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時報全媒體記者 高燕
「這個月底就要開始收烤菸葉了,看這長勢,又該是個豐收年!」正在田地裡給烤菸除草的銅廠鄉村民杞紹福開心地說,自家種植烤菸6畝,每年僅這項的收入就達3萬多元,平時農閒時還要打短工貼補家用。一家五口,如今家庭年收入達四五萬元。
易門縣銅廠鄉是典型的山區農業鄉,是玉溪市九個貧困鄉之一。轄9個村委會,總人口2.2萬人,其中彝族1.4萬人,全村有耕地3.2萬畝,絕大部分是山地。
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銅廠鄉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堅決扛起脫貧攻堅政治責任,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標準,舉全鄉之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探索致富新路子
「我們始終把發展產業作為脫貧的重中之重」,回顧脫貧攻堅走過的艱辛歷程,銅廠鄉黨委書記王文光說,銅廠鄉圍繞「123」產業發展思路,狠抓產業扶貧、多渠道增加收入,確保群眾穩定持續脫貧致富,探索出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1」——搭建一個聚集產業產品的平臺。為解決山區群眾農產品無交易場地、價格低、產品流通難的問題,銅廠鄉整合各類資金,建成7個村級農產品交易市場,覆蓋所有村委會,有效解決了產品難變商品的問題,農產品價格明顯提高。
「2」——為產業發展提供兩個組織保障。圍繞提高農產品生產組織化,銅廠鄉成立了專業合作社,讓群眾找到市場上的組織。把黨支部建在「連」上,銅廠鄉成立合作社黨支部,讓群眾找到主心骨、領頭雁。全鄉9個村委會都有了自己的專業合作社,貧困群眾與合作組織實現利益聯結,有勞動能力的建檔戶100%參加專業合作社,實現貧困群眾戶戶有增收產業,47%的貧困群眾得到了產業幫扶。
「3」——三條途徑實現群眾脫貧增收。銅廠鄉鞏固好傳統產業烤菸生產和能繁母豬養殖,鼓勵農戶多栽煙、栽好煙,穩定種植面積1.5萬畝,菸農戶均交售收入達2.9萬元。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利用好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經濟作物,穩定種植山地豌豆、冬早蔬菜、春洋芋、中藥材等。藉助外地產業加大外出務工引導力度,銅廠鄉強化勞動技能培訓,多途徑組織外出務工,52%的貧困人口靠外出務工和就業脫貧。同時引進「扶貧車間手套加工」項目,102戶建檔戶實現「家中打工」掙錢。多渠道使群眾腰包「鼓起來」,貧困群眾家庭收入中,92.5%是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自主脫貧能力穩定提高。
發展產業成效顯
在銅廠鄉芭蕉村,村子大力發展洋芋扶貧產業,全村420戶人家,有建檔立卡戶128戶,自從種植洋芋後,全部脫貧了,洋芋成為村民們致富的「金蛋蛋」。
「2019年底,銅廠鄉全鄉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退出。」王文光說,2013年底,銅廠鄉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924戶7613人,貧困發生率35.6%,通過多輪動態管理,目前在檔建檔立卡人口1735戶6589人。
「銅廠鄉群眾收入明顯增加,全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3961元。貧困人口收入尤其是產業收入的持續增加,為銅廠鄉鞏固提升脫貧攻堅、助推鄉村振興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王文光信心滿滿地說,全鄉通過發展產業,取得了顯著成效。全鄉的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除了傳統烤菸增收外,群眾有了山地蔬菜等特色產業增收來源,適應市場、對接市場的能力日益提高。同時,基層黨組織的堡壘作用明顯增強,通過黨組織帶動,群眾實現了收入增長,村級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斷增強。
另外,村集體經濟收入逐年增長。村級組織通過專業合作社的經營、管理、服務,集體經濟收入都從「空殼村」發展到5萬元以上,有兩個貧困村2019年的集體經濟收入分別達到13萬元、15萬元。
轉載請註明來源《民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