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根本之策。「十三五」期間,湘鄉市共有261戶927名貧困群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擺脫了貧困,住上新房子,過上好日子。
梅橋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清晨,金色的陽光灑在梅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小區內,照亮了新的一天。老人們悠然自得地一邊曬太陽一邊聊天,年輕人吃過早飯匆匆出門上班,孩子們有說有笑踏上去學校的路,一旁的農貿市場熙熙攘攘,叫賣聲、吆喝聲此起彼伏,構成了一幅溫暖而生動的生活畫卷。
安置點配套的產業幫扶基地。
郭桃園是梅橋鎮建檔立卡對象,此時的她早已在自家的早餐店內忙碌開來。早餐店面積不大,僅能容下兩張桌子,但也能賺點錢補貼家用。
2018年底,郭桃園帶著兩個女兒從山窩窩裡搬到了安置點。儘管搬遷距離只有二三十裡,但是對郭桃園來說意義重大:「這裡交通方便,住得挺舒服的,附近就有事做。」
為了使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當地政府在安置點附近配套了蔬菜基地和製鞋廠,提供了60餘個就業崗位。郭桃園的早餐店從每天早上6點半開到9點半,緊接著,她就去蔬菜基地做第二份工。
郭桃園在蔬菜基地務工。
目前正是菜薹的銷售旺季,郭桃園在蔬菜基地的主要工作是採摘菜薹。蔬菜基地工資以小時計算,這讓郭桃園更能靈活地安排自己的時間。她告訴記者,除了開早餐店、在蔬菜基地和鞋廠務工,她還承擔了安置點的保潔工作,另外又種了八分地的蔬菜,林林總總算下來,每個月能有四千多元收入,足夠一家三口生活。
搬遷群眾在產業幫扶基地務工。
在梅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有許多像郭桃園一樣的搬遷群眾,大家搬出「窮窩」,住進新居,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眼下,在離安置點不遠的地方,一個總投資2億元的現代化養豬場正在興建,建成後能提供就業崗位200餘個,進一步拓寬搬遷群眾的就業渠道。
搬出窮山溝,過上甜日子。「十三五」期間,湘鄉建成中沙、梅橋兩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並結合當地特色資源,配套鞋廠、蔬菜種植基地、竹木加工廠、香菇種植基地等產業幫扶項目,同時免費對搬遷群眾進行「訂單式」「定向式」技能培訓,確保有勞動能力的搬遷家庭每戶至少有1人掌握脫貧技能,進一步增強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湘鄉融媒記者| 劉小琴 李方遒新湘鄉APP,歡迎您下載
方式一:長按識別或掃描下圖二維碼下載安裝
(支持iOS8.0和Android4.0以上的系統)
方式二:安卓手機用戶也可以在各大應用商店搜索「新湘鄉」,下載安裝;蘋果手機用戶可以在Appstore搜索「新湘鄉」,下載安裝,並按提示進行綁定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