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橋鎮芭蕉村
梅橋鎮芭蕉村是湘鄉27個省定貧困村之一,自2015年精準扶貧政策實施以來,該村按下脫貧「加速鍵」,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引導村民發展產業、積極推薦就業、實施危房改造等舉措,貧困群眾開通了駛向美好生活的幸福列車。
扶貧幹部到群眾家走訪
進入夏季,天亮得特別早。清晨,芭蕉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龍金松就開始了忙碌的一天,他端著一大盆玉米進入離家不足100米遠的鴨棚,幾百隻鴨子就迅速圍了上來,等著他投料餵養。
龍金松餵養鴨子
龍金松4歲的時候左手意外致殘,父親早逝,母親改嫁,他15歲就幹起了幫人看鴨、養鴨的活兒,掌握了一些養鴨技術。這些年來,他與鄰村一女子組建了家庭,養育了兩個女兒。因龍金松不能外出務工,加之女兒和他相繼遭遇了兩次嚴重的交通事故,導致家庭貧困。
產業興、收入增,產業旺、脫貧穩,發展產業是龍金松家脫貧致富的最好辦法。在產業扶貧政策的幫扶下,龍金松在離家不遠的肖家河畔養了500隻鴨苗。肖家河水面寬闊,有豐富的小魚、小蝦等天然飼料,加之他熟練掌握養鴨技術,養殖之路很順利。「等這一批鴨子下完蛋後就把它們賣掉,再買進一批小鴨子,一批接一批地喂,一年算下來,純收入有5萬元。」龍金松高興地說。
建檔立卡貧困戶杜光林的妻子李喜寸在清掃村道
如果說產業扶貧是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主要出路,那麼就業扶貧則是拔出「窮根」的另一良策。清晨五點,芭蕉村19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杜光林的妻子李喜寸穿上保潔服,拿著掃帚來到自己的保潔責任區開始清掃作業。她不僅認真負責,而且做事利索,每天蜿蜒幾公裡的村道都被她打掃得乾乾淨淨。
杜光林家是芭蕉村還沒有脫貧的5戶貧困戶之一,也是扶貧幹部重點關注、傾力幫扶的對象。50歲的杜光林被查出身患尿毒症,每周要做3次透析,兒子還在上高中,2019年新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針對杜光林家的實際情況,駐村幫扶隊為他的妻子李喜寸推薦了村裡保潔員的工作崗位,每個月有800元的穩定收入。勤勞能幹的李喜寸還在湘鄉經開區檳榔廠務工,家裡種田種菜、養雞餵魚一樣也沒落下,一家人脫貧摘帽指日可待。
朱富貴搬進了新房子
民以居為安。住有所居,居有所安,點燃了貧困群眾對生活的希望。這天是芭蕉村12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朱富貴搬進新家剛好滿100天的日子,他起床後特意把臥室裡的用品換洗一新。朱富貴因患小兒麻痺症落下殘疾,至今單身。他以前居住的房子還是父輩留下來的土磚房,每逢颳風下雨,房子就搖搖欲墜,住在裡面每天都擔驚受怕。扶貧幹部根據政策,為他申請了危房改造項目,他只花了不到3萬元,就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
在產業扶貧政策的幫扶下朱富貴餵養了一頭母牛
「政府幫我建了新房子,住著舒服了,也不漏雨了。」從漏風漏雨的土磚房到如今舒適明亮的安置房,朱富貴甭提有多高興,逢人就誇黨的政策好。住房有了保障,朱富貴靠著養牛還能賺取一些收入,他的生活蒸蒸日上。
從龍金松靠發展產業致富,到杜光林家通過就業擺脫貧困,再到朱富貴通過危房改造過上幸福生活,這三個故事只是五年來芭蕉村貧困群眾脫貧的縮影。自脫貧攻堅開展以來,芭蕉村扶貧幹部帶領廣大群眾先後完善了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6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戶戶發展了小規模家庭養殖業,有了穩定脫貧增收的渠道。17戶貧困群眾通過危房改造,實現了安居夢。29戶貧困戶在扶貧幹部的牽線搭橋下找到了合適的工作崗位,實現村民穩定年收入一萬元以上。
「看到貧困群眾在我們的幫扶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我們就特別有成就感,讓貧困群眾擺脫貧困就是我們扶貧幹部工作的動力。」芭蕉村駐村幫扶隊隊長王進說。
好政策催開「幸福花」。如今走進芭蕉村,錯落有致的鄉村小樓、賞心悅目的怡人美景,讓人真切感受到「家在青山綠水間,人行詩情畫意中」。
記者 | 黃珞 王智雄
編輯 | 丁甲婧
副主編 | 劉群藝
主編 | 錢利軍 楊柳
副總編輯 | 周鑫 朱小豔
總編輯 | 吳國奇
新湘鄉 新平臺 新視界
天下湘鄉 一手「掌」握
新湘鄉APP,歡迎您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