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古代孩子相比起來,現代的孩子學習課本以及課外讀物可謂十分豐富了。古代雖然只有《三字經》《百家姓》等比較基礎的啟蒙讀物外,似乎很少有其他的課本,兒童啟蒙往往先從三字經學起。
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識,貴族子弟在六歲時就要入學,學習數字和方位。到了孩子八歲的時候,就要學習四則運算。據說在秦朝以前,孩子們的學習要掌握六藝,也就是說要掌握六門功課。這六門功課分別是禮,樂,射,御,書,數。禮就是學習各種禮儀禮節;樂,就是要掌握各種樂器;射,就是要學習射箭;御,是要學習趕馬車以及騎馬;書,就是學習寫字以及書法;數,就是數學。其中數學是古代比較重要的一門功課,這在三字經中就有合理的解釋。
比如古代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三字經》在最開始就表達了中國傳統的一些關於人文的,以及哲學的一些傳統觀念。例如三才者,天地人,這句話裡「才」的意思就是最基本的東西。那就是天地人是三個最基本的東西。但是人怎麼又能跟天地相比呢?古代有一句話叫做天地之間人為本,所以古代是重視人本的,而不是西方的神本。《三字經》中還有一句話叫做三光者,日月星。在古代,白天又被稱作為太陽。而夜間被稱作太陰。天上的除了月亮,其他的都統稱為星。有很多的知識蘊含在了《三字經》中。古人通過簡單的幾句話既給孩童啟蒙又能夠從中獲得天地間的大道理,雖是幼兒讀物,卻是多種道理的集合體。
古人對於三這個數字是十分親近的。三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大數字,比如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形高下平,人有三尊君親師,都是以三為關鍵因素串聯起來的。三不僅在儒家文化中是一個重要的數字,在道家思想裡,三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數字,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就是說道家認為三是萬物之母。所以《三字經》並不因為是給兒童的讀物,隨意編排,而是經過匠心獨運的巧思安排的。讓兒童從簡單的數字中來認識天地萬物。
之後就是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但是我國有一個說法那就是三綱五常,按照常理解釋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也就是我們通俗上講的臣子要服從皇帝,兒子要服從父親,妻子要服從丈夫。很多人認為這套理論是孔子提出來的。雖然孔子確實說過君君臣臣父子子這樣的話。也就是做皇帝要有做皇帝的樣子,做臣子要有做臣子的樣子,做父親也有做父親的樣子,做兒子要有做兒子的樣子。但是他並沒有說出誰一定要服從誰,提出這套理論的是西漢的大儒董仲舒。他提出這套理論之後,漢武帝才決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是在《三字經》中所要表達的卻並不只是單單的尊崇以及服從。而是提倡溫馨和諧的君臣關係,父子關係,以及夫妻關係。
所以不要小看《三字經》,雖只是給兒童啟蒙的一個讀物,但是它其中蘊含的豐富的道理是涵蓋了很多經典文學知識的集合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