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

2021-02-19 粥左羅

關注 粥左羅▲ 和百萬網際網路精英,一起向上生長


這是粥左羅的第 902 期分享


作者 l 良叔大大

來源 l 良大師(ID:liang_da_shi)

分享 l 粥左羅(ID:fangdushe520)

我知道標題看起來像廣告,也像雞湯,但請放心閱讀。

用這個標題,因為恰好可以包含兩個意思:

一是,有錢人不像你想的那樣;

二是,有錢人和你的想法不一樣。

需要說明的是,標題和文中的「有錢人」,只是一個泛指,指那些能持續創造巨額財富的人,這是一種能力,而非一種狀態。

因此那些因為中了六合彩而暴富的人,顯然不在這個範疇。

 能創造財富的人,往往對「資源」有著不同的理解。

所謂資源,就是你能換取財富的資本,概念很簡單,但理解上卻千差萬別。

縱觀人類史,就是一個不斷重新定義「資源」的過程。

原始人不會把風、太陽、煤當成資源,對於他們,樹上的果子、草原上的小動物,才是資源,食物果腹,皮毛供暖,這就夠了,還要啥自行車。

後來的工業時代,煤、風、石油、太陽這些資源被重新定義,有了新的價值。

而現在呢?

你的注意力、在網上留下的痕跡,對於商家都是資源。

我並不想講的過於宏觀,說一個案例,你自己體會一下。

史丹福大學的Tina Seelig教授,曾做過一個活動:

她把同學分成14個小組,每個小組5美元,在規定的時間內,看哪個組能賺到最多的錢。

多數同學都把這5美元當成了資源,有的確實賺到了錢。

比如有一組,買了些設備,幫助別人修理自行車,錢是能賺一點,但少的可憐。

最牛逼的一組,賺了600美元,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他們壓根就沒把5美元當回事兒,而是把「斯坦福」當成了資源。

他們把課堂開始的前3分鐘,賣給了一家科技企業,這家企業想來斯坦福招人,於是花600美元,就可以在課前來教室宣傳一下企業。

當然不見得所有的大學都支持這種玩法,不過通過這個案例,你大概也能明白對資源的認知,決定了財富的走向。

講一個你可能知道的自媒體人,名字不提了,他原本在某家網際網路金融公司風控部門打工。

但是由於工作原因,可以接觸到很多行業內幕,熟悉各種鐮刀玩法,這哥們很快意識到,這不就是一筆可貴的資源麼。

然後,悄悄的寫作,驚豔了所有人,現在渾身都紋滿了魔幻兩個字,成為公眾號和B站的新霸主。

人家當下的地位肯定是才華支撐的。

但是不能否認的是,他對資源的敏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成功要素。

我還認識一位成功的創業者,現在在諮詢行業很有名氣。

他曾在深圳某大公司搞技術,很苦逼的活兒,但是他覺得這家公司的產品研發能力太牛逼了,如果能學到其中的精髓將終生受用,所以工作也很賣力。

幾年後,他成立了諮詢公司,專門幫助中小企業解決產品研發問題,現在生意做的挺大。

他曾對我說,如果你以獲取資源的態度來對待身邊的事物,你馬上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我挺認可這句話,當年我在500強時,去當兼職講師,有同事就不理解,說你何必白白花費這精力?

當時我倒沒什麼特別的想法,只是覺得公司會給你免費學習機會,還給你提供講臺,讓你鍛鍊,這機會挺難得啊。

後來兼職去各個機構講課時,我總會留下我的私人微信,讓學員來加我,而多數兼職講師因為擔心被學員打擾而不會這麼幹。

那時的微信朋友圈還很純淨,微商這個新事物也沒出現,我只是隱約覺得,這大概也是一種資源,雖然暫時看不到太具體的價值。

但是有這麼多的微信好友,不就是很多個窗口麼,我發布的信息也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

就這樣我大概加了3000多個好友,都是金融系統的同事或者學員,後來18年我做公眾號時,已經是紅海,很多新號由於沒有粉絲基礎而無法「冷啟動」。

我很幸運,這些「好友」通過我的朋友圈看到我的文章後,很多都會轉發,我也因此進入了加速通道,可以說,沒有這3000個好友,你可能就很難看到良叔的文章。

你如果問我識別和定義資源的具體方法是什麼?

很抱歉,我也沒有答案,時代和環境不同,標準很難統一。

但我想說,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如果你以「獲取資源」的態度來看這個世界,你會發現很多原來讓你討厭的事,其實並不討厭,你也能讓更多本不相關的事物發生連結。

漸漸地,你的財富半徑變大了,而你的心態莫名其妙的平和了,世界也變得魔幻了。

 

也不知道是誰發明的「睡後收入」一詞,總之挺受大眾歡迎的。

這讓大家相信,很多富人都是靠投資理財就能日進鬥金,每天悠哉悠哉,隨時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這也讓很多人相信投資理財就可以發家致富,享受複利帶來的無窮無盡的回報。

然而,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北大金融學教授唐涯曾做過一個統計:

2018年中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有73%來自於勞動所得,只有27%來自投資。

你看,錢生錢是少數,想致富,還是要靠實打實的去賺。

這和我觀察到情況大體相同,很少有人只靠投資理財就能發家致富的。

事實上,多數富人的投資行為並不是為了進攻,而是為了防守。

他們是通過自己的一技之長去獲得大量的財富,然後通過投資來保衛自己的財產,不受通貨膨脹的侵蝕。

所以,在面對自己的財富時,他們首先考慮的是資產的安全,而不是高收益。

矽谷創業教父,YC資本的創始人保羅·格雷厄姆,曾講過,自己從小很窮,創業成功後有幾十億資產。

開心之餘,也很焦慮,因為他不知道該如何保護財富。

於是,每天跑到圖書館,刻苦研究,想了解那些失敗的有錢人,是如何變窮的。

他本以為,有錢人都是花天酒地,好逸惡勞,把錢給糟蹋完的。

但在讀了好多傳記後發現,這些人竟然是由於太勤快了,研究和嘗試各種投資,最後敗光了家產。

所以保羅·格雷厄姆在之後的歲月,都是以最保守的方法來管理自己的財富。

這不是說,富人們從不碰高風險的投資,但是人家會控制比例,也會控制預期,會設計保守的收益率,會設計保守的投資策略。

你看, 連這些高智商的富豪都這麼保守,你說我們一介平頭老百姓,憑啥能站在資本的墳頭蹦迪?

「財富自由」、「錢生錢」、「睡後收入」.

這些名詞真的很有誘惑力,有了這些概念很多人便可以為自己的懶惰找一個歸屬,讓他們充分相信自己窮並不是因為自己不努力,而是沒有開竅,沒有掌握致富密碼。

 

於是在網上你總能看到靠投資或投機發達的人,而這些不過是編造出來的故事。

就算現實中真有這樣的人,你要相信,也只有三種情況:這人要麼是上天眷顧的幸運兒,要麼就是還沒到現形的時候,要麼還在高牆裡沒出來。

而你就是一個普通人,你改變命運的方式只有一種,那就是擁有一技之長,幹好手頭的工作,賺到真正屬於你的錢,然後再去保護好它們。

我知道這種說法很不酷,很不符合時代的調性,但這就是真相,這才是多數人,大概率能夠致富的方法.

如果你覺得這方法太慢、太笨,就像靠投資啥的逆天改命,那麼你多半會成為別人的盤中餐,最終幫別人改變了命運。

不要以為你錢少,你是屌絲一枚,莊家就會放過你,放過你,莊家去賺誰的錢?

電影《華爾街之狼》中,喬丹·貝爾福特專把垃圾股賣給窮人,身價暴漲。

她太太於心不忍,問他:「這些肯定虧錢的東西,你幹嘛不賣給富人,而偏偏要賣給窮人?」

貝爾福說:

「你不懂,富人們都很聰明的,怎麼會相信我們這些傻逼?窮人就不一樣了,他們雖然窮、但又傻、又懶、還很貪婪。」

 

道德水平高低跟財富無關

富人的「素質」或許只是一種理性

市面很多這類文章,說什麼「做大事,要善良」,或者「能大成的人,都是有修養的」,往往還會配上李嘉誠的素材,寫他如何善待賓客和傭人,如何的仙風道骨,所以他才能成就如今的大業。

似乎「道德」和「財富」有很強的相關性。

我回想自己認識的人,除了個別暴發戶,很多精英確實是溫文儒雅,善待他人。

但是幾年前一件小事,讓我有了新的認識。

我和幾位校友吃飯,其中一位是深圳某投資公司的老總,風度翩翩,講文明懂禮貌。

我們點了菜,很久沒上,服務員態度還賊差,其中一位校友吼了服務員兩嗓,那老總馬上制止,還向服務員道歉。

我一開始覺得這人修為很高,後來服務員出去後,那老總說:

「我們在明,人家在暗,把別人惹毛了,給你菜裡面動動手腳,還不是我們吃虧?」

那時我突然有點感悟:與其把這種態度歸為修養,倒不如看成是一種理智行為,為的是自己不受損失。

所以,也許在很多富人的心中,道德只是服務於利益。

當然,如果單憑一個故事,就下這個結論,那是在瞎逼逼,後來看到美國心理學家帕克· 彼胡的一篇論文。

他們一共做了七項研究,最後結論都表明:富人的道德水準比普通人還低。

研究維度很多,比如,在沒有交通管制的街道,富人違章次數更多;比如,在自助式購物時,富人也更容易少給錢.

這些研究最後證明了:在沒有外力約束的情況下,富人比普通人更自私,更不講道德。

帕克· 彼胡這種把富人一棍子打死的結論,在學術界爭議很大,但是大家比較統一的看法是,道德和財富確實沒有必然的聯繫。

就像富人裡面有胖子,也有瘦子,你不能說他們富有是因為他們胖或瘦。

一樣的道理。

富人中有的道德水平高,有的低,這只是人格的一部分,和財富沒有關係。

富人之所以可以成為富人,恰恰是因為他們總是在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其他東西都是對這種追求的配合。

正如外賣平臺對騎手的擠壓,這裡面沒有道德,只有利益。

只是成為輿論的焦點後,平臺開始展現誠懇關愛的一面,此時仍然沒有道德,只有利益。

畢竟在大面積的口誅筆伐中,監管機構會介入,品牌聲譽會減值,這是一種止損行為。

所以,你以後大可不必給富人們貼什麼道德標籤,他們表現出來的道德與否,都是逐利的一種體現。

制約這種逐利行為的外力,似乎只有兩個,一個是監管,一個是輿論,而且輿論往往會觸發監管。

所以,對於一個平頭老百姓,在網上看到不平之事,發聲轉發是個正確的選擇,這是一種制約平衡機制。

不是有句話說麼:圍觀改變世界。

 

12年前,我被抽調到一個項目組,閒暇時我們討論深圳房價的問題。

一位同事是經濟學專業畢業的,他拿出很多數據分析深圳房價不可能有上升空間,很有說服力。

另一位同事是做營銷工作的,他說房價應該還會漲,理由很腦殘:他發現他的很多大客戶都在買房。

結果不用多說了。

我經常回想起這個小事兒,也因此得出一個結論:一件事情的走向,往往不是由對錯決定的,而是由參與者的共識決定的。

回到房價這事上,為什麼很多人一直喊著房價要跌,一線的房價卻怎麼都跌不下來呢?

因為多數叫跌的人都是買不起房的,雖然也有共識,但不是參與者的共識,那些有能力購房的人,才是參與者。

假設你做工程賺了2千萬,請問你會怎麼處理?

存銀行?

準備接受通脹的洗禮嗎?

買基金?

想想胡某六、想想諾安成長.

進股市?

呵呵.

出海?

知道有多難嗎?

最後你發現你的選擇餘地並不多,而一線的不動產似乎更穩健。

如果你正好還有個大學畢業的孩子,你多半也會支持他去北上廣深就業,在那裡買房更加順理成章了。

你看,共識達成了。

這只是看得見的參與者,還有看不見的參與者,你只要稍微動動腦袋,就能明白房價大跌不是多數參與者的共識。

道理很簡單,參與者在這事兒上得不到好處,因此也就達不成共識。

你可能覺得很畸形,不過這就是真相,對錯不重要,共識才重要。

當然,共識不是永遠的,也有破裂的一天,但是富人們往往能識別破裂的跡象,提前行動。

就像日本房地產的衰敗,那些真正的富豪很早就抽出了資金,在中國、馬來西亞、越南、泰國投資,於是新的共識又形成了,就是這麼的魔幻。

所以,「識別共識」是一門富人的必修課,就像凱恩斯提出的「金融選美」概念:

你想猜中選美的冠軍,你的審美觀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猜中大眾的審美觀,如果大家都投她,你也要這麼來。

看到這個概念後,想想當年張靚穎輸給李宇春,我終於釋懷了.

你大概也能明白,為什麼你看好的股票,業績、潛力都很棒,可就是不漲反跌,因為這支股票的好,只是你覺得,不是大家覺得。

而那些股評家,一說5G概念,你一看果真漲;一說生物製藥,你一看又漲.

似乎他們能預測趨勢,其實不然,他們只是在創造共識,讓更多的人覺得。

實際上,股評家們並不擅於預測,他們卻很擅長創造共識。

嬰兒底、月球頂、少年底、青春底、中國牛、少年牛、國際牛、開放牛、精英牛、愛國牛……

只要堅持時間夠長,你總能等來共識。

這世界上諸多創造共識的生意,比如鑽石。這玩意壓根就不稀缺,硬是活生生讓群體達成了共識。

如果你問未婚妻,為啥結婚非要買這麼貴的東西,咱買塊琉璃帶手指上,bulinbulin的,不也挺好看嗎?

估計她八成會瞬間變成小野馬跟別人跑了.

你不得不承認,共識的力量太強大了。

懂王在創造共識方面是行家裡手,《別想那頭大象》中曾分析過他競選時的奇葩行為。

比如大家都知道,他曾說要在墨西哥邊境建長城,這段言論很弱智,招到很多人的攻擊。

難道川普不知道這話很弱智嗎?

他當然知道,但是當這段話被廣為傳播時,也是在傳播川普的態度和標籤,讓大眾知道他對移民問題多麼深惡痛絕,甚至不惜說出腦殘的話。

這種極端的表現,其實就是在和那些極端的紅脖子(民粹主義者)達成共識:

咱們是一夥的,你們要支持我。

你看,這世界如何運轉往往還真是由共識決定的,了解這一點你大概就能看透很多東西。

比如,為啥幼稚的騙局總能一次次的得逞,為啥很腦殘的文章能得到大量的支持和轉發

就像李笑來的那句粗口:「傻X的共識也是共識啊。」

最後出一個小問題,可以考察一下你對「共識」的理解。

如果你是太空人,在外星球發現了海量的鑽石,請問:如何做會讓你的收益最大化?

有興趣回答的朋友可在留言區留言。

 

作者簡介:良叔,百萬用戶新媒體創始人,暢銷書《超級個體:打造你的多維競爭力》作者,原世界500強高管,良翰商學院創始人。歡迎關注公眾號良大師(ID:liang_da_shi)。

有錢人跟普通人最大的差別是思維

不斷成長

不斷精進自己的思維方式

是普通人向上唯一能做的事

掃碼添加粥粥微信

獲取寫作賺錢乾貨

看完記得關注@粥左羅

↓↓↓

相關焦點

  • 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
    用這個標題,是因為恰好可以包含兩個意思:一、有錢人不像你想的那樣。二、有錢人和你的想法不一樣。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有錢人」,指的是有能力持續創造巨額財富的人,而不是因為一時的運氣,而暴富的人。因為後者無法複製,但前者卻可以學習。我們經常聽到類似的話:有錢人跟普通人最大的差別,不是金錢,而是思維方式。
  • 有錢人的生活極其枯燥?現實或許和你想的不一樣
    隨後李雪琴身份曝光,她是北京大學「學霸」,到紐約大學讀研,和《奇葩說》官微會互動,跟花希、邱晨等是朋友,跟趙英男合開公司,簡直是「隱形贏家」。有人感嘆,有錢人的圈子,和我想像得不一樣啊,近期有個「朱一旦」也走紅了,專門拍視頻,展示有錢人的圈子。近期,「朱一旦」走紅了,因為在視頻中,他用有錢人的視角,來審視「窮人」。
  • 《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致力於持續學習和成長,只為成功找方法
    巴菲特財富有600億以上,屬於有錢人,應該大家都同意吧?但巴菲特到了80多歲,還是早上起床後就看書,閱讀財經新聞和財報。在他一天時間裡,有很多時間都是進行學習。有錢人與我們有什麼不一樣呢?任何人都能獲得財務成功嗎?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吧。
  • 《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掙不到錢?缺的不是機會,而是自信心
    一想到有錢人,你會想到什麼?為富不仁。但是看了《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才發現,有錢人是積極思維和心理承受能力達到了最大值,思維層次和包容能力越大,他才能取得越大的財富。你不得不承認,在積極思維和心態這個層面,你就是技不如人,難怪你掙不到錢。當看到有錢人和窮人的17條思維區別時,我猛然發現,每一條無一例外的,都是一種積極思維和消極思維的對比。
  • 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
    以下是我和你的分享。01 要想改變問題,得找到「病因」這個病因,一定是要真正的問題,而不是假象。就像我剛說的那樣,我缺的不是財務計算公式,而是一種財務思維。有了財務思維,我自然就明白如何讓財務核算。不斷問自己:什麼是最重要的?
  • 《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送你一張金錢藍圖,解鎖你的財富密碼
    有太多的人,喜歡用自己的認知,去揣測和判斷別人的世界,從未想過,那些自己不理解的、做不到的等等,有可能是自己從未達到過的地方?從未見過的風景。美國有個叫T. 哈維‧艾克的青年,十幾次創業,都失敗了,但他沒有放棄,總結經驗後,又開了一架體育用品公司,結果,兩年半的時間就開了十幾加家分店。然後艾克先生把這家公司給賣了,賺了一大筆錢。
  • 有錢人才能出國留學嗎?和你想像的不一樣
    有錢人才能出國留學嗎在日本留學,貴不貴?這是最常見的留學問題畢竟在我們的常規認識中好像只有有錢人才能出國留學?你厲害你來表情包在日本留學,比較負擔的是什麼?它又是如何讓這些情況轉變的呢?
  • 想嫁個有錢人?有錢男人的7個特徵和容易被有錢人喜歡的女人類型
    你應該知道的有錢人的7個特徵 找結婚對象的時候,「有經濟能力的男性最理想」應該有很多女性會這麼想。但是,在剛見面的時候,很難判斷他是否有錢。因此,首先向大家介紹一下有錢男性的7個特徵!
  • 對有錢人一無所知,你想怎麼吸引他們?
    周公子:因為工作性質,我有機會接觸到很多有錢人,當然也有單身、年輕,讓女孩子心動的男士。我不否認自己想嫁個有錢人,但是我不知道該怎樣去吸引那樣的成功人士,也不知道他們是否願意和我這樣的普通女孩交往?答:你希望「吸引」有錢人,這意味著,你期待他們認同、喜愛和需要你。然而,你對他們一無所知,對自身優勢也一無所知,你只知道盯著人家的錢。所以,你唯一能夠爭取認同的道路也就是錢了。你必須讓自己擁有交流財富的資格,你要和他們一樣有錢,或者比他們更加有錢,讓他們覺得娶你就能賺錢。這就行了。
  • 《完美關係》馬邦妮:女孩想嫁給有錢人,不是把自己打扮成有錢人...
    她與江達琳不一樣 江達琳出生就在上海,是含著金湯匙長大的富二代,她是江達琳的同學加閨蜜,江達琳欣賞邦尼這種為生活拼盡全力的妹子。她先是借江達琳的房子想和對方共度春宵,再是去李斯特家裡想要進一步發展,結果都沒有得逞。後來發現李斯特很花心,還對邦尼說:我們都沒有結婚,你可以也去找一個。說白了閱人無數的李斯特是看清楚邦尼這種吊有錢人的小伎倆 林肯是對邦尼最真心的一個,可她嫌棄她窮
  • 打工的成不了有錢人,創業的有成為有錢人的潛質,你認同嗎?
    朋友說:有人說打工的人永遠成不了有錢人,只夠溫飽,創業的都有成為有錢人的潛質。看到這個問題,想起我的兩個同學,說實話,這個觀點我不太認同。雖然大部分有錢人的收入都是通過創業所得,但也不能那麼的絕對。同學的兩個例子雖然不具備大眾化的參考意義,但是還是想說,不一定創業的日子就好過,也不一定打工的生活就完全苦逼,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沒有一種生活是輕鬆容易的。
  • 成都的有錢人,和你有什麼區別?
    只是有些人願意把對錢的喜愛表達出來,有的人不願意罷了。昨天下午,我和小李在公司陽臺抽菸的時候,他說:為什麼成都有那麼多有錢人?而我不是他們中的一員?我笑了,說:找對路子,你也能成為有錢人。在風口上,豬都能起飛。
  • 你認識的有錢人是怎麼生活的?對我那時候經常交往的有錢人的回憶
    以上就是大多數人從表面上都能知道的所謂富人生活的常態,在這裡,我想談談一些我認識的有錢人的生活細節,這些細節不容易被普通人看到和理解。順便說一下,集團公司的董事長是我市最早、最著名的企業家之一,坐飛機邀請理髮師的老闆只是他的某公司項目經理。
  • 你了解的有錢人的生活是怎樣的?會和我們普通一樣?還是差別很大
    至少我當時是很不習慣他們的飯菜,幾乎是全素食。其他方面你根本看不出是一個有錢人,倒是看起來像一個中學教師。他家族是做建築生意的,他現在相當於是繼承人,在臺北和上海有許許多多優質的地產項目。每半年都要親自帶隊深入中國貧困地區的一些中學,賑濟當地的高中生。不是簡單的把錢一撒就完了,而是要親自動手,幫助當地進行教育改革和教育提升。
  • 拜金女都想嫁得好,嫁得好不等於嫁給有錢人
    文|情感忘憂草一 嫁得好女人都想嫁得好,這個所謂的好就是有錢,會幸福。一般人們口中所稱的「嫁得好」,就是指嫁給了有錢的人。認為這種人可以給女人幸福的基本保障。其實,嫁得好不等於嫁給有錢人。人想跑的更快,就發明了汽車等等。所以,當一個人在考慮擇偶時,完全依照物盡天擇的規律來行事,這樣顯得很低級,不像是高級生物所擁有的智慧體現。拜金女沒有考量其它因素,只是把錢看做唯一的標準。她是錢的奴隸,她和錢談感情,註定就是一場輸。
  • 「我沒錢,裝作有錢人,只想找有錢人結婚」:你當有錢人都傻嗎?
    小夥人挺不錯的,看著也挺喜歡她的,對她也可以,只是小夥是顧家型,不那麼浪漫。但總體上,銀行男比她自己家庭要好很多。她不滿足,騎驢找馬,想認識更有錢的人。她天天欠債打扮自己,也不是毫無用處的,終於混入了有錢人的圈子。
  • 什麼工作接觸有錢人多 怎樣進入有錢人的圈子
    什麼工作接觸有錢人多?   如何進入有錢人的圈子?   要進入有錢人的世界,真的是非常困難,不然所有的業務員早就進來做了。不過,不管進來的困難程度有多高,都還是不能跟這個有錢人的世界帶給你豐厚的回報相提並論。   許多業務員的腦子裡都存有一個觀念,就是認為自己一定不可能從這個市場上獲得成功。
  • 有錢人和窮人的差距,從說話開始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總會有產生矛盾的時候,有意見不一致的地方,但是破口大罵和好好說話,聰明的人會選擇後者。 說話的表達方式,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內涵與能力。 本·瓊森在《木材,或關於人與物的發現》中寫道:「語言最能暴露一個人,只要你說話,我就能了解你。」
  • 金融家忠告美女們:聰明的有錢人不娶你
    本人25歲,非常漂亮,是那種讓人驚豔的漂亮,談吐文雅,有品位,想嫁給年薪50萬美元的人。你也許會說我貪心,但在紐約年薪100萬才算是中產,本人的要求其實不高。這個版上有沒有年薪超過50萬的人?你們都結婚了嗎?我想請教各位一個問題——怎樣才能嫁給你們這樣的有錢人?我約會過的人中,最有錢的年薪25萬,這似乎是我的上限。要住進紐約中心公園以西的高尚住宅區,年薪25萬遠遠不夠。我是來誠心誠意請教的。
  • 富人定律:有錢人喜歡在這3個方面「逼」自己,想窮也窮不了!
    富人定律:有錢人喜歡在這3個方面「逼」自己,想窮也窮不了!富人一直是大家比較愛討論的話題,因為他們的財富,人脈,資源是常人所不能及的。也許剛開始你適應不過來,但是經過21天後也許會變得很厲害,因為人們對於一件事情在心理學上有一個「21天效應",堅持了21天之後,那麼你就會慢慢地適應你當初受不了的生活以及自己不敢想像的事情。總結:真正的有錢人,往往喜歡在這3個方面「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