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有人說打工的人永遠成不了有錢人,只夠溫飽,創業的都有成為有錢人的潛質。
看到這個問題,想起我的兩個同學,說實話,這個觀點我不太認同。
雖然大部分有錢人的收入都是通過創業所得,但也不能那麼的絕對。
我同學小豪,大學畢業後就一直在一家手機研發的公司工作,從基層開始做起,期間一直沒換過工作,隨著國產手機的慢慢興起,公司也打開了國外的一些市場。
自己也從一個小員工到了公司總監,年薪在同齡打工的小夥伴中那是相當不錯的,在二線城市有車有房,生活的有滋有味。
另一個同學小謝,畢業後工作了一年多,家庭情況還不錯,獨生子。
後面實在是不想打工,在家裡的幫助下在老家縣城開了個小飯館,一開始生意還不錯,後面競爭比較大,生意每況愈下。
朋友哥們的也是經常光顧,按常理說照顧生意是好事,但小謝為人爽快又好面子,一單也不怎麼掙錢。就這樣勉強持續了兩年就關門大吉了。
後面不想重回職場,聽說又開了家洗車房,生意也是勉強維持。
同學的兩個例子雖然不具備大眾化的參考意義,但是還是想說,不一定創業的日子就好過,也不一定打工的生活就完全苦逼,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沒有一種生活是輕鬆容易的。說說我的看法:
我們都知道,多有錢與你承擔的壓力和責任義務都是對等的。
越有錢的人也許背負的壓力會越大,很多創業者也許每一步都走的如履薄冰,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也會有很多個失眠的夜晚,也會因為資金的短缺周轉亞歷山大。
這些都是我們外人所不清楚的。我相信有順風順水的創業歷程,但是相信很大一部分是充滿挑戰與風險的。
也許賺了很多錢,但是反過來說,承擔了非常大的壓力。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一旦停止了進步,就可能被後來者淘汰。
這種不穩定的生存狀態中,創業者未必過得比打工者輕鬆自在。
反觀打工者,雖然拿著不太滿意的薪水,只要不犯大的錯誤,飯碗還是相對穩定的,最大的風險承擔者是老闆。
當然了,如果你有足夠的能力和野心,也可以一步步的往上爬,得到你想要的位置和待遇。
什麼叫真正的有錢人呢?錢越多越好?還是錢足夠花就好?也許三線城市的小張,夫妻倆年薪20萬,未必比自己創業,年利潤30萬的小王生活的不好。
這個時代的主流思想,當然是錢越多越好,但是能把金錢和壓力,達到一個很好的平衡點,我認為才是一個更好的生活狀態。
真不好意思說這個問題。因為我本人就是個窮人,也自認沒那個實力和潛質成為有錢人。
但從身邊朋友的案例中,還是總結出了一些共性。
1、不斷的學習
不管是打工者,還是創業者,想要變成有錢人,一定要跟得上時代的步伐。
在工作崗位中,前浪不努力就有可能死在沙灘上,一定不能停止學習的腳步,多學習巧學習,把學習的東西應用到實踐中,才能保持自身的競爭力。才能更好的得到自己想要的職場結果。
在創業的道路中,同樣也需要不停的學習,從每次成功失敗的經驗中總結原因。
要緊隨時代的節奏,現在更新速度太快了,稍有不慎就被甩到了後面。
學習市場的需求,了解客戶的需求,學習適合的操作方法,我認為都是必不可少的。
2、有目標,有韌性
想成為有錢人,不可能一蹴而就,也許需要個漫長的過程。
暴發戶沒有什麼意義,也許過兩年又是個窮光蛋。
在腦子裡的東西是永遠不會被偷走的。
如果想有所成就,有個切實可行的計劃和目標是非常重要的。
我有個親戚,就在畢業後給自己做了五年,十年規劃,雖然過程中也出現點小插曲,但是大體方向上還是堅定的,現在也是小有所成。
有了目標才讓激勵人不斷的成長。而且我認為想要成為有錢人,就得承受過程中的千百折磨。
要有足夠的韌性和強大的心理去承受這個過程中發生的一切可能,這也是成為有錢人非常重要的一個特性。
不管是打工者,還是創業者,都有過得好與不好的,也都有掙錢不掙錢的。
如果真要兩者比較誰更有成為有錢人的潛質,我覺得還真不好說,裡面個體的差異,機遇的不同,環境的因素等好多因素都在裡面摻和著。
只能說足夠努力,成為有錢人的機率會更大。
文/老夏分析師
如果我寫過的一篇文章,講過的每一話,做過的一個舉動,
曾在你的心裡蕩起漣漪,那至少說明在逝去的歲月裡,
我們在某一刻,共同經歷著一樣的情愫。
有時候,雖然素未謀面。
卻已相識很久,很微妙也很知足。
謝謝你,在這個世界的角落,找到了我!歲月靜好,願你幸福,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