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
作者:良叔
來源:良大師(ID:liang_da_shi)
我知道標題看起來很像廣告,也像雞湯,但請放心,小編保證,這兩個都不是。
用這個標題,是因為恰好可以包含兩個意思:
一、有錢人不像你想的那樣。
二、有錢人和你的想法不一樣。
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有錢人」,指的是有能力持續創造巨額財富的人,而不是因為一時的運氣,而暴富的人。
因為後者無法複製,但前者卻可以學習。
我們經常聽到類似的話:有錢人跟普通人最大的差別,不是金錢,而是思維方式。但這種思維方式到底是什麼,卻很少有人說清楚。
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就從資源、投資、理性、共識四個方面,詳細回答了這個問題。你可以對標這四點,精進自己的思維方式,讓自己不斷成長。
所謂資源,就是你能換取財富的資本,概念很簡單,但理解上卻千差萬別。原始人不會把風、太陽、煤當成資源,對於他們,樹上的果子、草原上的小動物,才是資源,食物果腹,皮毛供暖,這就夠了,還要啥自行車。後來的工業時代,煤、風、石油、太陽這些資源被重新定義,有了新的價值。我並不想講的過於宏觀,說一個案例,你自己體會一下。史丹福大學的Tina Seelig教授,曾做過一個活動:她把同學分成14個小組,每個小組5美元,在規定的時間內,看哪個組能賺到最多的錢。多數同學都把這5美元當成了資源,有的確實賺到了錢。比如有一組,買了些設備,幫助別人修理自行車,錢是能賺一點,但少的可憐。最牛逼的一組,賺了600美元,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他們壓根就沒把5美元當回事兒,而是把「斯坦福」當成了資源。他們把課堂開始的前3分鐘,賣給了一家科技企業,這家企業想來斯坦福招人,於是花600美元,就可以在課前來教室宣傳一下企業。當然不見得所有的大學都支持這種玩法,不過通過這個案例,你大概也能明白對資源的認知,決定了財富的走向。講一個你可能知道的自媒體人,名字不提了,他原本在某家網際網路金融公司風控部門打工。但是由於工作原因,可以接觸到很多行業內幕,熟悉各種鐮刀玩法,這哥們很快意識到,這不就是一筆可貴的資源麼。然後,悄悄的寫作,驚豔了所有人,現在渾身都紋滿了魔幻兩個字,成為公眾號和B站的新霸主。但是不能否認的是,他對資源的敏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成功要素。我還認識一位成功的創業者,現在在諮詢行業很有名氣。他曾在深圳某大公司搞技術,很苦逼的活兒,但是他覺得這家公司的產品研發能力太牛逼了,如果能學到其中的精髓將終生受用,所以工作也很賣力。幾年後,他成立了諮詢公司,專門幫助中小企業解決產品研發問題,現在生意做的挺大。他曾對我說,如果你以獲取資源的態度來對待身邊的事物,你馬上會有不一樣的體驗。我挺認可這句話,當年我在500強時,去當兼職講師,有同事就不理解,說你何必白白花費這精力?當時我倒沒什麼特別的想法,只是覺得公司會給你免費學習機會,還給你提供講臺,讓你鍛鍊,這機會挺難得啊。後來兼職去各個機構講課時,我總會留下我的私人微信,讓學員來加我,而多數兼職講師因為擔心被學員打擾而不會這麼幹。那時的微信朋友圈還很純淨,微商這個新事物也沒出現,我只是隱約覺得,這大概也是一種資源,雖然暫時看不到太具體的價值。但是有這麼多的微信好友,不就是很多個窗口麼,我發布的信息也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就這樣我大概加了3000多個好友,都是金融系統的同事或者學員,後來18年我做公眾號時,已經是紅海,很多新號由於沒有粉絲基礎而無法「冷啟動」。我很幸運,這些「好友」通過我的朋友圈看到我的文章後,很多都會轉發,我也因此進入了加速通道,可以說,沒有這3000個好友,你可能就很難看到良叔的文章。很抱歉,我也沒有答案,時代和環境不同,標準很難統一。如果你以「獲取資源」的態度來看這個世界,你會發現很多原來讓你討厭的事,其實並不討厭,你也能讓更多本不相關的事物發生連結。漸漸地,你的財富半徑變大了,而你的心態莫名其妙的平和了,世界也變得魔幻了。也不知道是誰發明的「睡後收入」一詞,總之挺受大眾歡迎的。這讓大家相信,很多富人都是靠投資理財就能日進鬥金,每天悠哉悠哉,隨時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這也讓很多人相信投資理財就可以發家致富,享受複利帶來的無窮無盡的回報。2018年中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有73%來自於勞動所得,只有27%來自投資。你看,錢生錢是少數,想致富,還是要靠實打實的去賺。這和我觀察到情況大體相同,很少有人只靠投資理財就能發家致富的。事實上,多數富人的投資行為並不是為了進攻,而是為了防守。他們是通過自己的一技之長去獲得大量的財富,然後通過投資來保衛自己的財產,不受通貨膨脹的侵蝕。所以,在面對自己的財富時,他們首先考慮的是資產的安全,而不是高收益。矽谷創業教父,YC資本的創始人保羅·格雷厄姆,曾講過,自己從小很窮,創業成功後有幾十億資產。於是,每天跑到圖書館,刻苦研究,想了解那些失敗的有錢人,是如何變窮的。他本以為,有錢人都是花天酒地,好逸惡勞,把錢給糟蹋完的。但在讀了好多傳記後發現,這些人竟然是由於太勤快了,研究和嘗試各種投資,最後敗光了家產。所以保羅·格雷厄姆在之後的歲月,都是以最保守的方法來管理自己的財富。這不是說,富人們從不碰高風險的投資,但是人家會控制比例,也會控制預期,會設計保守的收益率,會設計保守的投資策略。你看, 連這些高智商的富豪都這麼保守,你說我們一介平頭老百姓,憑啥能站在資本的墳頭蹦迪?「財富自由」、「錢生錢」、「睡後收入」.這些名詞真的很有誘惑力,有了這些概念很多人便可以為自己的懶惰找一個歸屬,讓他們充分相信自己窮並不是因為自己不努力,而是沒有開竅,沒有掌握致富密碼。於是在網上你總能看到靠投資或投機發達的人,而這些不過是編造出來的故事。就算現實中真有這樣的人,你要相信,也只有三種情況:這人要麼是上天眷顧的幸運兒,要麼就是還沒到現形的時候,要麼還在高牆裡沒出來。而你就是一個普通人,你改變命運的方式只有一種,那就是擁有一技之長,幹好手頭的工作,賺到真正屬於你的錢,然後再去保護好它們。我知道這種說法很不酷,很不符合時代的調性,但這就是真相,這才是多數人,大概率能夠致富的方法。如果你覺得這方法太慢、太笨,就像靠投資啥的逆天改命,那麼你多半會成為別人的盤中餐,最終幫別人改變了命運。不要以為你錢少,你是屌絲一枚,莊家就會放過你,放過你,莊家去賺誰的錢?電影《華爾街之狼》中,喬丹·貝爾福特專把垃圾股賣給窮人,身價暴漲。她太太於心不忍,問他:「這些肯定虧錢的東西,你幹嘛不賣給富人,而偏偏要賣給窮人?」「你不懂,富人們都很聰明的,怎麼會相信我們這些傻逼?窮人就不一樣了,他們雖然窮、但又傻、又懶、還很貪婪。」市面很多這類文章,說什麼「做大事,要善良」,或者「能大成的人,都是有修養的」,往往還會配上李嘉誠的素材,寫他如何善待賓客和傭人,如何的仙風道骨,所以他才能成就如今的大業。我回想自己認識的人,除了個別暴發戶,很多精英確實是溫文儒雅,善待他人。我和幾位校友吃飯,其中一位是深圳某投資公司的老總,風度翩翩,講文明懂禮貌。我們點了菜,很久沒上,服務員態度還賊差,其中一位校友吼了服務員兩嗓,那老總馬上制止,還向服務員道歉。我一開始覺得這人修為很高,後來服務員出去後,那老總說:「我們在明,人家在暗,把別人惹毛了,給你菜裡面動動手腳,還不是我們吃虧?」那時我突然有點感悟:與其把這種態度歸為修養,倒不如看成是一種理智行為,為的是自己不受損失。當然,如果單憑一個故事,就下這個結論,那是在瞎逼逼,後來看到美國心理學家帕克· 彼胡的一篇論文。他們一共做了七項研究,最後結論都表明:富人的道德水準比普通人還低。研究維度很多,比如,在沒有交通管制的街道,富人違章次數更多;比如,在自助式購物時,富人也更容易少給錢.這些研究最後證明了:在沒有外力約束的情況下,富人比普通人更自私,更不講道德。帕克· 彼胡這種把富人一棍子打死的結論,在學術界爭議很大,但是大家比較統一的看法是,道德和財富確實沒有必然的聯繫。就像富人裡面有胖子,也有瘦子,你不能說他們富有是因為他們胖或瘦。富人中有的道德水平高,有的低,這只是人格的一部分,和財富沒有關係。富人之所以可以成為富人,恰恰是因為他們總是在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其他東西都是對這種追求的配合。正如外賣平臺對騎手的擠壓,這裡面沒有道德,只有利益。只是成為輿論的焦點後,平臺開始展現誠懇關愛的一面,此時仍然沒有道德,只有利益。畢竟在大面積的口誅筆伐中,監管機構會介入,品牌聲譽會減值,這是一種止損行為。所以,你以後大可不必給富人們貼什麼道德標籤,他們表現出來的道德與否,都是逐利的一種體現。制約這種逐利行為的外力,似乎只有兩個,一個是監管,一個是輿論,而且輿論往往會觸發監管。所以,對於一個平頭老百姓,在網上看到不平之事,發聲轉發是個正確的選擇,這是一種制約平衡機制。12年前,我被抽調到一個項目組,閒暇時我們討論深圳房價的問題。一位同事是經濟學專業畢業的,他拿出很多數據分析深圳房價不可能有上升空間,很有說服力。另一位同事是做營銷工作的,他說房價應該還會漲,理由很腦殘:他發現他的很多大客戶都在買房。我經常回想起這個小事兒,也因此得出一個結論:一件事情的走向,往往不是由對錯決定的,而是由參與者的共識決定的。回到房價這事上,為什麼很多人一直喊著房價要跌,一線的房價卻怎麼都跌不下來呢?因為多數叫跌的人都是買不起房的,雖然也有共識,但不是參與者的共識,那些有能力購房的人,才是參與者。最後你發現你的選擇餘地並不多,而一線的不動產似乎更穩健。如果你正好還有個大學畢業的孩子,你多半也會支持他去北上廣深就業,在那裡買房更加順理成章了。這只是看得見的參與者,還有看不見的參與者,你只要稍微動動腦袋,就能明白房價大跌不是多數參與者的共識。道理很簡單,參與者在這事兒上得不到好處,因此也就達不成共識。你可能覺得很畸形,不過這就是真相,對錯不重要,共識才重要。當然,共識不是永遠的,也有破裂的一天,但是富人們往往能識別破裂的跡象,提前行動。就像日本房地產的衰敗,那些真正的富豪很早就抽出了資金,在中國、馬來西亞、越南、泰國投資,於是新的共識又形成了,就是這麼的魔幻。所以,「識別共識」是一門富人的必修課,就像凱恩斯提出的「金融選美」概念:你想猜中選美的冠軍,你的審美觀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猜中大眾的審美觀,如果大家都投她,你也要這麼來。看到這個概念後,想想當年張靚穎輸給李宇春,我終於釋懷了.你大概也能明白,為什麼你看好的股票,業績、潛力都很棒,可就是不漲反跌,因為這支股票的好,只是你覺得,不是大家覺得。而那些股評家,一說5G概念,你一看果真漲;一說生物製藥,你一看又漲.似乎他們能預測趨勢,其實不然,他們只是在創造共識,讓更多的人覺得。實際上,股評家們並不擅於預測,他們卻很擅長創造共識。嬰兒底、月球頂、少年底、青春底、中國牛、少年牛、國際牛、開放牛、精英牛、愛國牛……這世界上諸多創造共識的生意,比如鑽石。這玩意壓根就不稀缺,硬是活生生讓群體達成了共識。如果你問未婚妻,為啥結婚非要買這麼貴的東西,咱買塊琉璃帶手指上,bulinbulin的,不也挺好看嗎?懂王在創造共識方面是行家裡手,《別想那頭大象》中曾分析過他競選時的奇葩行為。比如大家都知道,他曾說要在墨西哥邊境建長城,這段言論很弱智,招到很多人的攻擊。他當然知道,但是當這段話被廣為傳播時,也是在傳播川普的態度和標籤,讓大眾知道他對移民問題多麼深惡痛絕,甚至不惜說出腦殘的話。這種極端的表現,其實就是在和那些極端的紅脖子(民粹主義者)達成共識:你看,這世界如何運轉往往還真是由共識決定的,了解這一點你大概就能看透很多東西。比如,為啥幼稚的騙局總能一次次的得逞,為啥很腦殘的文章能得到大量的支持和轉發最後出一個小問題,可以考察一下你對「共識」的理解。— THE END —
* 作者簡介:良叔,百萬用戶新媒體創始人,暢銷書《超級個體:打造你的多維競爭力》作者,原世界500強高管,良翰商學院創始人。歡迎關注公眾號良大師(ID:liang_da_shi),轉載請聯繫原作者授權。
本號致力於「好文」推送,並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所發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留言聯繫。
----
了解更多開課日期,請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