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一號」衛星交出首份「答卷」

2020-12-12 四川日報

「張衡一號」衛星交出首份「答卷」

    

焦點
  ●利用「張衡一號」在軌數據,初步獲取了地球地磁場總場以及南北向、東西向、垂直向三分量分布和4月電離層電子密度和電子溫度的全球分布
  ●下一步將推進「張衡一號」衛星數據在地震監測、地球物理、空間物理、電波傳播以及地球系統科學和多圈層相互作用研究

  本報訊(記者 付真卿 江芸涵)進入太空3個多月後,「張衡一號」交出了首份「答卷」。5月12日下午,在汶川地震十周年國際研討會暨第四屆大陸地震國際研討會上,中國地震局召開新聞發布會,首次對外公布了我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初步研究成果。
  今年2月2日,「張衡一號」發射入軌。衛星計劃在軌測試期為6個月,目前在軌測試工作過半,初步結果符合預期。
  據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司(國際合作司)司長胡春峰介紹,初步分析認為,「張衡一號」入軌以來已經完成的各項測試功能指標總體滿足工程設計要求。除常規測試外,測試研究人員還開展了地震帶軌跡匹配捕獲、平臺電磁潔淨度測試、平臺及載荷工作互擾、平臺及載荷多種工作模式切換等專項測試工作。各項測試結果均基本滿足設計要求。
  利用「張衡一號」在軌數據,初步獲取了地球地磁場總場以及南北向、東西向、垂直向三分量分布和4月電離層電子密度和電子溫度的全球分布,並與相關數據模型和外國同類衛星觀測數據有較好的一致性。
  在發布會上,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與IUGG地震與火山電磁學跨協會工作組(EMSEV)籤署了合作協議,也標誌著我國利用「張衡一號」衛星數據開展廣泛國際合作研究邁出了重要一步。
  據胡春峰介紹,中國地震局、國家航天局將繼續完善衛星在軌性能指標測試和國內外星地聯測,做好數據質量評價,按期完成在軌交付任務,做好衛星應用、合作研究和數據共享,充分發揮衛星運行和應用效益。下一步,將提高數據處理時效性,推進「張衡一號」衛星數據在地震監測、地球物理、空間物理、電波傳播以及地球系統科學和多圈層相互作用研究。

相關焦點

  • 「張衡一號」衛星成功發射 西安科技助力衛星探索地震預測
    我國成功發射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 新華社發  2月2日15時51分,「張衡一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是首顆我國自主研製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該衛星的成功發射,使我國具備了全疆域和全球三維地球物理場動態監測能力,成為唯一擁有在軌運行的多載荷、高精度地震監測試驗衛星的國家。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為該衛星提供的數傳分系統,讓衛星接收到的監測數據能夠快速、準確地傳回地面。
  • 張衡一號衛星將幫助APSCO成員國監測地震電磁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記者今天(11月14日)從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立十周年高層論壇獲悉,我國年初發射的 「張衡一號」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將為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員國提供地震電磁監測數據,開展地震電離層前兆特徵更深入的監測研究。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立10周年大會今天在北京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對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立10周年表示祝賀。
  • 「巴遙一號」團隊故事:打造一流出口遙感衛星相機
    來源:人民網-科技頻道人民網北京7月9日電(趙竹青)9日11時56分,巴基斯坦遙感衛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上天並進入預定軌道。巴基斯坦遙感衛星一號是巴基斯坦的首顆低地球軌道地球觀測衛星,將為巴基斯坦農業、林業、城市規劃建設、國土資源、環境保護、災害監測管理、國家安全等方面貢獻巨大力量。「巴遙一號」星上搭載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8所研製的2臺1m/3m全色多光譜相機。
  • 福建首顆衛星「海絲一號」發射成功
    東南網12月2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靜雯 通訊員 黃仡凡)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我省首顆衛星「海絲一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衛星進入測控站覆蓋區後,遙測信號顯示衛星工作正常,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 江蘇衛視《我要和你在一起》交出首份答卷
    近日,黃磊在北電辭職之後交出了「首份答卷」——由他監製的電視劇作品《我要和你在一起》即將登陸江蘇衛視幸福劇場獨播,而該劇的導演正是黃磊的學生林繼東,女主角柴碧雲則是他學生的學生。
  • 上天下海,海南交出張張高分答卷!
    致以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奮鬥者」號研製及海試的成功標誌著我國具有了進入世界海洋最深處開展科學探索和研究的能力體現了我國在海洋高技術領域的綜合實力11月28日上午8時30分許,在馬裡亞納海溝結束科考任務的「探索一號
  • 中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 「太極一號」完成在軌交付
    IT之家1月9日消息 中科院官網消息顯示,1月8日,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在軌交付儀式在京舉行。會議聽取了「太極一號」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吳嶽良對衛星在軌測試實驗情況及壽命期工作安排的介紹。自發射以來,衛星圓滿完成了4個月的在軌測試實驗任務,測試結果表明衛星功能和性能指標優於研製總要求。
  • 全球首顆亞米級超大幅寬光學遙感衛星——「紅旗一號-H9」成功發射!
    北京時間2020年1月15日,「紅旗一號-H9」,全球首顆亞米級超大幅寬光學遙感衛星成功發射,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紅旗一號-H9」發射現場「紅旗一號-H9」幅寬衛星的命名,來自紅旗品牌盛典全球首秀的年度新品——新紅旗H9,該衛星在多個領域創造了第一:衛星不僅具備全球領先的幅寬攝像技術,可拍攝世界最大幅寬的照片。同時,它也是中國衛星產業與中國汽車行業強強聯合、跨界攜手的有力見證。
  • 揭「東方紅一號」衛星的十大數字奧秘(圖)
    46年前,「東方紅太陽升……」的歌聲由衛星傳遍世界,這段歌聲是怎麼從太空傳回地球的?在東方紅一號發射前,法國、日本的首顆衛星升空不久突然意外無法正常運轉了,它們出現了什麼問題?我國的首顆衛星東方紅一號命運如何、又突破了哪些難題?
  • 絲路一號科學試驗衛星乘天舟一號升空 西電科大參研
    絲路一號科學試驗衛星乘天舟一號升空 西電科大參研 2017-04-25 17:10:00來源:央廣網
  • 國內首顆商業SAR衛星「海絲一號」發射成功—新聞—科學網
    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海南島文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中國電科38所與天儀研究院聯合研製的國內首顆商業SAR(合成孔徑雷達)衛星「海絲一號」送入預定軌道,太陽陣和SAR天線在軌展開成功,隨後進入在軌測試階段
  • 石門交出綠色生態與經濟發展共贏高分答卷
    該縣先後獲得了「國家衛生縣城」「全國文明縣城」「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林下經濟示範基地縣」「湖南省生態縣」等榮譽稱號,交出了一份綠色生態與經濟發展共贏的高分答卷。 1 1 常德日報 content_47591.html 1 石門交出綠色生態與經濟發展共贏高分答卷
  • 西安航天基地計劃明年首發「絲路一號」衛星
    4月24日,在「HELLO航天ONLINE航天周」啟動儀式上,西安航天基地宣布,將於2021年發射國內首顆環境監測星「絲路一號」星座首顆星。響應國家航天戰略布局激發企業發展新活力4月24日,是「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50周年和第五個「中國航天日」,由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管理委員會主辦的「HELLO航天ONLINE航天周」正式啟動。
  • 西電參研「絲路一號」科學試驗衛星升空
    本報西安4月23日電(劉凱 宋銳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孫海華)在隨「快遞小哥」天舟一號升空的「快遞包裹」中,有一顆我國採用貨運飛船搭載方式,首次發射的對地觀測微納衛星「絲路一號」科學試驗衛星01星。它將採用安置在貨運飛船外側的部署發射器,在飛船返回段擇機發射。
  • 中國第一顆空間引力波探測衛星定名:太極一號
    8月31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二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首發星,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也是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現在,這顆衛星終於有了自己的正式名字——「太極一號」。
  • 提供衛星星座整體解決方案,「中科天塔」啟動「絲路一號」衛星星座...
    9月19日,中科天塔總經理曾偉剛在2020中國航天大會向與會專家介紹了「絲路一號」衛星項目。該項目由三顆衛星組成星座,是全國第一個針對霧霾綜合監測的商業衛星項目。該項目由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西安航天基地絲路衛星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和中科天塔共同研製,目前已啟動項目建設。
  • 西電參研"絲路一號"科學試驗衛星搭載"天舟一號"升空
  • 絲路一號科學試驗衛星01星乘「天舟一號」升空擇機發射
    4月20日,我國首顆採用貨運飛船搭載方式發射的對地觀測微納衛星「絲路一號」科學試驗衛星01星,隨「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升空,將採用安置在貨運飛船外側的部署發射器在飛船返回段擇機發射。該星由在陝的地理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安航天天繪數據技術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聯合等科研單位研製。
  • 「東方紅一號」衛星樂音裝置背後的故事
    50年前,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當國人聚集在收音機旁,聽到太空中發出的《東方紅》樂曲時,內心的激動之情難以抑制,這不僅是中國航天史上的創舉,也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創舉。在太空中奏響《東方紅》樂曲的裝置長什麼樣?
  • 開放技術賦能社會 京東雲交出一年期首份答卷
    距2016年4月京東雲從實踐者走向服務者,全面開放不足一年時間,京東雲近期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奮的答卷:3月底一個星期不到的時間,就籤約了八家企業和機構,這其中既有行業龍頭民企,也有地方政府機構,有合作升級的典範,更有新加入京東雲生態的創新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