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雁」帶好路 脫貧後勁足
——記正安街道芭蕉村黨支部書記鄧從全
鄧從全(左二)與村民交心談心
鄧從全查看道路加寬施工情況
鄧從全(右一)與村幹部一起查看晚熟青脆李的長勢
本報記者 熊瑛 文/圖
「人生能有多少個46年?趁自己現在還能折騰,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多辦一些實事、多幹一些好事,也是自己人生的一筆財富。」2016年,他放棄了城裡舒適安逸的工作,來到條件惡劣、山高坡陡的鄉下「瞎折騰」。
在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瞎折騰」下,村裡泥結石路變成了水泥路,村民用上了自來水和熱水器,500畝荒山變成了果園……他就是正安街道芭蕉村黨支部書記鄧從全。
強化紀律改善幹群關係
鄧從全老家在正安街道芭蕉村3組。1986年,高中畢業的他,因家庭經濟困難,不能繼續讀書。為了改變家裡的經濟條件、改變自己的命運,他不顧父母的反對,只身前往重慶主城打工。
鄧從全在餐館裡洗碗、在修車鋪裡洗車、在酒店裡當保安……1999年,在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和社會經驗、建立了廣闊的人脈關係後,他開始自己創業,做起了美容美體生意。從此,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在發財致富的同時,他不忘反哺家鄉的父老鄉親,為他們辦實事、做好事,贏得了村民的一致稱讚。2013年12月,他被芭蕉村村民推選為村文書;2016年12月,他被任命為芭蕉村黨支部書記。
「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想改善幹群關係,改變村民對我們的看法,必須在工作中做到『政策亮化、服務亮化、成績亮化』,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我們不允許『抽村民一支煙、吃村民一隻雞、接村民一塊肉』,更不允許『吃拿卡要』。廉潔從政,從我做起,也請大家相互監督。」鄧從全上任的第一天,便與村支兩委幹部約法三章。
完善設施創造便捷生活
「鄧從全,如果你把這條道路硬化了,我不但要放鞭炮慶賀,還要殺一頭大肥豬,請全村村民吃!」2018年6月8日,鄧從全與鎮幹部一起解決道路硬化問題時,遭到芭蕉村1組村民馮明勝的質疑。
要想富,先修路。芭蕉村地理環境惡劣,山高路險,嚴重阻礙了村民的出行。通往城區和正安街道集鎮的路是一條又窄又陡的泥結石路,導致村民的農用物資和農產品運輸困難。與市場價相比,村民飼養的豬,價格每斤要低3元;種植的玉米,價格每斤要低0.5元,這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村民發展種植和養殖的積極性。
為解決芭蕉村719戶2294名村民的出行難題,讓他們的農產品賣出一個好價格,2019年1月,鄧從全多方爭取,籌集資金1600多萬元,對芭蕉村長達15公裡的泥結石路進行了硬化、對狹窄的道路進行了加寬並安裝了安全防護欄。同時,針對村民在枯水季節飲水難問題,村裡還修建了芭蕉村水廠,成立了飲水協會,制定了管理制度,達到了建管並重的效果。另外,由於村裡電壓不穩,給村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不便,村裡還新安裝了2個50千伏安的變壓器。
「現在村裡的公路通了、用水用電方便了,我兒子兒媳又搬回村裡來住了!鄧書記為我們村做了一件又一件好事、辦了一件又一件實事,確實是一名為民服務的好書記!」芭蕉村1組的村民徐斯菊由衷地稱讚道。
發展產業拓寬增收渠道
「這500畝晚熟青脆李明年就可以掛果了,預計畝產量可達3000多斤,一年就有150多萬斤。按照每斤6元的價格計算,一年就有900多萬元的經濟收入,全村人均增收4000元左右。」鄧從全一邊查看晚熟青脆李的生長情況,一邊掰起指頭算道。
針對芭蕉村大片土地閒置的現象,2018年,鄧從全利用扶貧資金80萬元開墾荒山,栽種了500畝青脆李,並修建了果園便道,確保村民能持續增收。
為提高村民管護青脆李的積極性,該村採取了「誰管護誰受益」的管理模式。同時,鄧從全還請來了農業技術員,手把手、面對面地向村民講解青脆李的管護技術,包括修枝、整形、施肥、疏花疏果、病蟲害防治等。在村民為期兩年的精心管護下,今年部分長勢良好的青脆李樹已經開始少量掛果。看著青脆李樹正茁壯成長,將給全村村民帶來不菲的經濟收益,鄧從全心裡樂開了花,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幹勁更大、更足了。明年,他還將擴大村裡的青脆李種植規模,增加果樹品種,為村民帶來更多的經濟收入。
「自從鄧從全擔任村裡的黨支部書記後,政風持續向好,幹部態度好、辦事快,幹群關係親如一家。」芭蕉村5組村民玉雲祥評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