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鞏:持續加強易搬安置點配套實施建設 讓搬遷群眾子女「上學無憂」

2020-12-18 天眼新聞

隨著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不斷深入,著力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五個體系」建設,近年來,岑鞏縣高度重視搬遷群眾子女的入學問題,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就近新建、改建配套幼兒園、中小學,讓搬遷群眾真正實現「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

近日,記者在岑鞏縣第三幼兒園項目建設現場看到,60餘名工人搶抓晴好天氣,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加班加點施工,基坑回填、基礎承臺立柱置摸等,現場一片繁忙的復工景象。  「岑鞏縣第三幼兒園從3月1日開工建設,預計4月中旬完成主體工程建設,到6月底完成配套設施建設,確保易搬點及周邊孩子在9月份能正常入園。」岑鞏縣恆豐建築有限責任公司項目負責人姚琴介紹。

據悉,該園由岑鞏縣恆豐建築有限責任公司承建,項目總投資1100萬元,佔地面積4955.59m2,總建築面積3749.11m2,屆時,可容納9個教學班270名幼兒就近入園。  眼前這位正在項目現場做工的搬遷戶黎四妹告訴記者,從去年7月份從客樓鎮比較偏遠的毛灣村搬遷到大榕易地扶貧安置點後,她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國家政策好,搬到這裡來,我去遠處又去不了,等幼兒園修起了,就方便了。這裡送小孩子讀書近,我們也可以來找活幹,好處多著呢。」大榕易地扶貧移民搬遷戶黎四妹高興地說。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搬遷群眾子女入學問題,將易地扶貧搬遷子女就學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先後配套新建了岑鞏四中、三小、四小和縣第二幼兒園,現均已相繼投入使用,讓搬遷到亞壩、大坪、大榕、涼塘等移民小區的易地扶貧搬遷戶子女全部實現就近入學。   據了解,岑鞏縣在各移民安置點內就近新建配套學校6所。解決搬遷戶適齡子女3014人就學,其中幼兒園507人,小學1711人,初中796人。實現搬遷群眾子女入學率達到100%,為切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打下了堅實基。

岑鞏縣融媒體中心 王大琴陳敏

編審 徐學練

相關焦點

  • 岑鞏縣1.8萬易搬群眾共譜小康樂章
    自「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實施以來,岑鞏縣把貫徹落實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高標準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高質量安置好易地搬遷群眾,讓易搬群眾既「安居」又「樂業」,過上和諧幸福的生活。
  • 岑鞏大榕安置點:「菌」家300崗位 讓易搬群眾「站穩了腳」
    近日,記者來到岑鞏縣大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貴州貴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雙孢菇生產基地,邁進車間,只見工人們熟練的操控著生產機械,上料、送料、覆土,一氣呵成。「現在廠都開到家門口了,工作環境也不錯,每月還能拿到3500到4500元左右的工資,家裡家外都兼顧,很滿意。」
  • 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感謝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我們才有了現在的幸福生活。」吳才忠的愛人龐水娣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易地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要完善移民搬遷扶持政策,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 後續扶持工作持續跟進 將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扶上馬送一程」
    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各地組織開展了大規模的扶貧對象精準識別工作,基本摸清全國貧困人口分布、致貧原因、脫貧需求等信息,其中有約1000萬農村貧困群眾生活在「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地區。如不實施易地搬遷,這部分貧困群眾很難脫貧。為此,黨中央決定「十三五」期間繼續組織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通過「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確保建檔立卡搬遷群眾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目標。
  • 岑鞏:讓愛心圖書溫暖易搬點校園的孩子們
    (建議在WIFI下觀看)毗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岑鞏四中建校於2015年,其建校之初就是為了解決學校周周邊扶貧搬遷戶和岑鞏工業園區務工人員子女的入學而興建的全封閉、全寄宿制管理初級中學。岑鞏四中的發展由此也開始駛入了快車道。
  • 松桃七完小順利建成,移民搬遷子女學無憂
    近日,作為全省96所掛牌督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配套學校之一的松桃七完小順利建成,有效補齊了教育短板,讓移民搬遷子女學無憂。   松桃七完小新教師楊光明說:「我是遴選招考進來的一名老師,我今天過來看一下這裡的建設情況
  • 【脫貧攻堅春季攻勢】岑鞏易地搬遷戶鄒榮的「跳槽記」
    這六年裡,工業園區附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亞壩村修建起一幢幢高樓,樓下停車場、休閒廣場、農貿市場一應俱全,配套的縣四中、幼兒園也修建起來。  2016年1月7日,鄒榮一家搬進亞壩安置小區。除去政府補貼的12萬,鄒榮用積蓄補齊房款,還用剩餘的錢把110平米的家裝修得舒適美觀。「以前就算你租再好的房子也是別人的家,現在住在自己的家裡非常開心。」
  • 黔東南岑鞏:不負韶華戰貧困 砥礪奮進奔小康
    圍繞基礎設施建設、易地扶貧搬遷、產業扶貧、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等四場硬仗,持續深化產業革命,深入開展專項治理,堅決打贏這場沒有退路的背水之戰、攻城拔寨的決勝之戰、消除貧困的全民之戰,用行動和實效書寫堅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歷史答卷。
  • ...走基層」榕江「五個體系」建設:讓搬遷群眾穩就業 孩子「學無憂」
    「出門、上學、看病,在大山裡生活沒有不難的。我們倒是苦慣了,就怕孩子上學不方便,以後跟我們一樣的苦。」王金花說,孩子上幼兒園要到興華鄉,每天要來回接送,一天來回接送的車費就要花費20元,而且教學條件也不好。  「我和孩子的爸爸吃盡了沒讀過書的苦,我們下定決心一定要讓孩子讀書。」
  • 扶貧甘露東邊來 滋潤高原幸福花 浙江建德攜手貴州岑鞏的扶貧協作...
    當前,大坪小區的建設,僅是岑鞏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縮影。為構建和諧繁榮的移民小區,切實讓搬遷群眾住進新房子過上好日子,近年來,岑鞏縣不斷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和衛生服務、社區治理等後續服務體系建設,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逐步從以搬遷為主向後續扶持工作為主轉變,從解決好「怎麼搬」向「搬後怎麼辦」轉變,從「搬得出」向「穩得住」「能致富」轉變,切實將移民小區建設成為搬遷群眾的幸福家園、宜居樂園。
  • 交城縣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搬」出新生活
    易地移民搬遷是脫貧攻堅戰中難啃的「硬骨頭」。近年來,山西省交城縣摸索總結出「守住一條底線、算好一筆經濟帳、配齊一套基礎設施、保障每戶至少一人就業、制定一套管理機制、建立一套兜底保障」為主要內容的「六個一」工作法。  為確保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交城縣在各安置點同步設立「一中心五站點」。
  • 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展示(五)
    鬱山鎮白馬社區 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 鬱山鎮白馬社區集中安置點位於鬱山場鎮中心區域,建築面積2400餘平方米,新建安置房6棟,安置貧困搬遷戶32戶92人,來自 9個村的搬遷戶全部入住。
  • 貴州:家門口快樂上學 新校園幸福滿滿
    家門口快樂上學 新校園幸福滿滿教育保障是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貴州全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教育保障工作,確保安置點配套學校按時開學,兌現不讓一個搬遷群眾子女因搬遷而輟學的莊嚴承諾。
  • 現場|岑鞏亞壩:搬遷的村民正在裝修新家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亞壩安置小區入口。&nbsp&nbsp&nbsp&nbsp亞壩安置點位於岑鞏縣城北新區、岑鞏經濟開發區(省級循環經濟示範園區)、思州國際溫泉生態休閒度假區三區疊加的「黃金地帶」,項目建設主要為安置房、基礎配套設施和小學、幼兒園、農貿市場等公共配套服務設施。
  • 貴陽市:搬遷群眾全部達到脫貧標準
    原標題:貴陽市:搬遷群眾全部達到脫貧標準自2016年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啟動以來,貴陽市嚴格按照「六個堅持」要求,建設6個安置點,已於2019年6月下旬完成入住,「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面收官。抓住「四個關鍵」,築牢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基礎。
  • ...紮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讓貧困群眾走出深山通向...
    多年的試點經驗表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是目前最徹底、最有效的脫貧途徑之一。「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重大舉措,當前工作重點正在從搬遷為主轉入以做好後續工作為主,從解決『如何搬』『怎麼搬』向『搬後怎麼辦』轉變。」
  • 西藏日喀則南木林縣昌果新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見聞:搬進新房子...
    從西藏日喀則南木林縣驅車出發,十分鐘不到,佔地面積近192畝的南木林縣南木林鎮昌果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就出現在眼前。一排排藏式二層小樓錯落有致、一條條乾淨寬敞的水泥路直通每家每戶,屋頂上,一面面嶄新的五星紅旗迎風招展。  「搬了新家,生活也越來越好了,幹啥都有勁兒。」
  • 貴州黔東南:岑鞏脫貧聽民意 想新招 抓實效
    搬得好 穩得住 能致富  「以前我家住的地方不僅山高路陡,而且水源條件不好,上街辦點事要走2個多小時的路,每年種莊稼得看『天色』吃飯,年歲好點還能勉強夠吃,要是趕上乾旱年份還要著買米吃,現在好了,我於2013搬遷到亞壩移民安置房,家裡的土地都流轉給當地烤菸大戶種植烤菸,現不僅有寬敞漂亮的房子住,還有了『鐵飯碗』,每天按時上下班,錢掙得比以前多
  • 河北魏縣:易地搬遷群眾的幸福生活
    記者 任光陽 攝搬得出 精準識別確保群眾應搬盡搬賀祥社區,離漳河北大堤不過300米,安置著沙口集鄉李家口村、段家莊村4916名群眾,這裡與這兩個村的距離都不過3公裡,「不背井、不離鄉,跨過大堤奔小康」,這句順口溜成了在社區居民中流行的新民謠。
  • 易地搬遷圓了群眾安居夢
    韓炳勝就是搬遷中的一戶,他告訴記者:「這些年,我們陽屲山出現了裂縫,政府出於安全考慮,為了讓我們住得放心、早日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徵求民意,選好地址,爭取到了易地搬遷項目。通過整體規劃,由工程隊統一修建,現在我們住上了磚瓦房,既漂亮又安全,徹底告別了原來住的土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