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河洛山鄉六萬餘名深山區群眾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

2020-12-23 洛陽網

有句老話,叫「故土難離」。可當「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是走,還是留?柴金娥選擇「走」。嵩縣黃莊鄉養育村,並不像它的名字一樣,能讓生活在這裡的鄉親們衣食無憂。「四十五裡養育溝」裡滿眼是山,柴金娥在這山旮旯裡掙扎了大半輩子,依然一貧如洗。

嵩縣黃莊鄉汝南社區 (資料圖片)

  有句老話,叫「故土難離」。可當「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是走,還是留?柴金娥選擇「走」。

  嵩縣黃莊鄉養育村,並不像它的名字一樣,能讓生活在這裡的鄉親們衣食無憂。「四十五裡養育溝」裡滿眼是山,柴金娥在這山旮旯裡掙扎了大半輩子,依然一貧如洗。

  擺脫貧窮!這是所有和柴金娥一樣的山裡人的夙願,也是脫貧攻堅戰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搬!搬出大山!

  「十三五」之初,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啟動,在河洛山鄉拉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人口遷徙」。5年間,全市6萬多人搬進了大山之外的新房子,挪了窮窩,換了窮業,徹底拔掉了窮根。柴金娥就是其中之一。

  坐在汝南社區新房子的沙發上,一抬眼,牆上掛著搬遷前土坯房的照片。想想過去,柴金娥說著說著就哭了;看看現在,她說著說著又笑了……

  困守·出山

  「條件和過去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往事不堪回首,每一次提起,柴金娥都禁不住掉眼淚。

  走羊腸道,吃溝裡水,住土坯房,種的莊稼也常被野豬糟蹋……山裡的苦,對於柴金娥來說,都不算什麼。真正苦的是,早年丈夫突然離世,撂下4個年幼的孩子和年邁的老人。

  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屈服於命運的不公,柴金娥堅韌地扛起了這個再也經不起任何風吹草動的家。她一年到頭扎在山裡,刨血參、捋連翹、撿橡子,只為湊夠孩子們的生活費。土房子搖搖欲墜,害怕牆體坍塌,家裡的床就擺在屋子的正中間……

  脫貧攻堅戰打響,柴金娥成了貧困戶。2016年易地扶貧搬遷全面推開,面對「不要一分錢就能分房子」的許諾,柴金娥半信半疑報了名。

  一年多後,柴金娥真的如做夢一般住上了新房。與此同時,低保政策、教育扶貧等一攬子政策實施,讓她終於不必再為溫飽發愁。

  新家位於黃莊街上、汝河岸邊,按照人均25平方米的標準,房子夠大,離衛生院、鄉政府都是「一步路」,一切都稱心如意。去年,柴金娥的一雙兒女同時考上了大學。不期而至的幸福,讓柴金娥恍如隔世……

  5年過去,全市193個集中安置點在大山裡拔地而起,建設安置房1.7萬餘套,6萬餘人「下山」「上樓」。

  奮鬥·立業

  搬下山,柴金娥的節奏更快了。老家的地,種了苗木和藥材,十分省心。騰出手來的柴金娥一門心思幹活、掙錢。

  搬下來的時候,與社區只有一牆之隔的扶貧產業園也同步竣工。標準化車間分了三個區,有製鞋的,有做噸包的,還有搞艾草加工的,能容納上百人務工。

  柴金娥是縫紉機上的一把好手,自然選擇了做噸包。大晌午,別人歇晌,她不歇。到夜裡,別人下工了,她還接著幹。柴金娥眼疾手快,成了車間裡的師傅,除了自己拼命幹,還教大家怎樣幹得快、掙得多。她說:「搬出來,靠政策;生活下去,還要靠本事。」

  柴金娥說得在理。搬遷不僅僅是分一套新房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做好「後半篇文章」,讓「土裡刨食」的鄉親們更好地生活下去。如果房子蓋得光鮮亮麗,但後續產業謀劃不夠,就本末倒置了。

  在許多搬遷社區,產業都是為搬遷群眾「量身定製」的。有的社區臨近景區,就搞鄉村旅遊,開農家、賣特產。有的臨近城鎮,就重點搞培訓,讓大家有一技之長、就近就業。每個社區都配套一個產業扶貧基地,讓群眾都有活幹、有錢賺。

  除了這些,柴金娥和所有搬遷戶還有一筆特殊的收益——宅基地復墾券理財收益。按照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政策,搬遷戶宅基地拆舊復墾後,對節餘指標進行拍賣交易,產生的部分收益由縣級成立專業理財機構投資管理,定期向搬遷群眾返還投資收益。「沒想到,拆除的老宅,還能帶來一筆妥妥的收益。」柴金娥感慨道。

  守護·幸福

  農村是一個熟人社會。對於柴金娥來說,在搬遷之初,除了收入和生計,她還面臨一個挑戰,就是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區關係。

  拿生活方式來說,柴金娥原來在山裡燒柴火,甚至連液化氣、電磁爐都不會用。還有,新房是抓鬮挑選的,樓上樓下也不是一個村的,誰也不認識誰,很容易不適應。

  柴金娥的疑慮,黨委政府都想到了。在社區,每一批群眾喬遷新居,基層幹部都會入戶進行一次新生活「入門教育」,教會群眾如何使用液化氣、電磁爐,怎樣防火、用電等,讓大家快速適應新生活。

  人搬出了村,事還要有人管。按照黨建引領、「四治」並進、服務進村(社區)的要求,社區成立了黨組織,樓棟選出了「樓棟長」,還同步建設了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讓群眾有了「主心骨」。

  前年,能吃苦又熱心腸的柴金娥在社區入了黨。鄉黨委和鄉親們看她行,還把她選為社區黨支部委員。「為鄉親們服務,渾身是勁。」柴金娥發自肺腑感激黨的好政策。

  陽光和煦,在社區門口告別柴金娥,她感慨地說:「雖然我有時也會想起老家,但是已經完全融入了社區。心安處,是故鄉。」(記者 白雲飛)

相關焦點

  • 「新家園」從「挪窮窩」到「換窮業」,山民變成幸福「新市民」
    遠眺龍陵縣城從「挪窮窩」到「換窮業」,從「搬得出」到「穩得住、能致富」,從「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到搬出深山天地寬,保山市龍陵縣3260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和600戶同步搬遷戶告別故土,搬遷到42個移民安置點迎來新生活。搬出窮窩「拔窮根」夜幕降臨,龍陵縣碧寨鄉濱江(怒江)小鎮移民新村熱鬧起來。
  • 常德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遷出窮山窩 出彩新生活
    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易地扶貧搬遷是「頭號工程」,「十三五」期間,常德累計投入資金20.5億元,10910套住房建設任務全面完成,36037名搬遷對象已全部入住,舊房拆除復墾率、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覆蓋率、後續幫扶措施覆蓋率均達到100%。
  • 武都:挪窮窩 興產業 穩脫貧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武都區幹部群眾響鼓重錘,盡銳出戰,一個個貧困村實現華麗蛻變,全區累計退出貧困村310個,減貧14.75萬人,2019年底剩餘9個貧困村,剩餘貧困人口732戶2419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55%。
  • 第一書記王書昉:授人以漁「拔窮根」
    有這樣一位第一書記,他用自己的責任與擔當,積極投身扶貧一線,用心致力於貧困村建設,拆危房、抓產業、修村道……讓昔日窮山溝變成如今的美麗鄉村,讓農民群眾的日子越過越好,他就是禮縣雷壩鎮坪頭村第一書記王書昉。
  • 960多萬貧困群眾喬遷新居:搬出大山,告別「窮窩窩」_新聞中心_中國網
    圖為11月22日,搬遷群眾在車間生產電子元件。李尚引攝(人民視覺)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怎麼辦?搬!從大山搬入縣城,從木屋搬入樓房,「十三五」期間,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6000億元,建成集中安置區約3.5萬個,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已全部喬遷新居。這是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成果。
  • 輝煌十三五 | 易地扶貧搬遷:挪出「窮窩窩」圓了「脫貧夢」
    「十三五」期間,湘鄉市共有261戶927名貧困群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擺脫了貧困,住上新房子,過上好日子。梅橋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清晨,金色的陽光灑在梅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小區內,照亮了新的一天。2018年底,郭桃園帶著兩個女兒從山窩窩裡搬到了安置點。儘管搬遷距離只有二三十裡,但是對郭桃園來說意義重大:「這裡交通方便,住得挺舒服的,附近就有事做。」為了使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當地政府在安置點附近配套了蔬菜基地和製鞋廠,提供了60餘個就業崗位。郭桃園的早餐店從每天早上6點半開到9點半,緊接著,她就去蔬菜基地做第二份工。
  • 搬出大山,告別「窮窩窩」
    從大山搬入縣城,從木屋搬入樓房,「十三五」期間,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6000億元,建成集中安置區約3.5萬個,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已全部喬遷新居。這是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成果。「960多萬人,相當於三峽移民的近8倍,相當於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國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司長童章舜說。
  • 岑鞏:持續加強易搬安置點配套實施建設 讓搬遷群眾子女「上學無憂」
    隨著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不斷深入,著力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五個體系」建設,近年來,岑鞏縣高度重視搬遷群眾子女的入學問題,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就近新建、改建配套幼兒園、中小學,讓搬遷群眾真正實現「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
  • 「結窮親、幫窮戶、拔窮根」——湖北十堰黨員幹部結對扶貧記事
    新華社武漢1月15日電  題:「結窮親、幫窮戶、拔窮根」——湖北十堰黨員幹部結對扶貧記事  新華社記者梁相斌、熊金超、李偉  地處秦巴山區的湖北十堰市,近年全面實施「結窮親、幫窮戶、拔窮根」扶貧工程。
  • 桑植縣龍潭坪鎮:搬出深山「挪窮窩」 奔向幸福新生活
    為了解決556名易地搬遷戶的就業問題,龍潭坪鎮政府與湖南省軍區扶貧工作隊積極籌資,結合自然資源優勢和湘鄂邊粽葉貿易重要集散中心的區位優勢,以龍潭坪鎮湘鄂邊粽葉產業發展示範園為基礎,圍繞粽葉加工廠,與湘籃農產品有限公司籤訂了用工協議,幫助搬遷戶通過務工解決搬遷後的就業問題,老百姓真正實現了樓上居住,樓下就業。
  • 河南南召縣易地搬遷群眾生活樂陶陶
    安置點附近約有100餘家中小型石材加工企業,可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保證貧困群眾致富有門路、脫貧有出路。同時,同步建設有綜合市場、黨群服務中心、幼兒園、衛生室等設施,文化設施、公益設施齊全,群眾日常生活舒心方便,做到了「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的目標。
  • 安新家又能「換窮業」——湖北十堰易地扶貧搬遷見聞
    新華社武漢9月9日電 題:安新家又能「換窮業」——湖北十堰易地扶貧搬遷見聞新華社記者李偉、陳俊「建自家的房子,一天還能賺一百塊錢,這簡直不敢想啊!」45歲的張玉和,說起搬遷建新房,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在建房時一邊監督,一邊做小工。」
  • 楊柳鋪鄉:易地扶貧搬遷打造群眾「幸福家園」
    紅網時刻慈利11月16日訊(記者:黃莉莉 田鵬)搬出窮山溝,過上甜日子,這是偏遠山區貧困群眾夢寐以求的願望。在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楊柳鋪鄉一批又一批的貧困群眾沐浴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春風,挪窮窩、換窮貌、改窮業、拔窮根……居住環境越來越美,幸福生活越過越甜。
  • 住新房娶新娘,挪窮窩進富窩
    住新房娶新娘,挪窮窩進富窩——汨羅白水鎮易地搬遷小記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伏雁「易地搬遷脫貧一批」是精準扶貧的一項重要舉措新年住新房,窮小子娶了新媳婦白牆紅瓦、樹木蔥蔥,鳥語花香、老小怡然自樂……走進汨羅市白水鎮越江安置區,一幅詩畫田園的風光給人舒適愜意的感覺。「國政英明和諧正氣天下誠信,黨恩浩蕩救苦扶貧世界頌揚」這是毛嶺村搬遷戶龔太平在新房門口貼的春聯。
  • 同心助脫貧 聚力「拔窮根」———漢濱區總工會助力脫貧攻堅側記
    王衍柏說,只有根據實際推出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才能提高扶貧成效,從根本上幫助他們「挪窮窩」「拔窮根」。區總工會指導在全鎮各村建立形成了「黨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引進能人和企業在鎮村建設現代農業園區3個,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7個,培育規模化家庭農場5家,特別是發展建設的獼猴桃、中藥材種植、花椒種植、冷水魚養殖等項目產業已形成規模,產業扶貧實效不斷顯現。
  • 安康市嵐皋縣:挪出「窮窩」 拔掉「窮根」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今日點擊》記者 王偉民 王建)安康市嵐皋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縣17.6萬人中,貧困人口有4.32萬,而要想幫助這些群眾脫貧,對於當地政府來說,難度最大的就是很多人世代都生活在山大溝深、自然條件惡劣的地方,面臨著「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困境,嵐皋縣大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想方設法幫助這些群眾挪出「窮窩」。
  • 教育拔窮根,龍門上東村今年出了16名大學生
    「扶貧先扶智,教育拔窮根。」在上東村,上至各級政府,下至貧困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注重教育投入和人才培養,以期孩子在高考中金榜題名,改變寒門家庭的命運。「我們夫妻倆小時候因為家裡窮沒讀過幾天書,幹的都是苦力活。現在無論自己怎麼辛苦都要供姐弟倆讀好書,不能讓孩子走我們的老路,吃沒文化的虧。」政策落實「扶貧先扶智,再窮也不能窮教育」8月底,廣東技術師範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飛」進了瑤族姑娘楊靜雯的家,打破了這個少數民族貧困家庭的平靜。
  • 目前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已全部喬遷新居
    從大山搬入縣城,從木屋搬入樓房,「十三五」期間,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6000億元,建成集中安置區約3.5萬個,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已全部喬遷新居。這是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成果。「960多萬人,相當於三峽移民的近8倍,相當於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國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司長童章舜說。   走出大山後,新生活過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