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十三五 | 易地扶貧搬遷:挪出「窮窩窩」圓了「脫貧夢」

2021-01-13 湘鄉視界

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根本之策。「十三五」期間,湘鄉市共有261戶927名貧困群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擺脫了貧困,住上新房子,過上好日子。

梅橋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清晨,金色的陽光灑在梅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小區內,照亮了新的一天。老人們悠然自得地一邊曬太陽一邊聊天,年輕人吃過早飯匆匆出門上班,孩子們有說有笑踏上去學校的路,一旁的農貿市場熙熙攘攘,叫賣聲、吆喝聲此起彼伏,構成了一幅溫暖而生動的生活畫卷。

安置點配套的產業幫扶基地。

郭桃園是梅橋鎮建檔立卡對象,此時的她早已在自家的早餐店內忙碌開來。早餐店面積不大,僅能容下兩張桌子,但也能賺點錢補貼家用。


2018年底,郭桃園帶著兩個女兒從山窩窩裡搬到了安置點。儘管搬遷距離只有二三十裡,但是對郭桃園來說意義重大:「這裡交通方便,住得挺舒服的,附近就有事做。」

為了使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當地政府在安置點附近配套了蔬菜基地和製鞋廠,提供了60餘個就業崗位。郭桃園的早餐店從每天早上6點半開到9點半,緊接著,她就去蔬菜基地做第二份工。



郭桃園在蔬菜基地務工。

目前正是菜薹的銷售旺季,郭桃園在蔬菜基地的主要工作是採摘菜薹。蔬菜基地工資以小時計算,這讓郭桃園更能靈活地安排自己的時間。她告訴記者,除了開早餐店、在蔬菜基地和鞋廠務工,她還承擔了安置點的保潔工作,另外又種了八分地的蔬菜,林林總總算下來,每個月能有四千多元收入,足夠一家三口生活。

搬遷群眾在產業幫扶基地務工。

在梅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有許多像郭桃園一樣的搬遷群眾,大家搬出「窮窩」,住進新居,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眼下,在離安置點不遠的地方,一個總投資2億元的現代化養豬場正在興建,建成後能提供就業崗位200餘個,進一步拓寬搬遷群眾的就業渠道。

搬出窮山溝,過上甜日子。「十三五」期間,湘鄉建成中沙、梅橋兩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並結合當地特色資源,配套鞋廠、蔬菜種植基地、竹木加工廠、香菇種植基地等產業幫扶項目,同時免費對搬遷群眾進行「訂單式」「定向式」技能培訓,確保有勞動能力的搬遷家庭每戶至少有1人掌握脫貧技能,進一步增強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湘鄉融媒記者| 劉小琴 李方遒


新湘鄉APP,歡迎您下載


方式一:長按識別或掃描下圖二維碼下載安裝

(支持iOS8.0和Android4.0以上的系統)

方式二:安卓手機用戶也可以在各大應用商店搜索「新湘鄉」,下載安裝;蘋果手機用戶可以在Appstore搜索「新湘鄉」,下載安裝,並按提示進行綁定註冊。

相關焦點

  • 山路彎彎通廣廈——「十三五」期間長沙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市發展和改革委黨委書記、主任夏文斌在實地督查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時說。  據統計,2018年底,長沙1078戶共3481名易地搬遷貧困群眾全部入住新居。「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63億元,共建設集中安置點19個878戶2807人,分散安置200戶674人。  如何挪?先走心  「搬出去好,但我就是不搬!」
  • 武都:挪窮窩 興產業 穩脫貧
    近年來,武都區將易地扶貧搬遷和特色產業作為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堅持易地搬遷與基礎設施同步建設,與產業發展同步實施,同時依託龍頭企業帶動村民就近就業,讓一批批貧困群眾真正實現了「挪窮窩、拔窮根、摘窮帽」,讓他們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在安化鎮的一家超市裡,員工郭愛愛正在熟練地整理貨物。
  • 挪出窮窩奔幸福——雙峰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挪出窮窩奔幸福——雙峰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 梵瑞社區:讓搬遷群眾搬出「山窩窩」,圓了脫貧夢
    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解決的是「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難題,是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難中之難。「十三五」期間,江口縣深入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讓2808戶11933名貧困群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搬出深山,擺脫了貧困,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 常德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遷出窮山窩 出彩新生活
    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易地扶貧搬遷是「頭號工程」,「十三五」期間,常德累計投入資金20.5億元,10910套住房建設任務全面完成,36037名搬遷對象已全部入住,舊房拆除復墾率、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覆蓋率、後續幫扶措施覆蓋率均達到100%。
  • 告別「窮窩窩」,阿勒泰市搬遷群眾過上新生活
    「現在的好日子,就是我們最嚮往的生活」今年已經48歲的吐門巴依爾·多爾吉高興地說。「以前家裡住的是土坯房,一家人在一起靠養一頭牛和種幾畝地維持著生活。那時候村裡只有土路,也沒有公交車,想要進城就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到了冬天出門就更困難了。」回想以前,吐門巴依爾·多爾吉一臉的感慨。
  • 「十三五」期間,貴州全面完成192萬人易地扶貧搬遷 搬進新生活...
    為擺脫貧困,政府果斷決策,將三寶彝族鄉實行整鄉搬遷至縣城阿妹戚託小鎮,誓讓群眾過上好日子。阿妹戚託小鎮是貴州易地扶貧搬遷的縮影。「十三五」期間,貴州全面完成192萬人的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搬遷人口佔全國易地扶貧搬遷人口總數的近1/5。
  • 「十三五」以來山南市脫貧攻堅紀實:幸福歌聲縈繞雅礱大地
    搬離窮窩,擺脫「循環式返貧」加查縣冷達鄉共康村,也叫莫熱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共康」,取的是「共同奔小康」之意。如今,搬遷群眾在這裡實現了「脫貧夢」,正在小康路上闊步前進。受氣候和地理位置等多種因素影響,山南市一些地方存在一方水土不能養活一方人的情況。易地扶貧搬遷有效解決了這一難題。
  • 安康市嵐皋縣:挪出「窮窩」 拔掉「窮根」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今日點擊》記者 王偉民 王建)安康市嵐皋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縣17.6萬人中,貧困人口有4.32萬,而要想幫助這些群眾脫貧,對於當地政府來說,難度最大的就是很多人世代都生活在山大溝深、自然條件惡劣的地方,面臨著「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困境,嵐皋縣大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想方設法幫助這些群眾挪出「窮窩」。
  • 全文|國家發改委:「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面完成
    來源:中國網看重點:  國家發改委:「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面完成  國家發展改革委:960多萬易地搬遷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勝券在握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0年12月3日(星期四)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
  • 搬出窮窩窩 開啟新生活
    搬出窮窩窩 開啟新生活 2020-12-11 16:24:31   來源:阜陽日報
  • 搬出大山,告別「窮窩窩」
    從大山搬入縣城,從木屋搬入樓房,「十三五」期間,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6000億元,建成集中安置區約3.5萬個,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已全部喬遷新居。這是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成果。「960多萬人,相當於三峽移民的近8倍,相當於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國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司長童章舜說。
  • 政策研究丨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同志:「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
    易地扶貧搬遷是針對生活在「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地區貧困人口實施的一項專項扶貧工程,目的是通過「挪窮窩」「換窮業」,實現「拔窮根」,從根本上解決搬遷群眾的脫貧發展問題。總的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面完成,960多萬易地搬遷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勝券在握。可以說,這是繼土地改革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後,在我國貧困地區農村發生的又一次偉大而深刻的歷史性變革,堪稱人類遷徙史和世界減貧史上的偉大壯舉。
  • 810個村整村搬遷,11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忻州市"十三五"期間脫貧...
    810個自然村整村搬遷忻州「整村搬遷」經驗在全國推廣整村搬遷是我市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面對我市貧困村多、村小、村窮、村散的實際,市委市政府以大魄力、大手筆將全市797個深度貧困村全部列入整村搬遷計劃,全市一次規劃到位,分三年實施完成。在工作推進中,各縣(市、區)克服種種困難,並因地制宜超額完成了任務。
  • 河湟兒女圓了千年脫貧夢——五年脫貧攻堅的海東巨變
    村民王阿不都一家7口人,和大多數村民一樣,只有十來畝地,在那個貧窮的山梁上,與4間土坯房相依為命。眼看著兩個兒子到了結婚年齡,卻沒有女孩願意嫁到這個貧瘠的山村裡……2017年,卡什代村易地搬遷被提上日程,村上採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的方式,把全村219戶村民搬遷到了現在的地方。
  • 楊柳鋪鄉:易地扶貧搬遷打造群眾「幸福家園」
    紅網時刻慈利11月16日訊(記者:黃莉莉 田鵬)搬出窮山溝,過上甜日子,這是偏遠山區貧困群眾夢寐以求的願望。在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楊柳鋪鄉一批又一批的貧困群眾沐浴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春風,挪窮窩、換窮貌、改窮業、拔窮根……居住環境越來越美,幸福生活越過越甜。
  • 後續扶持工作持續跟進 將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扶上馬送一程」
    為此,黨中央決定「十三五」期間繼續組織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通過「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確保建檔立卡搬遷群眾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目標。計劃5年內對近100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徹底擺脫惡劣的生存環境和艱苦的生產生活條件,幫助他們增加就業機會,實現穩定脫貧。
  • 960多萬貧困群眾喬遷新居:搬出大山,告別「窮窩窩」_新聞中心_中國網
    12月8日,工人在廣西梧州市藤縣金雞鎮民樂村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扶貧車間內加工玩具。何華文攝(人民視覺)從大山搬入縣城,從木屋搬入樓房,「十三五」期間,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6000億元,建成集中安置區約3.5萬個,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已全部喬遷新居。這是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成果。「960多萬人,相當於三峽移民的近8倍,相當於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國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司長童章舜說。走出大山後,新生活過得怎麼樣?
  • 住新房娶新娘,挪窮窩進富窩
    住新房娶新娘,挪窮窩進富窩——汨羅白水鎮易地搬遷小記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伏雁「易地搬遷脫貧一批」是精準扶貧的一項重要舉措,汨羅白水鎮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但保障好房屋質量,更紮實做好後續扶持工作,三年共易地扶貧搬遷91戶315人,貧困戶搬出的不僅是舊宅,更是挪出了幸福生活。
  • 「十三五」期間,河洛山鄉六萬餘名深山區群眾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
    這是所有和柴金娥一樣的山裡人的夙願,也是脫貧攻堅戰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搬!搬出大山!  「十三五」之初,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啟動,在河洛山鄉拉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人口遷徙」。5年間,全市6萬多人搬進了大山之外的新房子,挪了窮窩,換了窮業,徹底拔掉了窮根。柴金娥就是其中之一。  坐在汝南社區新房子的沙發上,一抬眼,牆上掛著搬遷前土坯房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