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合口白族鄉梭子丘的幸福生活。
從事白繡工作不用外出就有好收入。
圍繞旅遊扶貧做文章,深化當地加工產業。
紅網時刻張家界5月10日訊(記者 李森林 通訊員 田銳)柏油路如綢緞般繞村而過,青磚黛瓦、白牆彩畫的現代白族民居臨街而立,老街兩旁土特產品琳琅滿目。昔日「天上『蜘蛛網』,地上灰塵跑,司機過路不歇腳」的桑植縣馬合口鄉梭子丘村,在市委組織部駐村幫扶隊的引領推動下,走文旅融合之路,村容村貌日新月異,百姓生活蒸蒸日上,全村161戶建檔立卡戶中已有157戶脫貧。
「我的熱情好像一把火,燃燒著整個沙漠……」梭子丘白族大酒店門口,一群村民排好隊列,隨著音樂響起,她們抬腳、擺臂、旋轉、跳躍……一套動作行雲流水,人人臉上幸福洋溢。整個白族特色風情街道上,更是車來人往,熱鬧非凡,一派生機蓬勃氣象。
「以前起早摸黑幹農活,現在生活好了,每天吃完晚飯,就和大家一起跳跳舞,心情很快樂,對身體也好!」谷桂祥家住梭子丘村老屋組,5年前一直在外打工,生活也算過得去。後因家庭原因被迫回家,老人要治病,孩子要上學,全家就靠丈夫一人苦苦支撐。經過幾年發展,成功實現脫貧。從2018年開始,谷桂祥成為旦旦白繡公司的一名「繡娘」,農閒之餘,靠刺繡賺些「外快」,一年下來能增加1萬多元收入,生活工作兩不誤,日子一天好過一天。
自2018年元月創辦以來,該公司先後培訓白族婦女80餘人次,吸納白族婦女居家刺繡60餘人,其中建檔立卡戶20餘人,殘疾人10餘人。「聚合眾多白族婦女碎片化的農閒時間,居家刺繡,把白繡發展成為適合千家萬戶留守人群的居家產業。」旦旦白繡相關負責人覃春生介紹,該公司提供材料工具,並對刺繡成品進行定級回購,「繡娘」不必擔心銷售問題。
「毛妹子針線拿,手拿針線來繡花……」走進旦旦白繡,就能聽見谷春凡優美的刺繡歌,只見她飛針走線,不多會兒,一朵生動的桃花就已呈現在繡布上。「現在,我自己每月就有1000多元的工資。」今年78歲高齡的谷春凡是桑植縣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與全市第一批非物質遺產項目白族仗鼓舞代表性傳承人,同時也是旦旦白繡的「繡娘」。她還告訴記者,自己有個「創業夢」,那就是等條件成熟了,把家裡建成白族民歌客棧,變成白族人的民歌集結地。
「不用去大理,梭子丘讓你感受純正的白族風情。」近年來,脫穎而出的梭子丘,成為遊客嚮往的「小大理」,日均接待遊客達200人。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陳葉峰表示,將持續發力,推動文旅產業進一步壯大繁榮,鞏固脫貧成果,謀求更好發展,讓老百姓日子更上一層樓。
來源:紅網張家界站
作者:李森林 田銳
編輯:王津
本文為紅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5/10/5505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