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鋪鄉:易地扶貧搬遷打造群眾「幸福家園」

2020-12-18 瀟湘晨報

紅網時刻慈利11月16日訊(記者:黃莉莉 田鵬)搬出窮山溝,過上甜日子,這是偏遠山區貧困群眾夢寐以求的願望。在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楊柳鋪鄉一批又一批的貧困群眾沐浴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春風,挪窮窩、換窮貌、改窮業、拔窮根……居住環境越來越美,幸福生活越過越甜。

走進楊柳鋪鄉塘坊安置點,一排排整齊劃一的住宅樓,乾淨整潔的環境讓人賞心悅目。今年79歲的搬遷群眾陳克富從老宅子搬來後,閒不住的老倆口在屋後種上了蔬菜,閒時還在家裡做起了手工花,一天也能賺個幾十塊錢。談起這些年的變化,陳克富滿臉笑容。

易地搬遷戶 陳克富:住上這麼好的房,極大地改善了我們生活。

王漢章一家搬遷前住在幾十公裡外的深山裡,交通不方便,住的土磚房,生活比較困難。2017年,他們一家搬來安置點,居住條件好了,還在村裡找了一份差事,生活發生了巨變。

為了讓搬遷群眾住的安心,楊柳鋪鄉黨委政府積極與上級部門、相關合作社聯繫溝通,大力發展柑橘、金秋砂糖桔、紐荷爾臍橙種植和牛蛙養殖產業,讓全鄉易地扶貧搬遷戶享受分紅福利,並吸納了一部分搬遷戶就近務工,為搬遷戶打下產業基礎,注入可持續發展的新動能。

宏誠家禽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唐銳:前五年是保底分工人均200,後五年我們採取的是同股同利、風險共擔。

聚焦「能致富」目標,楊柳鋪鄉通過全面摸底調查,綜合研判搬遷群眾年齡結構、健康狀況、技能水平、就業需求等情況,通過抓產業、促就業,長短結合穩增收的方式,讓全鎮易地扶貧搬遷戶建立了穩定的利益連結機制,持續幫扶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增收。

楊柳鋪鄉黨委書記 謝暉: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實際上是為了解決一方水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問題,讓貧困戶搬得進、穩得住,最終能致富是我們工作和努力的方向。那麼近幾年楊柳鋪鄉黨委政府通過產業幫扶、通過勞務用工以及通過實用技術培訓,還有土地流轉等等方式,實現了105戶易地扶貧搬遷戶人人有增收渠道、戶戶有增收門路。

如今,楊柳鋪鄉易地搬遷的貧困戶在實現由貧到富轉變的同時,精神面貌、思想觀念、生產生活方式也在悄然發生改變,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也變成了充滿希望的幸福小區。

【來源:紅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桃源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打造群眾幸福家園
    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鎮黨委、政府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縣重大決策部署,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打贏全鎮脫貧攻堅戰的「當頭炮」和「主戰場」,按照「因地制宜建新居,黨建引領保發展,多元產業促脫貧,多措並舉贏勝利」的工作思路,用心用情用力推進,嚴格落細落小落實,打造易地扶貧搬遷助力脫貧的幸福家園。
  • 河北魏縣:易地搬遷群眾的幸福生活
    記者 王守一 攝長城網訊(記者 趙曉慧 任光陽 王守一)「我們小區有圖書館、幸福院,還配套建有幼兒園、小學和初中,在這裡住得很安心。」6月28日,家住河北省魏縣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賀祥小區的李相臣,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高興地說,搬到新家後,他的幸福生活開始了。不僅「搬得出」,還能「穩得住」,更要「能致富」。
  • 「央媒聚焦寧蒗」過半學生進城讀書 / 易地搬遷搬進「幸福家園」
    近年來,隨著當地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推進,越來越多的群眾搬進縣城的安置區。寧蒗縣在縣城新建了小涼山九年一貫制學校,改擴建貝爾中學,新建寧蒗二中、第三幼兒園,新增學位9000多個,有效解決了易地搬遷群眾孩子的上學問題,緩解了城區的就學壓力。
  • 安居與樂業並重 羅城扶貧搬遷群眾開啟幸福新生活
    一幢幢嶄新的樓房拔地而起,一條條平整的水泥大道貫穿其中,一群群笑容滿面的人們來回穿梭……4月11日,走進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仫佬家園,一派喜人景象。  「十三五」期間,羅城計劃搬遷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237戶13168人。
  • 祁陽:易地搬遷讓群眾有了「穩穩的幸福」
    扶貧車間內工人們正在忙碌。紅網時刻12月24日訊(祁陽站記者 譚俊傑 陳建民 陶冶)12月22日,在湖南省祁陽縣七裡橋鎮丁廟灣村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內的扶貧車間裡,幾十臺縫紉機正在飛速運轉,從復工復產開始,製衣廠的訂單都處於「爆單」狀態。
  • 「易」得廣廈千萬 開啟幸福新篇——永州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走進道縣橫嶺瑤族鄉浪石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白牆黛瓦的新房安靜的依偎在群山腳下,一面面雪白的文化牆上,畫著與瑤族文化相關的彩色圖畫。該小區是橫嶺瑤族鄉中心位置所在,用地面積47.7畝,共安置8個行政村的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76戶295人。
  • 關於對白銀區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產業發展 銀馨家園商業就業一條街...
    關於對白銀區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產業發展 銀馨家園商業就業一條街商鋪的 招租公告 2019-12-19 19: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江門市助推廣西崇左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2018年,黃純愷僅花了1萬元就從幸福家園買到了120平方米大的電梯洋房,「現在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房間了!」群眾不僅需要搬出,還要穩得住、住得下去,才能安居樂業,這離不開後續的移民培訓和就業安置。2018年,阮金玲一家搬到城中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宜景小區,併到銘祥車間上班。「在這裡工作,每個月能掙2000多元。」阮金玲表示。緊扣搬遷後續扶持目標,江門市與崇左市著力解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就業問題。
  • 陝西百萬易地扶貧搬遷群眾走上幸福路:此心安處是吾鄉
    「十三五」期間,陝西省共實施易地扶貧搬遷24.9萬戶84.4萬人,加上避災搬遷、生態搬遷和其他搬遷等與易地扶貧搬遷統籌推進、同步搬遷的16萬戶54.2萬人,共計搬遷40.9萬戶138.6萬人,建設了2116個集中安置區。為確保搬遷貧困群眾實現「能發展、可致富」的目標,陝西省出臺了就業保障、產業配套等7方面配套文件,形成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1+7」政策體系。
  • ...紮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讓貧困群眾走出深山通向...
    易地扶貧搬遷是指政府主導、群眾自願參與,將居住在自然條件惡劣地區的農村貧困人口搬遷到生存與發展條件較好的地方,從根本上改善其生產生活條件,實現脫貧致富的一種扶貧方式。2016年到2019年,4年時間裡,七星關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這一惠民政策,讓5萬多貧困群眾挪窮窩、改窮業、拔窮根、換窮貌。
  • 山路彎彎通廣廈——「十三五」期間長沙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扶貧幹部用腳和筆,逐漸畫出了一幅全市符合條件建檔立卡群眾共3481人的「長沙易地搬遷精準扶貧地圖」。  「搬去哪裡咯?搬出去就能過上好日子?」這是貧困群眾發出的靈魂之問。長沙扶貧人給出的回答充滿溫情與希望:新家園!  2016年伊始,寧鄉把系列「千手工程」確立為「頭號工程」。同年8月,青山橋鎮81戶貧困戶成為千手愛心大屋首批主人。
  • 常德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遷出窮山窩 出彩新生活
    對群眾來訪或反映的問題,第一時間回應和處置。在易地扶貧搬遷這張試卷上,常德奮筆書寫著自己的答案。三聖鄉山羊衝村地處石門縣中部地區,這裡大山綿延,溝壑縱橫,數千名農民祖祖輩輩散落在溝坎山嶺之間,「吃水望天落,出門就爬坡,上學就醫難、住的巖石窩」曾是這裡群眾過去生活的真實寫照。近年來,為讓貧困群眾早日走出大山,走上富路,石門縣規劃建設了25個集中安置區和2673個分散安置點,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125戶9852人。
  • 易地搬遷戶 融入新社區
    為了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芮城縣民政局全方位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加強24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社區管理,讓752戶2098位搬遷農民住進幸福家園,過上高質量生活。提高站位,黨員先行,突出基層黨建引領。為了讓搬遷戶儘快融入新社區,芮城縣全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基層黨建和社區治理工作。由縣委組織部牽頭,遷入地鄉(鎮)黨委配合,民政局督促指導,對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黨員進行全面管理,成立安置點基層黨支部和群眾服務中心,建立公開欄並實行「三務」公開,建立臺帳,成立(掛靠)24個黨支部。
  • 【常德市】桃源縣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紀實
    黨建引領挖窮根——桃源縣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紀實  9月2日傍晚,忙完一天的工作,桃源縣潯陽街道大平村村民向春枝哼著小曲回家,張羅晚飯。作為易地扶貧搬遷戶,經村黨總支「牽線」,她在縣中醫院當保潔員,不僅實現家門口就業,還便於照顧長年患病的老伴就醫。  西安鎮位於桃源縣西南部,地處三縣交界處,是一個山區鄉鎮。長期以來,當地群眾因交通不便、耕地有限,飽受貧窮困擾。這裡作為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打響了全縣易地扶貧搬遷戰第一戰——建成常德市最大的集中安置小區,幫助697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搬出了大山。
  • 挪出窮窩奔幸福——雙峰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挪出窮窩奔幸福——雙峰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 河南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下山入社區 搬進幸福裡
    核心閱讀易地搬遷,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後續還要穩得住、能致富、生活好。河南在安置點配建公共服務設施,確保搬遷群眾配套設施齊全、生活便捷;支持易地搬遷後續產業發展,讓搬遷群眾能就近就地就業創業;此外,解決好戶籍問題,推進社區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設。搬遷群眾的日子越來越安穩。
  • 易地搬遷圓了群眾安居夢
    韓炳勝就是搬遷中的一戶,他告訴記者:「這些年,我們陽屲山出現了裂縫,政府出於安全考慮,為了讓我們住得放心、早日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徵求民意,選好地址,爭取到了易地搬遷項目。通過整體規劃,由工程隊統一修建,現在我們住上了磚瓦房,既漂亮又安全,徹底告別了原來住的土坯房。」
  • 易地搬遷話幸福 美麗橘鄉小康路
    易地扶貧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回龍圩管理區黨委、管委對易地扶貧搬遷高度重視,結合實際,將5年的建設規劃,提前2年實施完成。重點幫助貧困戶搬窮窩、斷窮根,這一決定,科學的避免了後期可能因政策的變動帶來的不利影響,促進了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建設。
  • 「貴州日報」遵義市: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戶均就業超2人
    遵義市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積極探索創新搬遷群眾後續管理模式,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能脫貧。「我不僅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還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餘慶縣積善社區搬遷群眾劉開華說。
  • 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展示(五)
    鬱山鎮白馬社區 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 鬱山鎮白馬社區集中安置點位於鬱山場鎮中心區域,建築面積2400餘平方米,新建安置房6棟,安置貧困搬遷戶32戶92人,來自 9個村的搬遷戶全部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