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健呼籲給大專生要「名分」的新聞,迅速登頂網絡熱搜榜,引發熱議。
有網友認為,增設「副學士」學位有利於提升高等職業教育的吸引力。也有質疑者表示,只給一個「名分」並不能改變現狀。
接踵而至的討論與質疑聲背後,是規模數以百萬計的高職高專生。李健表示,目前高職院校在校生人數、招生人數佔全國大學生比例一半以上,卻沒有適合他們的學位。
增設「副學士」學位只是改變的第一步。李健撰寫了《關於設置「四級三類」學位體系,推動多樣化人才培養》的提案,建議加快修改我國現有的學位體系,完善學位制度。
這件提案入選了全國政協2019年度(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好提案。入選背後,是李健多年來身處教學一線崗位,立足本職工作、紮實調研的努力。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健
「學位是一個評價,評價你的專業知識是否達到了要求。」
採訪中,李健的一句「自問自答」,對學位二字作了通俗的解釋。
在大眾的觀念中,學位與學歷經常被混淆,其實二者相去甚遠。學歷表示學習經歷,比如完成了本科學習就是本科學歷,學位則表示通過學習取得學識並達到了相應學習能力程度的要求。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三級兩類」的學位體系,即學士、碩士、博士三個層級,學術學位、專業學位兩個類別。這一體系中,並沒有專科這一層級。也就是說,高職院校畢業生在完成學業後,並沒有對應的學位,只有學歷證書。
在李健看來,沒有學位,意味著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完成學業方面的評定標準比較模糊,不足以激勵學生提升專業知識和技能。從全社會的層面上看,缺少學位,難免顯得高職院校的學生在這方面「低人一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教育培養出大規模的技能人才,為經濟發展、促進就業和改善民生作出了重要貢獻,但職業教育在很多人心中並不完全受認可。
「職業教育也是國民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李健說,職業教育絕不低人一等,同樣是一條成才的道路。
李健曾前往湖南懷化、江蘇省吳中等地高職院校進行調研,在那裡,他看到學生們大多來自較為貧困的地區,就讀於職業院校只是想學個技能,未來找到一份能夠餬口的工作,這讓他憂心忡忡:「對他們來說,找到工作似乎比幹好工作更重要。」
得不到更多的尊重與認可,何談追求?因此,授予學位,讓學生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得到認可,在李健看來,這是重視職業教育發展的第一步。
有質疑聲認為設立「副學士」學位形式大於意義。對此,李健回應稱:「給予『名分』,是為職業教育的未來發展打基礎。如果把職業教育改革比喻成萬裡長徵,這最多是邁出了第一步。」
李健對增設學位的後續也有思考,他的構想是為學校和學生都設立相應的標準,只有辦學辦得好的學校才能夠授予學位,也只有學習學得好的學生才能夠獲得學位。這樣的激勵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推動學校辦好教育,也推動學生努力學習。
李健對職業教育的關注,源於一次芬蘭訪學的經歷。
2007年,李健在芬蘭訪問學習,當時芬蘭的創新力在全球排名前列,當地企業諾基亞也是知名的創新型企業。
「在那裡,我看見了一個跟我們國家大學培養體系差異很大的教育體系。」至今提起來他依然印象深刻:當地非常重視高技術創新人才的培養,非常重視教育與企業、經濟的結合。高校會直接從企業的實操部門聘請老師,這些具有長期實踐經驗和工作技能的工程師,能夠進行更加職業化的教學,教授的學生在畢業之後可以直接應用到工作中。
「我國的高職教育也實行了『雙聘制』,同時聘請了校內和校外的教師。」李健表示,雙邊制度的設計固然是好的,但在應用過程中,校外教師起到的更多是輔助作用。
不僅僅是職業教育,李健常年身處高等教育一線崗位,對當下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問題有更深的感觸。
一方面,是我國高等教育不斷發展。教育部數據顯示,高等教育在學人數達到4002萬,已經建成世界規模最大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湧入人才市場,每年「就業難」都成為熱門話題。
另一方面,是技術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的缺乏。2021年1月26日,人社部發布的最新一期報告顯示,中國「最缺工」的100個職業中,多達36個屬於「生產製造及有關人員」。新進排行25個短缺職業中,有15個與製造業直接相關,佔比60%。中國製造業的產能和產量在多數領域已經躍居全球第一,但高端製造的能力和技術卻顯著落後於發達國家,在多個領域被「卡脖子」。
「我一直在思考,高等教育發展到今天的規模了,為什麼實業界還這麼缺人才?為什麼我們的技術創新還是嚴重不足?」這些問題深深困擾著李健。
李健認為,這幾年發達國家對我們「卡脖子」,深刻暴露出我們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的短板。要突破現狀,不僅需要科技創新,而且還需要高端製造人才。「在高端製造領域,大量生產的細節需要依賴勞動者的技藝完成,而不是機器。從長期來看,要想徹底扭轉這種態勢,需要從人才培養模式入手,需要對當前人才培養模式做一個比較大的變革,靠修修補補的小改動,不能從根本上扭轉這種態勢。我國的職業技術教育遠遠落後於產業的發展,這對製造業的發展形成了掣肘。」李健說。
帶著強烈的使命感,他查閱了國內國外的很多資料,結合幾年來走訪各地的調研,尋找破題之策,這才有了2019年他提交的這份提案。
提案中,李健的建言不止步於職業教育,除了增設「副學士」學位,他還提出,要對目前「三級兩類」的學位體系進行改革。
「我國現行的學位條例是1981年開始實施的,已經過去了40年,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李健說,「三級兩類」的學位體系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可以拓寬學位類型,建立起包括學術型、應用型、職業型三種學位類型,分别致力於培育高層次學術人才、高層次應用人才和高層次職業人才。
「共同構成回應社會多樣化人才需求的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體系。」李健在提案中寫道。
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更為靈活多樣,再建構起富有彈性的學位對接機制,保障各類學生、畢業生可以結合自身學習發展需求,在不同學位類型間靈活選擇。
好提案要做到「三有」
在李健心中,寫一篇提案不容易,寫一篇好提案更不容易。
「好提案,首先要選題準,然後還要寫得好。」在李健看來,選題準,就是提案應當圍繞黨和國家大政方針、中心工作,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問題,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以及愛國統一戰線的其他重要問題,在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提出。
寫得好,就是需要做到「三有」:有問題、有分析、有建議。李健表示,提案首先要反映一些具體的實際問題,其次要對問題的形成展開一定程度的分析,最後要落實在建議上,提出有系統性、科學性、可操作性的建議。「三者完備,才稱得上是一份『好提案』。」
此前,李健始終堅持高標準履職盡責,積極建言,既關注社會民生熱點,也看向不易被大眾關注的角落——
2014年,在「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等全國政協重點提案調研中,他為改善農村學生的營養健康貢獻一份力量;2015年,他提交了「關於在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實施免費高中教育的提案」,為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教育問題發聲;2016年,在全國政協重點提案「加快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設」的調研和俞正聲主席主持的雙周協商座談會上,他為推進我國食品安全建言獻策;此次,《關於設置「四級三類」學位體系,推動多樣化人才培養》的提案被評為2019年度好提案,讓李健開心的是自己作為一名政協委員,所做的工作得到了一份認可。
雖然為大專生要「名分」一事將李健推上了風口浪尖,但是面對各方質疑,李健的內心仍感到很欣慰。「因為爭議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關注,而關注的聲音多了,也許就能推動改變。」
2020年的全國兩會上,李健又遞交了一件關於加快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的提案。
連續兩年為此發聲,是因為李健希望能讓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更進一步,讓職業教育成為千軍萬馬擠高考獨木橋之外的另一個選擇。
對於李健的提案,教育部多次給予回應,稱會積極考慮相關建議。對同樣提議設立「副學士」學位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關於在高等職業教育中設置副學士學位的建議」,教育部也在回覆中提及,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修訂已經列入本屆全國人大立法五年規劃。下一步,將就是否設置副學士學位進一步廣泛聽取意見,並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修訂工作中統籌考慮。
李健的發聲有了迴響。與此同時,職業教育的春天也在一步步走近。
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正式確定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是一個單獨種類的教育。
在教育部舉行的教育2020「收官」系列發布會上,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表示,目前,全國職業學校開設的1200餘個專業和10餘萬個專業點,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各領域,每年培養1000萬左右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現代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畢業生。
獨木橋之外,更多的路浮現出來。
李健深知,學位條例牽扯太廣,修訂難度極大。他所能做的,就是繼續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多看、多聽、多想,為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