洛賓先生。老人聽過她自錄的盒帶後,說:「音樂是沒有國界的,它不但能表現大自然的風霜雪雨,還能表現比大自然更複雜的人類情感。薩克斯是洋樂器,有鮮明的個性,有很美的音色,要使東方人接受它、喜愛它,就必須用它來演奏民族音樂……」
她開始打破常規,融表演、演奏於一體,把深沉、輕柔而憂傷的西洋樂器,融入中華民族的特色之中,並且演繹得異常到位。
後來,她成為了中國第一個站在歐洲舞臺上吹薩克斯的女孩,也是世界少有的優秀薩克斯女將之一。
十幾年的追求藝術之路,範小寧走得艱難坎坷,卻終於在堅持和忍耐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面對壓力和困難,她選擇用自己瘦小的肩膀撐起來,她頂住了,困難自然就頂不住了,成功也就水到渠成。
當你感覺自己到了最困難的時候,就意味著你離成功不遠了。成功的轉機總是藏在危機之後,希望的種子總會從絕望中誕生。你頂得住多大的困難,就能戴得住多大的皇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