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雙十一的氛圍越來越濃,好多跟我說今年不買的朋友也開始忍不住剁了手。
我助理花花在網上給孩子買了些日本的食玩,也就是可以做成很多不同的食物的小玩具,做好之後也能食用。
食玩的視頻在很多網站上都有,很多小孩子都愛看,花花的兒子也特別喜歡。
收到食玩的這天,花花帶著兒子去取快遞,孩子看到新玩具特別開心,一路上遇到人就舉給別人看。誰知道,一路上遇到的老人,幾乎都是異口同聲的說:「喲,你不是個男娃娃嘛,怎麼喜歡做飯的玩意兒,這是女孩子玩的呀!」
看著兒子從特別興奮到有點悻悻的感覺,花花特彆氣憤:「男孩子就不能玩做飯的玩具了麼?!什麼鬼邏輯!」
男孩需要玩男孩的玩具,女孩需要玩女孩的玩具。仔細想想,這個挑選玩具的規則並不是花花小區的老人們才有的。
記得有一次去商場,一個爸爸帶著軟萌萌的小女孩在店裡挑玩具。
一開始孩子想要一把劍,被爸爸組阻止了,說,女孩子玩什麼刀刀槍槍的。
後來小女孩退而其次挑了一輛黑色的小車,爸爸還是不樂意,說女孩子怎麼挑個黑漆漆的,不好看。
後來,爸爸在旁邊選了一個迪士尼公主的人偶給女兒,孩子跟爸爸僵持了一會,勉強接受了。最後孩子抱著迪士尼公主,一步三回頭的看著寶劍走了。
很多時候我們默認為,男孩子會喜歡槍、汽車、恐龍、機器人;女孩子會喜歡洋娃娃、做飯玩具、手工串珠、梳妝檯。
一旦孩子不符合我們的預期,我們就會覺得孩子挑錯了玩具,甚至會害怕孩子有沒有問題。
玩具需要有性別之分嗎?
我想起去年一部BBC拍攝的小短片,叫做《性別差異:男孩玩具vs女孩玩具》。
實驗員找來男寶寶和女寶寶,讓孩子們互換衣服。於是,女寶寶Marnie變身成了男孩Oliver,男寶寶Edward搖身一變成了Sophie。
接著,實驗員將孩子放在擺滿各類玩具的毯子上,邀請志願者陪孩子玩,觀察他們之間的互動。
有趣的事情發生了。
大部分志願者很自然地給了「Sophie」娃娃、毛絨玩偶。
其中有一個很有趣的細節,「Sophie」自己拿起了機器人玩具,志願者仍非常執著地用毛絨搖鈴吸引「她」的注意,並換走了小機器人。結束後,這位志願者告訴實驗員說:「我覺得她最喜歡那個粉色的娃娃。」
而面對「Oliver」的時候,志願者給了Oliver機器人玩具以及空間認知玩具。
整個實驗,幾乎所有的志願者都做了相似的選擇:給了「女寶寶」毛絨玩具,給了「男寶寶」空間認知玩具。
當最後實驗員公布真相的時候,志願者都很驚訝,所有人都認為,自己其實是很開明的,卻不知道為什麼不知不覺就孩子貼上了性別標籤,套上了關於性別的刻板印象。
這部短片隨後問了一個問題:男性在數學、空間認知及肢體運動等領域都佔據了絕對主導地位,這是由於男性天生更擅長這些事還是由於他們得到了更多培養?
這個疑問,我想不僅僅是由這個實驗才引出的,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最近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的新聞,在一開始還沒有公布行車記錄的時候,幾乎所有的人都在說,這位女司機逆行,造成了這麼大的事故,甚至連這樣的交通事故需要擔負多久的刑期都搬出來了。仿佛只要是「女司機」,就不能擺脫「開車不行」的魔咒。
可事實證明,這位女駕駛員,是正常行駛。
有數據表明,交通事故的比例,女性是遠低於男性的。
可怕的是,在現實生活中,一旦女性司機發生了事故都會被放大、報導,得到」女司機惹不起「的嘲諷和調侃,甚至很多女性也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在駕駛汽車這一項技能上真的不如男性。
所以,到底是由於男性天生更擅長駕駛汽車,還是性別標籤使得男性在駕駛汽車上得到了更多培養?
前面提到的BBC短片,在後面部分也說到,如果孩子們經常玩空間認知類遊戲,他們的大腦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內就會出現生理性變化。
但看看志願者的反應就知道,女寶寶有多難接觸到這樣的訓練,而男寶寶玩這類遊戲卻顯得理所應當。
我們對孩子的性別偏見可能從更早就開始。
當孩子還未出生的時候,我們就為小公主備下了粉色衣服粉色被套,而如果是個男寶寶,大概藍色會是主色調。
當孩子大一點,挑選玩具的時候,我們會鼓勵男孩挑選汽車、手槍、運動器材,而不是廚房玩具、手工串珠;而女寶寶我們會更多的提供芭比娃娃,化妝檯等等。即使同樣都是樂高,可能給男孩的是建築、忍著系列等等,而給女孩的是公主系列。
而到了成年,好像自然而然的,男性更多的從事了工程、電子技術等等工作,女性更多的從事了教師、護士等職業。男性更多主張在外掙錢,女性天生被認定需要更多的關注家庭,相夫教子。
當然,並不是說男性和女性沒有性別差異。男性天生力氣更大,女性生來需要哺乳,這是生理性別的差異。但隨著社會越來越發達,體力需求在生活中的比重越來越小的時候,社會性別對我們的意義更大。
成人後性格、能力的巨大差異往往與社會性別限制有關,無論是一個男性兼具女性的溫柔體貼還是一個女性兼具男性的勇氣魄力,我覺得都值得鼓勵,並且這些特質能讓他們在更多的領域得到更好的發展。
但因為性別刻板印象,從玩具給出的職業期許變得狹窄了,孩子發展出與某些職業相匹配的性格、能力的可能性就被抹殺了。
肯塔基大學的副教授Christia Spears Brown表示,「性別偏好是在兒童了解了自己的性別後才體現出來的,而嬰兒中沒有顯示出這樣的偏好。」而這樣的偏好,很難說跟父母的暗示,社會群體的引導不無關係。
仔細回頭想想,好像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按照孩子的喜好來選擇玩具,更多的是按照「他們應該喜歡的」來替他們作出了選擇。而孩子也在這樣的「應該」中不知不覺定義了生活方式。
對性別的刻板印象,不僅禁錮了孩子對世界的想像,可能還會壓抑孩子的天性。
想想我們從小聽過的那些「男孩子要堅強,不許哭!」「你一個女孩子就不能文文靜靜的嗎?」是不是有一些現在都變成了加固在我們身上的條條框框?
有人可能會說,我家女兒本來就喜歡粉色,我家兒子天生就喜歡汽車。
我們當然不是非要女兒也得喜歡汽車,男孩子就得去喜歡一下廚房玩具。我想說的是,當男孩抱起洋娃娃過家家的時候,當女孩子拿起槍炮模擬打仗的時候,我們不要用性別去給孩子套上「不應該」的標籤。
當然,我不是要父母忽略孩子的「性別教育」,讓孩子在適當的年齡明白男女的差別,學會男女的界限及自我保護,學會承擔應有的責任,都是必須的。
但對於玩具來說,Let Toys Be Toys。
文 | 暖暖媽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