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貧搬遷是指政府主導、群眾自願參與,將居住在自然條件惡劣地區的農村貧困人口搬遷到生存與發展條件較好的地方,從根本上改善其生產生活條件,實現脫貧致富的一種扶貧方式。
2016年到2019年,4年時間裡,七星關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這一惠民政策,讓5萬多貧困群眾挪窮窩、改窮業、拔窮根、換窮貌。
多年的試點經驗表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是目前最徹底、最有效的脫貧途徑之一。
「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重大舉措,當前工作重點正在從搬遷為主轉入以做好後續工作為主,從解決『如何搬』『怎麼搬』向『搬後怎麼辦』轉變。」七星關區政府主要領導在安排部署全區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服務管理工作時,精準地提出要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五個體系」建設要求,全面落實好就業、產業、就醫、就學、社會保障等方面政策。
夯實公共服務
讓群眾身心皆安
安土重遷,黎民之性。搬出來怎麼活?這不僅僅是每一個移民戶要考慮的問題,更是黨委政府首當其衝需要解決的問題。
讓群眾切切實實感受到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才能讓搬遷群眾搬得順心,住得舒心,還能長久「安心」。
全力做好就學保障。柏楊林安置點配套建設學校4個,覆蓋了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共準備了8300餘個學位,統籌調配教師,為搬遷群眾的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務,確保他們在「同一片藍天下」學習成長。
「有地方看病、方便看病、看得起病」是搬遷群眾心中所盼。柏楊林安置點按照鄉鎮衛生院標準設立七星關區人民醫院碧海陽光移民新城分院,為搬遷群眾24小時提供醫療衛生服務,實現小病就地就醫、大病優先轉區屬公立醫院就醫,讓搬遷入住群眾就近享受基本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和雙向轉診服務。
把完善社會保障服務落細落實,才能讓搬遷群眾吃下「定心丸」。目前,柏楊林安置點已將1249戶4154名搬遷群眾納入城市低保。同時,健全便民服務機構,在安置點建設了和美、陽光、幸福3個社區,並按照城市社區建設標準進行打造,設置了社區綜合服務站、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體活動中心等功能室,設置一般事務代辦事務點,群眾辦理部分事項時,可由代辦點一站式全程代辦。
增強就業服務
保障搬遷群眾生計
搬出來,先要「安身」。
穩定就業是搬遷群眾生計保障的根本。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必須抓好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建設,解決好搬遷群眾的生計問題,促進搬遷群眾自力更生,通過辛勤勞動增加收入。
柏楊林安置點創新建立了「黨建+合作社+群眾」就業模式,組建了工業勞務、建築勞務、農業勞務、綜合勞務、個體經營5個勞務合作社,並成立各合作社黨支部,由後續跟蹤服務幹部中的優秀黨員兼任黨支部書記,吸納難以就業且有就業意願的搬遷群眾加入合作社。目前,已吸納725名未就業勞動力進入合作社,並同步有序組織235人就業。
落實有勞動力家庭一人以上穩定就業的要求,實現有勞動力「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在推進就業過程中,柏楊林安置點以七星關經濟開發區服裝、電子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為就業重點,同時開發公益崗位200餘個,通過扶貧車間引進5家企業入駐,提供就業崗位300個。
截止目前,柏楊林安置點共實現就業7651人。
抓實文化服務
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沒有文化服務建設的大成效,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難以實現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易地扶貧搬遷「前半篇文章」離不開文化之功,「後半篇文章」同樣需要文化助力。
柏楊林安置點持續深入開展感恩教育,以生產生活發生巨變為主要內容,教育和引導群眾感恩習近平總書記、感恩黨中央,通過感恩激發奮進,樹立不等不靠、自強自立的思想,先後開展感恩教育活動150餘次,引導群眾破除封建迷信等陳規陋習。
在深入推進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柏楊林安置點除了在軟體上著力外,還在硬體上下足功夫,先後建設了文化娛樂廣場4個、文化娛樂室3個、兒童活動室3個、圖書室4個;在中心廣場安裝大屏幕1個和FM912廣播音柱160個。同時,組建成立社區紅歌隊、山歌隊、廣場舞隊等文藝隊伍11支200餘人。
完善社區服務
共築幸福和諧家園
易地扶貧搬遷是一項社區再造和重建工程,大批搬遷群眾從大山中走出來,進入城鎮集中居住,生活方式將發生重大變化。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必須從一開始就紮實抓好社區治理體系建設。
按照搬遷群眾地域和安置點實際情況,柏楊林安置點分別設立了3個社區,每個社區管轄一定數額的樓棟,並按照要求配備了社區「兩委」班子,構建了「居委會—網格—樓棟—群眾」的網格化管理機制,實行樓棟包保管理制度,為搬遷群眾提供便民利民服務。
43歲的陳大勇,從普宜鎮木窩村搬到柏楊林安置點後,因思想覺悟高,被推薦為社區幹部,負責黨的政策宣傳、社區工作監督、民情民意反饋、矛盾糾紛調解等工作,專門解決搬遷群眾的生活瑣事。
「雖然有時候不被理解,但是做這項工作,讓我感到社區就是我們的家,需要大家牽起手來,共同把我們的家建好。」陳大勇說,如今,柏楊林安置點已形成了縱向到底的信息網絡組織,小區內所有重大信息及時公開公示,接受群眾監督,讓搬遷群眾「安身」「安心」,真正實現了安居與樂業並重、搬遷與脫貧同步。
聚焦基層黨建
夯實脫貧戰鬥堡壘
實踐證明,只有黨建工作全面過硬,各項事業才會全面進步。對於基層黨組織而言,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時間緊迫、任務繁重、千頭萬緒,必須鍥而不捨把黨的全面領導貫穿於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工作全過程,為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提供根本保證。
「現在就在自家樓腳上班,雖然工資趕不上廣東、浙江,但能天天陪著孩子,消費也少了很多。」放下手中的藤椅,談起現在的生活,40歲的趙玉紅滿臉笑容。
趙玉紅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6月底,一家四口從田坎鄉白沙河村搬遷到柏楊林安置點。搬來後,因為種種原因,趙玉紅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一度為就業發愁的她,甚至想過搬回老家種地。
了解到她的情況後,她所在的幸福社區黨支部及時行動,幫她在安置點一家藤椅加工廠找到了工作。「太感謝他們了,有了工作,家人的生活也有了保障。」趙玉紅開心地說。
群眾搬遷到了哪裡,黨組織就建在哪裡;搬遷群眾在哪裡,黨員就服務在哪裡。柏楊林安置點設立了柏楊林街道黨工委,選優配強黨工委領導班子,並在黨工委下設1個社區黨總支、3個社區黨支部和1個機關支部開展工作。同時,按照黨員幹部主導、物業協助、群眾參與的原則,成立樓棟黨小組17個,全面加強黨的組織建設。
七星關區融媒體中心張廣為
編輯廖婉君
編審劉佳興
終審黎秀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