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
「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
成功完成萬米海試並勝利返航
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時間發來賀信
致以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
「奮鬥者」號研製及海試的成功
標誌著我國具有了進入世界海洋最深處
開展科學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體現了我國在海洋高技術領域的綜合實力
11月28日上午8時30分許,在馬裡亞納海溝結束科考任務的「探索一號」科考船在海南三亞南山港碼頭靠泊下錨,成功實現10909米坐底紀錄的「奮鬥者」號也隨船勝利返航。海南日報記者 李英挺 攝
時光倒回幾天前——11月24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開啟了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這一探月工程中最關鍵的探測器所執行的,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其發射成功意味著中國已經全面步入「高科技發展國家」。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毛主席詞作《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的這句經典名句,充分彰顯了新中國發展科技事業、永攀科學高峰的豪邁情懷,也寄託了幾代中國航天、深海科技工作者的夢想。不到一周時間裡,兩項航天、深海領域的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在海南相繼實現、珠輝玉映,成為我國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道路,勇於進取、銳意攻關的有力見證。
今天的海南可以自豪地說,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這不僅反映出海南在國家重大科技創新中的重要地位,也表明了海南具有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進科技創新的有利基礎和比較優勢。
勇擔重任,服務保障重大項目
嫦娥五號發射時已是凌晨4時30分,周邊的觀測點仍是人頭攢動。當耀眼的火光衝破寂靜的夜空,人群裡爆發出長久不息的歡呼聲,文昌市龍樓鎮居民薛秀嬌激動得忍不住賦詩一首:「長徵火箭雄赳赳,護送『嫦娥』奔月球。大器巡天國夢就,神州處處盡風流!」
航天、深海科技的每一次重大任務成功,都牽動著海南廣大幹部群眾的心。大家都知道,大國工程關乎國家富強,國之重器關乎民族復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作出「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重大戰略抉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海南自貿港,就是實施這一重大戰略的重要平臺之一。
人們不會忘記,2018年4月1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三亞市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同「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設計師和深潛團隊親切交談,要求加強創新協作,加快打造深海研發基地,加快發展深海科技事業,推動我國海洋科技全面發展。
次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亦明確指出:國家支持海南布局建設一批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條件平臺,建設航天領域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和國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打造空間科技創新戰略高地。
隨後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以及2020年6月發布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無一不將高新技術產業和旅遊業、現代服務業置於同等重要的地位,作為海南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的重要著力點和「得分點」加以部署。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為海南提出的「三區一中心」戰略定位,省委、省政府提高政治站位、勇擔歷史重任,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有關工作,並通過成立省級文昌國際航天城工作領導小組、出臺《關於支持三大科技城發展的措施》等一系列措施,有效領導有關省直部門及市縣全力以赴做好服務保障工作,為我國重大科技創新項目順利實施創造良好環境。
從「長五」飛天到「嫦娥」探月,從「深海勇士」號實現4500米級載人深潛到「奮鬥者」號成功完成萬米載人深潛海試……海南一次次見證了科技創新工作的歷史性飛躍,在創新高原上聳立起尖端科技的高峰,切實扛起了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的使命和責任。
正如海南省委書記劉賜貴在歡迎「奮鬥者」號勝利返航時所說,海南將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全力支持深海所在內的所有科研單位發展海洋科技,加強深海科學技術研究,推進「智慧海洋」建設,全力服務海洋強國戰略,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實幹創新,交上張張高分答卷
文昌國際航天城和「文昌超算一號」「文昌物聯一號」「三亞一號」衛星,崖州灣深海科技城、「天涯」「海角」深海著陸器……在航天、深海科技領域裡,正在出現越來越多海南「姓名」,海南版圖不斷擴大。
深海藍,是海南的標識色。海南管轄著中國面積最大的海域,具備深海科考的天然優勢,也因此吸引著全國頂尖涉海科研機構的目光。
首先,海南受權管轄西、南、中沙群島及其海域,以南海為切入點和試驗田開展深海科學研究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深海探測調查工作大有可為。其次,海南管轄全國三分之二面積的海洋國土,是實現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載體。再次,深海科學研究和深海科技產業是推動與南海周邊國家和地區海上交流合作的務實領域,有助於向本地區和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服務產品。此外,海南是我國面向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門戶,也是理想的深海大洋科考綜合服務保障基地。
海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還體現在航天航空領域。位於文昌的航天發射場,與其他地處中國內陸的發射場相比,一是靠近赤道,緯度較低,用相同的燃料可使太空飛行器載荷更大,運載效率更高;二是靠近大海,可以通過海運的方式運送火箭,更為便捷;三是發射場1000公裡範圍內均為海域,火箭航區、殘骸落區安全性好。
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和項目的密集落地,給海南帶來巨大考驗,同時也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在「深海」方面,海南省深海技術實驗室投入運行,以深海科技創新公共平臺、南海地質科技創新基地、海南省深海技術實驗室等平臺為主體,推動國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平臺掛牌;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大型深海超高壓模擬試驗裝置等國家海洋重大裝備落戶海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等項目在海南實施。
在「深空」方面,海南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在三亞、文昌兩市推進航空航天事業,並擬在文昌市建立中科院系統航天大科學裝置,開展航天科技研發和商業航天發射業務。2019年,我省成功發射海南首顆商業衛星「文昌超算一號」和海南首顆商業通信衛星「文昌物聯一號」。此外,「三亞一號」衛星星座已啟動建設,計劃2021年發射。
不負「地利」,把握「天時」,海南在深海、航天領域交出了一張張高分答卷——
2016年,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在三亞建成,由此翻開海南保障國家深海科研領域的新篇章——「深海勇士」號4500米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等「大國重器」先後完成海試,彰顯了我國深海技術和海洋關鍵技術的進步,同時帶動了相關材料、裝備製造技術的國產化;西南印度洋熱液科學考察等科考任務順利開展,獲得了一批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深海科考成果……
2016年6月25日,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七號首飛成功;2016年11月3日,我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五號發射成功;2017年4月20日,我國自主研製的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發射成功;2019年12月27日,我國運載火箭升級換代的裡程碑工程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發射成功;2020年11月24日,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
「新一代」「自主研製」「裡程碑工程」等火熱的詞彙,和一次次重大科技突破緊緊連接在一起,令人聞之振奮!
借勢借力,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之於海南,同樣如此。
眾所周知,科技事業的創新發展,需要創新平臺、科研機構、企業的齊心協力。日前,劉賜貴在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調研時,要求省市有關部門全力支持保障深海所發展建設,敞開胸懷引導各領域研究資源參與深海科研。省長沈曉明在出席2020文昌國際航空航天論壇時也表示,在服務國家航天強國夢的同時,海南也懷揣著自己的航天「小夢想」。這個「小夢想」離不開國內外各方面的鼎力支持和互利共贏。
花香蝶自來。當前,三亞崖州灣深海科技城、文昌國際航天城建設正在加快推進;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交大、浙江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南海所等知名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相繼落戶海南,全面參與相關技術和產業發展……「上天」「入海」,海南積蓄著更大力量。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為產業升級聚力——瞄準最有可能突破、最迫切需要發展的深海科技、航天科技等領域,海南面向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深海探測、空天信息等布局建設省級重點實驗室,建立與自貿港相適應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產學研體系,助力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培育海南的未來產業。
以平臺引才引智——利用文昌航天發射場、中科院深海所等國家級科研平臺,依託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海南省深海技術實驗室、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文昌國際航天城等科研平臺的建設,海南不斷吸引頂尖科學家和高層次人才湧入,尋找施展才能的更大空間。
為旅遊提質增值——抓住航天和深海等高科技旅遊門檻低、可複製性低的特質,以及消費者對未知的太空和深海的好奇,海南大力發展深海、深空科普旅遊和研學旅遊,帶動太空育種、航天食品及保健產品、太空醫療康復、深海科考虛擬體驗等旅遊業態的發展,助力打造國際旅遊消費中心……
實現這些目標和夢想,既要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又要埋頭苦幹。人們發現,海南人血脈中蘊含的特區精神,與「上天」「入海」的探索精神不謀而合,已經融入並成為了加快推進自貿港建設的澎湃動力。
只爭朝夕,不負韶華,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從重大科技創新突破中汲取前進力量,從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中贏得未來,海南人心中篤信,只要發揚精神、勇攀高峰,定能以科技創新帶動全面創新,進而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成就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偉業!
海底1萬米,你好!——「奮鬥者」號標註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
「探索一號」和「探索二號」科考船在作業。 新華社發
「奮鬥者」號。新華社發
海南三亞,南山港。
28日8時30分許,一陣汽笛聲響,創造了10909米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奮鬥者」號,完成第二階段海試,勝利返航。
1個多月時間,累計完成13次下潛,其中8次突破萬米。10909米的紀錄,讓人類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有了新坐標。
成功坐底10909米深海!「奮鬥者」號勝利返航
覺得內容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