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讓貧困群眾走出深山通向...

2021-01-09 天眼新聞

易地扶貧搬遷是指政府主導、群眾自願參與,將居住在自然條件惡劣地區的農村貧困人口搬遷到生存與發展條件較好的地方,從根本上改善其生產生活條件,實現脫貧致富的一種扶貧方式。

2016年到2019年,4年時間裡,七星關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這一惠民政策,讓5萬多貧困群眾挪窮窩、改窮業、拔窮根、換窮貌。

多年的試點經驗表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是目前最徹底、最有效的脫貧途徑之一。

「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重大舉措,當前工作重點正在從搬遷為主轉入以做好後續工作為主,從解決『如何搬』『怎麼搬』向『搬後怎麼辦』轉變。」七星關區政府主要領導在安排部署全區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服務管理工作時,精準地提出要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五個體系」建設要求,全面落實好就業、產業、就醫、就學、社會保障等方面政策。

夯實公共服務

讓群眾身心皆安

安土重遷,黎民之性。搬出來怎麼活?這不僅僅是每一個移民戶要考慮的問題,更是黨委政府首當其衝需要解決的問題。

讓群眾切切實實感受到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才能讓搬遷群眾搬得順心,住得舒心,還能長久「安心」。

全力做好就學保障。柏楊林安置點配套建設學校4個,覆蓋了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共準備了8300餘個學位,統籌調配教師,為搬遷群眾的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務,確保他們在「同一片藍天下」學習成長。

「有地方看病、方便看病、看得起病」是搬遷群眾心中所盼。柏楊林安置點按照鄉鎮衛生院標準設立七星關區人民醫院碧海陽光移民新城分院,為搬遷群眾24小時提供醫療衛生服務,實現小病就地就醫、大病優先轉區屬公立醫院就醫,讓搬遷入住群眾就近享受基本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和雙向轉診服務。

把完善社會保障服務落細落實,才能讓搬遷群眾吃下「定心丸」。目前,柏楊林安置點已將1249戶4154名搬遷群眾納入城市低保。同時,健全便民服務機構,在安置點建設了和美、陽光、幸福3個社區,並按照城市社區建設標準進行打造,設置了社區綜合服務站、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體活動中心等功能室,設置一般事務代辦事務點,群眾辦理部分事項時,可由代辦點一站式全程代辦。

增強就業服務

保障搬遷群眾生計

搬出來,先要「安身」。

穩定就業是搬遷群眾生計保障的根本。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必須抓好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建設,解決好搬遷群眾的生計問題,促進搬遷群眾自力更生,通過辛勤勞動增加收入。

柏楊林安置點創新建立了「黨建+合作社+群眾」就業模式,組建了工業勞務、建築勞務、農業勞務、綜合勞務、個體經營5個勞務合作社,並成立各合作社黨支部,由後續跟蹤服務幹部中的優秀黨員兼任黨支部書記,吸納難以就業且有就業意願的搬遷群眾加入合作社。目前,已吸納725名未就業勞動力進入合作社,並同步有序組織235人就業。

落實有勞動力家庭一人以上穩定就業的要求,實現有勞動力「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在推進就業過程中,柏楊林安置點以七星關經濟開發區服裝、電子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為就業重點,同時開發公益崗位200餘個,通過扶貧車間引進5家企業入駐,提供就業崗位300個。

截止目前,柏楊林安置點共實現就業7651人。

抓實文化服務

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沒有文化服務建設的大成效,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難以實現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易地扶貧搬遷「前半篇文章」離不開文化之功,「後半篇文章」同樣需要文化助力。

柏楊林安置點持續深入開展感恩教育,以生產生活發生巨變為主要內容,教育和引導群眾感恩習近平總書記、感恩黨中央,通過感恩激發奮進,樹立不等不靠、自強自立的思想,先後開展感恩教育活動150餘次,引導群眾破除封建迷信等陳規陋習。

在深入推進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柏楊林安置點除了在軟體上著力外,還在硬體上下足功夫,先後建設了文化娛樂廣場4個、文化娛樂室3個、兒童活動室3個、圖書室4個;在中心廣場安裝大屏幕1個和FM912廣播音柱160個。同時,組建成立社區紅歌隊、山歌隊、廣場舞隊等文藝隊伍11支200餘人。

完善社區服務

共築幸福和諧家園

易地扶貧搬遷是一項社區再造和重建工程,大批搬遷群眾從大山中走出來,進入城鎮集中居住,生活方式將發生重大變化。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必須從一開始就紮實抓好社區治理體系建設。

按照搬遷群眾地域和安置點實際情況,柏楊林安置點分別設立了3個社區,每個社區管轄一定數額的樓棟,並按照要求配備了社區「兩委」班子,構建了「居委會—網格—樓棟—群眾」的網格化管理機制,實行樓棟包保管理制度,為搬遷群眾提供便民利民服務。

43歲的陳大勇,從普宜鎮木窩村搬到柏楊林安置點後,因思想覺悟高,被推薦為社區幹部,負責黨的政策宣傳、社區工作監督、民情民意反饋、矛盾糾紛調解等工作,專門解決搬遷群眾的生活瑣事。

「雖然有時候不被理解,但是做這項工作,讓我感到社區就是我們的家,需要大家牽起手來,共同把我們的家建好。」陳大勇說,如今,柏楊林安置點已形成了縱向到底的信息網絡組織,小區內所有重大信息及時公開公示,接受群眾監督,讓搬遷群眾「安身」「安心」,真正實現了安居與樂業並重、搬遷與脫貧同步。

聚焦基層黨建

夯實脫貧戰鬥堡壘

實踐證明,只有黨建工作全面過硬,各項事業才會全面進步。對於基層黨組織而言,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時間緊迫、任務繁重、千頭萬緒,必須鍥而不捨把黨的全面領導貫穿於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工作全過程,為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提供根本保證。

「現在就在自家樓腳上班,雖然工資趕不上廣東、浙江,但能天天陪著孩子,消費也少了很多。」放下手中的藤椅,談起現在的生活,40歲的趙玉紅滿臉笑容。

趙玉紅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6月底,一家四口從田坎鄉白沙河村搬遷到柏楊林安置點。搬來後,因為種種原因,趙玉紅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一度為就業發愁的她,甚至想過搬回老家種地。

了解到她的情況後,她所在的幸福社區黨支部及時行動,幫她在安置點一家藤椅加工廠找到了工作。「太感謝他們了,有了工作,家人的生活也有了保障。」趙玉紅開心地說。

群眾搬遷到了哪裡,黨組織就建在哪裡;搬遷群眾在哪裡,黨員就服務在哪裡。柏楊林安置點設立了柏楊林街道黨工委,選優配強黨工委領導班子,並在黨工委下設1個社區黨總支、3個社區黨支部和1個機關支部開展工作。同時,按照黨員幹部主導、物業協助、群眾參與的原則,成立樓棟黨小組17個,全面加強黨的組織建設。

七星關區融媒體中心張廣為

編輯廖婉君

編審劉佳興

終審黎秀禹

相關焦點

  • 寫好民族地區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論壇上,有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的6個省市自治區有關負責同志和部分搬遷群眾代表作主旨演講,分別介紹了地方經驗做法和探索實踐,以及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給搬遷家庭帶來的巨大變化。現將全國易地扶貧搬遷論壇主旨演講相關內容予以摘登。
  • 貴陽市開展「共築行動」 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易地扶貧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自2015年底貴州率先在全國打響易地扶貧搬遷「第一炮」後,貴陽市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的決策部署,以「六個堅持」和「五個體系」建設為根本遵循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先後在烏當區、花溪區、清鎮市、修文縣、息烽縣、開陽縣規劃建成9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
  • ...貴州「十三五」成就巡禮】關嶺:全力續寫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千年之變 多彩貴州「十三五」成就巡禮】關嶺:全力續寫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2021-01-06 17: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河南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下山入社區 搬進幸福裡
    核心閱讀易地搬遷,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後續還要穩得住、能致富、生活好。河南在安置點配建公共服務設施,確保搬遷群眾配套設施齊全、生活便捷;支持易地搬遷後續產業發展,讓搬遷群眾能就近就地就業創業;此外,解決好戶籍問題,推進社區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設。搬遷群眾的日子越來越安穩。
  • 金海湖新區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之二:扶貧車間崗位送...
    在決戰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為持續解決就業增收問題,確保搬遷群眾真正脫貧致富,金海湖新區積極引進企業,興辦扶貧車間,將崗位送到搬遷群眾家門口,讓群眾增收有保障。自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開展以來,金海湖新區結合本地實際,紮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進程,「十三五」時期已累計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485戶6476人。幸福小鎮就業和培訓服務中心「搬得出」任務完成後,「穩得住」「能致富」成為金海湖新區關注的重點問題,為了讓搬遷群眾在扶貧車間儘快上手,為他們添技能增本領,新區積極開展各種技能培訓。
  • 【常德市】桃源縣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紀實
    黨建引領挖窮根——桃源縣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紀實  9月2日傍晚,忙完一天的工作,桃源縣潯陽街道大平村村民向春枝哼著小曲回家,張羅晚飯。作為易地扶貧搬遷戶,經村黨總支「牽線」,她在縣中醫院當保潔員,不僅實現家門口就業,還便於照顧長年患病的老伴就醫。  西安鎮位於桃源縣西南部,地處三縣交界處,是一個山區鄉鎮。長期以來,當地群眾因交通不便、耕地有限,飽受貧窮困擾。這裡作為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打響了全縣易地扶貧搬遷戰第一戰——建成常德市最大的集中安置小區,幫助697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搬出了大山。
  • 「貴州日報」遵義市: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戶均就業超2人
    遵義市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積極探索創新搬遷群眾後續管理模式,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能脫貧。「我不僅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還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餘慶縣積善社區搬遷群眾劉開華說。
  • 南召縣皇后鄉:易地搬遷房成為貧困群眾「安樂窩」
    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後,廉德寬家的境況迎來了「過山車」一樣的變化,相繼享受了到戶增收,辦理了農村低保,落實了教育扶貧、醫療扶貧、健康扶貧、光伏扶貧等行業政策,尤其享受到了深山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於2018年12月搬遷到集鎮區統一建設的搬遷安置房內,不花一分錢入住75平方的安置房,一步跨入了小城鎮。
  • 楊柳鋪鄉:易地扶貧搬遷打造群眾「幸福家園」
    紅網時刻慈利11月16日訊(記者:黃莉莉 田鵬)搬出窮山溝,過上甜日子,這是偏遠山區貧困群眾夢寐以求的願望。在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楊柳鋪鄉一批又一批的貧困群眾沐浴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春風,挪窮窩、換窮貌、改窮業、拔窮根……居住環境越來越美,幸福生活越過越甜。
  • 祁陽:易地搬遷讓群眾有了「穩穩的幸福」
    扶貧車間內工人們正在忙碌。紅網時刻12月24日訊(祁陽站記者 譚俊傑 陳建民 陶冶)12月22日,在湖南省祁陽縣七裡橋鎮丁廟灣村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內的扶貧車間裡,幾十臺縫紉機正在飛速運轉,從復工復產開始,製衣廠的訂單都處於「爆單」狀態。
  • 河南南召縣易地搬遷群眾生活樂陶陶
    更讓王自貴消除後顧之憂的是,通過易地搬遷聯合黨支部的貼心幫扶,他被安置為社區保潔員,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今年40歲的馬明東和王自貴一樣,都是從20多公裡外的大山搬遷而來。對於馬明東來說,易地搬遷給他帶來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原來馬明東一家住在白土崗鎮養馬坪村深山溝,十年九旱,莊稼廣種薄收,連生活用水都成問題。以前總是發愁找不到掙錢門路,日子過得窮苦。
  • 桃源縣西安鎮如何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做實扶貧「大文章」
    全鎮轄10個行政村(均為省級貧困村)、1個居民委員會,人口15680人,其中貧困人口3246人。從2016年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以來,西安鎮共修建4個集中安置點,共搬遷207戶1097人。為了切實發揮易地扶貧搬遷的作用,逐步提高搬遷戶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確保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鎮黨委、政府主要花大力氣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怎麼定,精準識別幫窮戶實施易地搬遷,只有精準鎖定搬遷對象,才能做到精準發力,因人施策。
  • 鳳山易地扶貧搬遷成全國典型案例
    近日,國家發改委通報了一批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在全國100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效明顯縣通報中,鳳山縣名列其中。  「這個成績來之不易,背後凝聚著廣大幹部的智慧與汗水。」鳳山縣委書記薛海源說,「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 後續扶持工作持續跟進 將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扶上馬送一程」
    本報記者 李夢雲報導2016年以來,通過大量紮實有效的工作,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取得了決定性進展和明顯成效。相關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已順利完成960多萬貧困人口的搬遷建設任務。成績來之不易,但後續工作任務仍然艱巨。
  • 銅仁市碧江區:紮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人口市民化進程
    高健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記者吳承坤銅仁市碧江區聚焦易地扶貧搬遷人口市民化過程中面臨的困難,通過著力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著力提升社會保障水平,著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紮實推進全區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
  • 河南易地扶貧搬遷對象如何篩選?三個標準嚴格審核
    核准易地扶貧搬遷對象,是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的基礎性工作,同時直接關係群眾利益。河南在篩選易地扶貧搬遷對象時,建立了河南省扶貧對象精準識別及管理辦法,截至目前," 十三五 " 期間河南共確定 25.97 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易地扶貧搬遷對象。
  • 山路彎彎通廣廈——「十三五」期間長沙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走訪貧困群眾時,時常遇到的這種回答,一度讓瀏陽小河鄉年輕的扶貧主任羅翔很困惑。農民的鄉土情結要保護好,老人的牴觸情緒要疏解好,懶惰安貧的落後思想要糾正……經過紮實地走訪說服,羅翔確定了全鄉易地扶貧搬遷戶30戶。  如何挪,先走心!走進貧困群眾的「心靈繭房」,明確地告知搬去哪、怎麼搬,以後「靠什麼、吃什麼、幹什麼」。有了這些問答,一切迎刃而解。  搬出來,住進去。
  • 走出深山天地寬——農發行普定支行支持易地扶貧搬遷紀實
    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五個一批」的頭號工程,也是黨中央、國務院交辦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一項重要任務。農發行普定縣支行積極配合上級行制定的易地扶貧搬遷貸款管理辦法,依託《貴州省2012—2020年扶貧生態移民工程規劃》,研究支持易地扶貧搬遷的政策、路徑。
  • 梵瑞社區:讓搬遷群眾搬出「山窩窩」,圓了脫貧夢
    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解決的是「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難題,是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難中之難。「十三五」期間,江口縣深入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讓2808戶11933名貧困群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搬出深山,擺脫了貧困,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 國務院新聞辦就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情況舉行發布會
    2019年底已有920萬貧困搬遷群眾實現脫貧,今年剩餘的40萬貧困搬遷群眾各地已完成相關退出工作,目前正在接受脫貧攻堅成效考核。貧困群眾易地搬遷後就業能力明顯提升,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實現了至少1人就業目標,搬遷群眾收入水平得到顯著提升。據統計,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從2016年的4221元提高到2019年的9313元,年均增幅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