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用科學實驗證明,我們這麼給孩子買玩具竟然是錯的

2020-12-11 騰訊網

這幾天,雙十一的氛圍越來越濃,好多跟我說今年不買的朋友也開始忍不住剁了手。

我助理花花在網上給孩子買了些日本的食玩,也就是可以做成很多不同的食物的小玩具,做好之後也能食用。

食玩的視頻在很多網站上都有,很多小孩子都愛看,花花的兒子也特別喜歡。

收到食玩的這天,花花帶著兒子去取快遞,孩子看到新玩具特別開心,一路上遇到人就舉給別人看。誰知道,一路上遇到的老人,幾乎都是異口同聲的說:「喲,你不是個男娃娃嘛,怎麼喜歡做飯的玩意兒,這是女孩子玩的呀!」

看著兒子從特別興奮到有點悻悻的感覺,花花特彆氣憤:「男孩子就不能玩做飯的玩具了麼?!什麼鬼邏輯!」

男孩需要玩男孩的玩具,女孩需要玩女孩的玩具。仔細想想,這個挑選玩具的規則並不是花花小區的老人們才有的。

記得有一次去商場,一個爸爸帶著軟萌萌的小女孩在店裡挑玩具。

一開始孩子想要一把劍,被爸爸組阻止了,說,女孩子玩什麼刀刀槍槍的。

後來小女孩退而其次挑了一輛黑色的小車,爸爸還是不樂意,說女孩子怎麼挑個黑漆漆的,不好看。

後來,爸爸在旁邊選了一個迪士尼公主的人偶給女兒,孩子跟爸爸僵持了一會,勉強接受了。最後孩子抱著迪士尼公主,一步三回頭的看著寶劍走了。

很多時候我們默認為,男孩子會喜歡槍、汽車、恐龍、機器人;女孩子會喜歡洋娃娃、做飯玩具、手工串珠、梳妝檯。

一旦孩子不符合我們的預期,我們就會覺得孩子挑錯了玩具,甚至會害怕孩子有沒有問題。

玩具需要有性別之分嗎?

我想起去年一部BBC拍攝的小短片,叫做《性別差異:男孩玩具vs女孩玩具》。

實驗員找來男寶寶和女寶寶,讓孩子們互換衣服。於是,女寶寶Marnie變身成了男孩Oliver,男寶寶Edward搖身一變成了Sophie。

接著,實驗員將孩子放在擺滿各類玩具的毯子上,邀請志願者陪孩子玩,觀察他們之間的互動。

有趣的事情發生了。

大部分志願者很自然地給了「Sophie」娃娃、毛絨玩偶。

其中有一個很有趣的細節,「Sophie」自己拿起了機器人玩具,志願者仍非常執著地用毛絨搖鈴吸引「她」的注意,並換走了小機器人。結束後,這位志願者告訴實驗員說:「我覺得她最喜歡那個粉色的娃娃。」

而面對「Oliver」的時候,志願者給了Oliver機器人玩具以及空間認知玩具。

整個實驗,幾乎所有的志願者都做了相似的選擇:給了「女寶寶」毛絨玩具,給了「男寶寶」空間認知玩具。

當最後實驗員公布真相的時候,志願者都很驚訝,所有人都認為,自己其實是很開明的,卻不知道為什麼不知不覺就孩子貼上了性別標籤,套上了關於性別的刻板印象。

這部短片隨後問了一個問題:男性在數學、空間認知及肢體運動等領域都佔據了絕對主導地位,這是由於男性天生更擅長這些事還是由於他們得到了更多培養?

這個疑問,我想不僅僅是由這個實驗才引出的,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最近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的新聞,在一開始還沒有公布行車記錄的時候,幾乎所有的人都在說,這位女司機逆行,造成了這麼大的事故,甚至連這樣的交通事故需要擔負多久的刑期都搬出來了。仿佛只要是「女司機」,就不能擺脫「開車不行」的魔咒。

可事實證明,這位女駕駛員,是正常行駛。

有數據表明,交通事故的比例,女性是遠低於男性的。

可怕的是,在現實生活中,一旦女性司機發生了事故都會被放大、報導,得到」女司機惹不起「的嘲諷和調侃,甚至很多女性也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在駕駛汽車這一項技能上真的不如男性。

所以,到底是由於男性天生更擅長駕駛汽車,還是性別標籤使得男性在駕駛汽車上得到了更多培養?

前面提到的BBC短片,在後面部分也說到,如果孩子們經常玩空間認知類遊戲,他們的大腦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內就會出現生理性變化。

但看看志願者的反應就知道,女寶寶有多難接觸到這樣的訓練,而男寶寶玩這類遊戲卻顯得理所應當。

我們對孩子的性別偏見可能從更早就開始。

當孩子還未出生的時候,我們就為小公主備下了粉色衣服粉色被套,而如果是個男寶寶,大概藍色會是主色調。

當孩子大一點,挑選玩具的時候,我們會鼓勵男孩挑選汽車、手槍、運動器材,而不是廚房玩具、手工串珠;而女寶寶我們會更多的提供芭比娃娃,化妝檯等等。即使同樣都是樂高,可能給男孩的是建築、忍著系列等等,而給女孩的是公主系列。

而到了成年,好像自然而然的,男性更多的從事了工程、電子技術等等工作,女性更多的從事了教師、護士等職業。男性更多主張在外掙錢,女性天生被認定需要更多的關注家庭,相夫教子。

當然,並不是說男性和女性沒有性別差異。男性天生力氣更大,女性生來需要哺乳,這是生理性別的差異。但隨著社會越來越發達,體力需求在生活中的比重越來越小的時候,社會性別對我們的意義更大。

成人後性格、能力的巨大差異往往與社會性別限制有關,無論是一個男性兼具女性的溫柔體貼還是一個女性兼具男性的勇氣魄力,我覺得都值得鼓勵,並且這些特質能讓他們在更多的領域得到更好的發展。

但因為性別刻板印象,從玩具給出的職業期許變得狹窄了,孩子發展出與某些職業相匹配的性格、能力的可能性就被抹殺了。

肯塔基大學的副教授Christia Spears Brown表示,「性別偏好是在兒童了解了自己的性別後才體現出來的,而嬰兒中沒有顯示出這樣的偏好。」而這樣的偏好,很難說跟父母的暗示,社會群體的引導不無關係。

仔細回頭想想,好像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按照孩子的喜好來選擇玩具,更多的是按照「他們應該喜歡的」來替他們作出了選擇。而孩子也在這樣的「應該」中不知不覺定義了生活方式。

對性別的刻板印象,不僅禁錮了孩子對世界的想像,可能還會壓抑孩子的天性。

想想我們從小聽過的那些「男孩子要堅強,不許哭!」「你一個女孩子就不能文文靜靜的嗎?」是不是有一些現在都變成了加固在我們身上的條條框框?

有人可能會說,我家女兒本來就喜歡粉色,我家兒子天生就喜歡汽車。

我們當然不是非要女兒也得喜歡汽車,男孩子就得去喜歡一下廚房玩具。我想說的是,當男孩抱起洋娃娃過家家的時候,當女孩子拿起槍炮模擬打仗的時候,我們不要用性別去給孩子套上「不應該」的標籤。

當然,我不是要父母忽略孩子的「性別教育」,讓孩子在適當的年齡明白男女的差別,學會男女的界限及自我保護,學會承擔應有的責任,都是必須的。

但對於玩具來說,Let Toys Be Toys。

文 | 暖暖媽愛分享

相關焦點

  • 好玩到尖叫·明星家娃都玩的科學實驗玩具,你還沒買?
    看到這裡,想必寶爸寶媽們又有了新的疑惑:市面上玩具種類這麼多,哪些STEAM玩具值得買呢?別急別急,今天我們向大家強烈推薦據稱比哈利波特魔法還要好玩的火星豬科學實驗包吧!在幼兒教育階段,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對於提升綜合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至關重要。
  • 孩子總喜歡買玩具,我們是該同意還是拒絕?
    心心在前面開心奔跑,我和心爸跟在後面散步聊天,廣場上非常熱鬧,小販販賣著各種玩具:會飛的小黃人、會爬高翻身的毛毛蟲、匍匐打槍的光頭強,這些質量不好的小玩具總是能引得孩子們的駐足。小販們見有孩子停下來看,便更賣力展示。終於,心心停在了一堆繽紛的大泡泡麵前。她看了一會,開口了:「媽媽,我要泡泡!」
  • 陪娃的歡樂時光,科學罐頭泡泡科學實驗玩具
    ,看到這麼一套科學實驗的套裝不錯,不過這套玩具定位6歲以上,感覺我家的應該可以搞定,何況還有一個姐姐可以幫忙。科學罐頭泡泡科學實驗超能實驗套餐內置了不過做實驗的時候還是需要大人陪同,很多孩子對於材料之類的並不能很好的區分。
  • 你給孩子買玩具的方法用對了嗎,用對技巧,讓孩子受益終生
    你給孩子買玩具的方法用對了嗎,用對技巧,讓孩子受益終生現在大家的生活條件好了,而且,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全家人都會把孩子當寶貝,對於孩子的要求,都是百依百順,就算是孩子都父母比較睿智,看到了問題,會適當控制孩子的訴求。
  • 孩子哭鬧著要買玩具,買還是不買呢?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這樣的
    有一種情況大家可能都熟悉,家長帶著孩子去商場,孩子看中了一個玩具,堅持要買,因為前幾天剛買過玩具,或者家裡有類似的玩具,家長不同意給他買,孩子在商場就大哭起來,越哭越大聲,坐在地上不肯起來。這種場景可能很多父母都親身體驗過,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該怎麼辦?要不要買給他?
  • 不允許孩子哭鬧發脾氣竟然是「冷暴力」!這麼多年我們都錯了
    媽媽連忙哄佳佳:「哥哥不是故意的,回頭媽媽再給你買個好嗎?」「不要,不要,我就要這個。"佳佳一邊哭一邊大喊著。「咱們買二個,比這個還好看。」媽媽繼續哄著。佳佳卻不為所動,繼續大聲哭著。媽媽臉上掛不住了:「說了再給你買一個,你還要怎麼樣?」
  • 玩具多和玩具少的娃,將來會有何不同?實驗證明:差距不是一點點
    實驗證明:差距不是一點點小靜在生下女兒後,為了減輕家裡的經濟負擔,在身體恢復好之後就出去工作了,所以孩子一直都是奶奶在帶,陪伴女兒的時間非常有限,但是小靜和老公總是隔三差五的給孩子玩各種各樣的玩具。孩子還沒滿一歲,家裡的玩具就已經堆積如山了,孩子奶奶總是勸小靜:「別再給孩子買玩具了,孩子總是玩兩天不玩了,不僅孩子的興趣過得快,還浪費錢。」
  • 教科書竟然錯了
    教科書竟然錯了2003年3月13日,我在臺灣實習學校的六年四班,做了一次教學演示,指導老師是尚英傑、古智雄、陳進豐和林可欣老師,題目是:「悶熄蠟燭的理論與實驗」。我為什麼選這個題目呢?因為有一個難得的題材,可以用實驗來證明,教科書的理論竟然錯了──我利用這個題材,說明研究科學正確的方法和態度。
  • 媽媽, 請停止再給孩子買玩具吧! 不信? 請聽專家這麼分析
    其實玩具貴精不貴多。  有這樣一個科學實驗:科學家分別給孩子提供2個、15個、30個玩具讓他們玩。結果顯示擁有2個玩具的孩子注意力最佳,擁有30個玩具的孩子注意力最差。  醫學專家們認為,給孩子買玩具數量不宜太多。這樣,孩子平時對玩具的注意力就會集中。玩具太多,兒童神經裡的興奮灶就會相互印製,反而影響孩子神經系統的發育。
  • 這家孩子不會吵鬧著要買玩具,原因竟然是……
    在嘉定工業區越華社區,有一位媽媽,用自己的創意讓紙箱「72變」,成為孩子喜愛的玩具。跟著小嘉一起去看看……走進邵燕家中,一眼就能看到牆邊用廢舊紙箱製作的一套廚房設備,鍋碗瓢盆、冰箱、微波爐、水槽……不僅製作精細,且應有盡有。
  • 這套「玩具」買回家,娃竟然對學習上癮了?!
    報個班吧,學費貴不說,娃不感興趣終究是「錯付」。其實,好的科學教育,並不在於給娃灌輸了多少理論知識,而在於從日常生活入手,從身邊有趣的科學現象出發,通過實踐、觀察、思考,讓孩子了解一般的科學方式、科學思維,並產生學習興趣,「功利」點說,還能為今後的物化生學習打下好基礎。
  • 玩具多的孩子和玩具少的孩子有什麼區別?專家這麼說
    在他們心裡,玩具不僅是一種輔助開發孩子大腦的工具,更是一種替代自己陪伴孩子的精神慰藉。然而孩子的玩具真的是越多越好嗎?那些玩具少的孩子長大後會怎樣呢?玩具多的孩子和玩具少的孩子,將來有何區別?實驗證明:大有不同美國心理學家施瓦茨曾做過一個實驗。
  • 會玩,便是最好的科學啟蒙 STEM科學玩具這樣選
    ,化身「小小科學實驗室」,將準確的科學原理,用安全、有趣、易操作的方式真實還原,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我們的孩子也一樣,天生就具有無窮好奇心,只是我們應該怎麼去滿足他們探索科學奧秘的欲望?從而去引導孩子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我們今天推薦的這4套美樂兒童科學玩具,以科學實驗室為出發點,能有效激發孩子的興趣,讓他愉快地愛上科學。為什麼?
  • 科學能力靠天賦?父母別再這麼想,三個步驟開啟孩子「科學之路」
    近期武漢市的兩個小學生研究茶多酚抗腫瘤獲得國家大獎,先不提兩個孩子怎麼這麼有想法,在兒童最多動的時期,兩個小學生就可以因為自己的科學夢想在實驗室裡專心研究,一次次地進行實驗。事後網友們了解到,這兩個小女孩的父親本身就是武漢大學教授,而且也是昆蟲研究的研究人員,網友不禁感嘆:原來是天賦遺傳呀!
  • 常給孩子買玩具的家長注意,美國研究發現:孩子玩具越多越容易笨
    但是給孩子買這麼多玩具真的就對孩子有好處嗎?據美國心理學家研究,孩子玩具太多,除了費錢以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可能會讓孩子變笨?當然並不是說孩子玩玩具就是不好的,只不過,玩具的多少,對孩子會有不同的影響。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施瓦茨曾做過這麼一個實驗,他把一群孩子分成兩組,分別進行試驗。在這兩組孩子中,心理學家分別給孩子不同的選擇,進行繪畫。
  • 臺大校長李嗣涔用嚴謹的科學實驗證明:佛菩薩等多維空間的存在!
    李嗣涔教授科學實驗證明:舉頭三尺有神明!「我一步一步地把它弄清楚,開始了解這些神奇的東西原來背後是有更大的世界在運作;因為你不知道,所以覺得它特異;一旦知道以後它會變成科學的一環,你就可以接受它、利用它,我們的文明就會往前躍進一大步。」
  • 真正愛孩子,從「精買」玩具開始
    家長們深知玩具對孩子的智力開發有很大幫助,比如語音類玩具可以讓孩子聽覺更敏銳、促進語言表達與組織能力;科學類玩具可吸引孩子觀察、比較、收集、分析,引發孩子狂熱的好奇心;動作類玩具可以鍛鍊孩子的大肌肉及身體各部位的協調能力;藝術類玩具能培養創造力和閱讀力等,家長們紛紛掏出不菲的花費為孩子買了越來越多的玩具,可現實中,我們發現玩具並不是越多越好。
  • 最「神奇」的科學實驗,電池跑的比玩具車還要快,看完長知識了
    現在我們除了有各種蓄電池外,還有非常新能源的鋰電池。而向一般蓄電池我們現在基本都是使用在各種遙控器或者是各種兒童玩具上面。像小時候能夠擁有一輛玩具跑車。可以說是每個小朋友的夢想。特別是對於一些喜歡車輛的男孩子來說。而有的時候這種玩具車是非常耗電的。需要經常的去更換電池。
  • 104個趣味實驗,一套科學實驗書讓孩子愛上科學!
    今天小豬媽媽想給家長們推薦的,是一套適合3~12歲孩子玩的科學實驗書——《家庭實驗室》如果你不知道陪孩子的時候,該做些什麼,那買這套書就對了!輕輕鬆鬆就可以帶孩子玩轉科學實驗,體驗科學的神奇魅力!2、用實驗驗證真理,孩子養成科學思維方式除了各種科學實驗,小豬媽媽覺得尤其有價值的是,這套書還有意識地在過程中引導孩子養成科學、嚴謹的思考方式:這樣的實驗過程不僅能發動孩子的大腦,引起實驗的興趣,思維方式會隨著一次一次的實驗,嵌入到孩子的腦海裡,逐漸培養孩子的行動力
  • 這3種玩具家長最好要給孩子買,有利於智力發育,很多人都買錯了
    對於家裡面有孩子的,自然都是把什麼好的都給孩子,那對於孩子的成長,父母們也是絲毫不會鬆懈的,尤其是對於三歲之前的孩子。對於這樣的孩子一般都還是處於比較懵懂的時刻,對於周圍的環境也是有著比較強烈的好奇。我們都知道,在三歲以下,兩歲以上的孩子正是身體還有大腦發育的重要時刻,在這個階段裡面玩具其實還是蠻重要的,對於這個父母可能就會有疑問了,孩子還是比較小的,什麼玩具才是適合的呢?兒科專家建議,這3種玩具家長最好要給孩子買,有利於智力發育,很多人都買錯了。1、首先就是電動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