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大山,告別「窮窩窩」

2020-12-25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怎麼辦?搬!

從大山搬入縣城,從木屋搬入樓房,「十三五」期間,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6000億元,建成集中安置區約3.5萬個,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已全部喬遷新居。這是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成果。「960多萬人,相當於三峽移民的近8倍,相當於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國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司長童章舜說。

走出大山後,新生活過得怎麼樣?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採訪了幾位易地扶貧搬遷戶,聽聽他們的故事。

「上學再不用翻山渡河了」

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岑旁村曾被當地人稱為「送飯村」。

過去,岑旁村的孩子們都要到7公裡外的富祿鄉中學讀書,路途遙遠,吃飯是個難題。村民吳明桂說,為了讓孩子們安心讀書,岑旁村的家長們每天輪流將午餐走山路挑到榕江河邊,再乘渡船過河,送到孩子們手中。「那時候,大家給孩子們準備的全是糯米和酸菜,不易變質。」

直到2008年,柳州市對三江、融水、融安三縣實施免費午餐制度,「送飯村」送飯的腳步才停了下來。不過,孩子們往返上學的路還是太遠、太難走。

終於,在10年後,吳明桂一家和村裡的鄉親們從「送飯村」搬到了交通便利的侗安家園,住進了78平方米的三居室,成為易地扶貧搬遷大隊中的一員。「孩子們上學再不用天天翻山渡河了。」

多年深受交通不便之苦的,不只是吳明桂所在的村子。貴州黔南州惠水縣鬥底鄉鬥底村山環水繞,距離縣城79公裡,那裡的孩子們同樣經歷著「上學難」。

「每天5點就要起床,走1個多小時的山路才能到學校。」原鬥底村村民羅應和說,那條山路他家孩子不知道走了多少趟。「要是想去縣城,頭一天出發,第二天才能回來,光山路就要走上好幾個小時。」

2016年,羅應和一家成為惠水縣第一批易地扶貧搬遷對象,全村24戶109人一同搬進了明田街道新民社區。「現在孩子上學走路5分鐘就到了!社區還開設了『四點半課堂』專門輔導孩子們做家庭作業,孩子成績進步了不少,這是我作為家長最開心的事兒!」

易地扶貧搬遷,讓一些貧困家庭終於有了自己的房子。

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腰市鎮江山村的王維,3年前考上復旦大學,成了父母的驕傲。

「我們有房子了!」大一寒假,王維接到媽媽電話的時候一度不敢相信。

在王維的記憶中,她家沒有自己的房子。「爸媽一直在新疆打工,家裡的老房子早就坍塌了。我從小和哥哥借住在姑姑家,從六七歲一直住到了十八歲。」而今,一家四口終於擁有了自己的「避風港。」王維說,她的新家就在腰市鎮的集中安置點,很漂亮!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全國共建成安置住房266萬餘套,戶均住房面積80.6平方米;配套新建或改擴建中小學和幼兒園6100多所、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2萬多所、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2萬多所、養老服務設施3400餘個、文化活動場所4萬餘個。

「搬出來,還要有活兒幹」

「搬出大山,不等於脫貧了。」在如今已擔任新民社區黨支部書記的羅應和看來,就業才是最大的問題。

在幫助大家就業的路上,他碰過壁。有一次,他組織了35名村民去惠水縣經濟開發區一家企業面試。但負責人告訴他:「小羅,你帶來的人不是我不想要,而是我不敢要!有很多問題,比如三天兩頭想請假;不講衛生,兩手一捏,鼻涕就甩到公司牆上,這樣的員工叫我們怎麼接收?」

「這一席話說得我很想哭!」羅應和開始思考如何幫助搬遷群眾找到工作,那段時間他幾乎天天失眠。「琢磨來琢磨去,我萌發了對大家進行分批分類培訓的想法。」說幹就幹,他立刻開始籌備起「移民技術技能培訓夜校」,號召村民們參加培訓。

在保安培訓班上,作為一名退伍軍人,羅應和親自教大家站軍姿、守紀律、聽指揮,讓大家明白團隊的力量。

第一期培訓班結束後,他帶著培訓合格的38人再次面試了那家企業,最終全部錄取。後來,參與夜校培訓的人越來越多,125期培訓班共培訓了3856人,成功幫助1856人到惠水縣經濟開發區的企業務工。

「我們社區還有2個扶貧車間,一個做服裝加工,另一個做我們地方特色的『唐娃娃』。」說話間,羅應和從背包裡拿出了兩個「唐娃娃」,自豪地向記者介紹了起來,「黔南州是苗族、布依族混居,我想把少數民族文化也從大山裡搬出來。」據他介紹,「唐娃娃」扶貧車間作為民族文創產業,今年已經接到了100萬元的訂單,員工月收入達1800-2500元。

同村的王華平,家有年近古稀的父母,沒有穩定收入來源,過去只能靠低保度日。直到參加「移民技術技能培訓夜校」,他掌握了一定的電工技能,順利成為一名企業工人。如今的王華平,工作認真,也漸漸存下積蓄,有了自己的小家。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全國累計幫助358萬搬遷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實現了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至少1人就業。

「這就是滿滿的幸福」

「早就想搬出來了!」羅應和說,過去在山上住的時候只能靠採草藥勉強維持生計,一年到頭也沒幾個錢,從小他就立志一定要走出大山。「搬出來快5年了,大家的生活好了,工作也有了。我們村24戶中23戶都買了小汽車,這就是滿滿的幸福啊!」

走出大山搬入新居,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過上了新生活。嶄新的樓房,現代化的社區,便捷的交通……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勁頭更足。

「我爸現在可愛炫耀了!」王維說,有一天媽媽「氣哄哄」地給她打電話:「你爸又跟我炫耀他會用電腦!我也要學電腦,你回來趕緊教教我!」搬遷後,王維父親在社區找到了一個公益性崗位,平日負責收水電費,有了固定工資。年底家裡還能收到產業扶貧的分紅,哥哥畢業後有了穩定的工作,學校對王維也有相應的補助政策,一家人的生活平淡而幸福。

當然,適應新生活需要一個過程。「有的搬遷戶幾十年沒出過大山。」廣西柳州市三江縣古宜鎮鼓樓坪社區黨支部書記楊顯清介紹,三江縣一共有16個民族,「思想要跟進,生活習俗也要改變。即使是垃圾清潔這種很微小的工作,都需要跟大家面對面溝通。工作做久了,我發現不僅年輕人適應了,中老年人也慢慢習慣、喜歡上了現在的生活環境。這讓我很有成就感。」

「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目前,「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面完成,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從2016年的4221元提高到了2019年的9313元,年均增幅超過30%。

走出大山搬進新房,有活兒幹有錢掙,大伙兒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了!(記者 徐佩玉)

《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年12月22日 第 11 版)

相關焦點

  • 搬出窮窩窩 開啟新生活
    搬出窮窩窩 開啟新生活 2020-12-11 16:24:31   來源:阜陽日報
  • 960多萬貧困群眾喬遷新居:搬出大山,告別「窮窩窩」_新聞中心_中國網
    從大山搬入縣城,從木屋搬入樓房,「十三五」期間,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6000億元,建成集中安置區約3.5萬個,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已全部喬遷新居。這是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成果。「960多萬人,相當於三峽移民的近8倍,相當於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國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司長童章舜說。走出大山後,新生活過得怎麼樣?
  • 告別「窮窩窩」,阿勒泰市搬遷群眾過上新生活
    讓49戶異地搬遷群眾徹底告別「窮窩窩」,住上新房子,擁抱新生活。「現在家裡開起了商店、通過扶貧小額貸款養殖牛羊,一年的收入達到了三、四萬。」吐門巴依爾·多爾吉一邊交談,一邊忙著給前來買東西的村民準備清油、麵粉等日常用品。除此以外,在今年,他還承包了100畝土地,種上了青貯等飼料作物。
  • 167859人搬出窮窩過上好日子
    低矮的土坯牆、糊著紙的木格窗、漏雨的破房頂……去年10月,雙腿殘疾的楊大姐從淶源縣深山區這樣的破舊房子中搬出,住進了縣城的安置區,平生第一次住上了有暖氣的房子。在距離安置區不到500米的地方,縣裡配套建設了產業園區。楊大姐給產業園區的沛福箱包加工廠打工,平生第一次打工賺錢。 「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
  • 搬出窮窩窩,過上新生活,黃河灘區的村民喬遷新居
    黃河灘區群眾搬離窮窩窩,住上新樓房是多少年夢寐以求的願望,在黨和國家以及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在廣東人民群眾的積極配合下,這一夢想終於實現了。你說,他們能不唱嗎?能不跳嗎?能不笑嗎?搬離黃河灘,只是邁入新生活的第一步。
  • 楊林村,新事多,窮窩窩變金窩窩
    窮窩窩變金窩窩 ——平江縣龍門鎮楊林村脫貧攻堅紀事 大山裡的孩子,很少能考上平江一中。今年楊林村考上平江一中的,除了吳瑭茜,還有姜睿姿。楊林村下了個「雙黃蛋」! 村民們交口稱讚:「扶貧隊長傾情幫,山窩窩飛出金鳳凰。」
  • 搬出大山 活出幸福
    「如果不是政府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我們家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搬出大山,更沒想過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家住小鎮上的村民劉麗燕說。2016年,劉麗燕一家從水城縣坪寨村紅旗組搬到風情小鎮的千戶彝寨,過上了「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 劉麗燕是從雲南宣威嫁到水城的「外地媳婦」。
  • [廣西新聞]陳祥彥:搬出大山迎新春 住進新居過新年
    [廣西新聞]陳祥彥:搬出大山迎新春 住進新居過新年 陳祥彥:搬出大山迎新春,住進新居過新年。
  • 搬出沙窩窩 邁進好生活
    搬出沙漠,結束了沒水沒電的生活,孟克達來開啟了另一種生活方式。他是道圖嘎查牧民新村第一個開辦牧家樂的人,還與其他20多名村民共同成立了旅遊公司,腰包漸漸鼓了起來,生活有了奔頭。「政府每隔一段時間會組織我們出去學習,看看好的旅遊景區是怎麼搞旅遊服務的,回來也分享給身邊的人,希望我們把村裡的沙漠旅遊做得更好」。
  • 「下山上樓」搬出幸福生活(4)
    新華社照片,涇川(甘肅),2020年3月20日「下山上樓」搬出幸福生活3月20日,朱家澗村村民徐虎林整理檢查日光大棚。近年來,當地以「精準搬遷、精確施策、精細管理」為主線,科學推進易地移民搬遷和脫貧攻堅工作,朱家澗村125戶居民在2019年6月全部走出大山,告別土房和窯洞,搬進了朱家澗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的樓房,配套供電、供水、天然氣、道路、綠化等基礎設施。
  • ...其中9.67萬殘疾人也搬出草窩進金窩,拔掉窮根,迎來了幸福新生活。
    新華網貴陽12月6日電 貴州省是全國易地扶貧搬遷人口最多的省份,搬遷人口達188萬,其中9.67萬殘疾人也搬出草窩進金窩,拔掉窮根,迎來了幸福新生活。  完善設施 為殘疾人提供精細服務  走進銅仁市石阡縣「陽光幸福家園」150平方米的殘疾人康復訓練室,有的殘疾人在按摩椅上進行康復按摩,有的在跑步機上慢走運動,也有人在動感單車上鍛鍊……  馮金英今年71歲,2018年從離縣城70公裡的大山深處搬到石阡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平陽社區。
  • 想去更遠的地方看看 雲南怒江10萬人搬出「千腳樓」
    雲南怒江:10萬人搬出「千腳樓」  走進雲南省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的新縣城,只要稍加留心就會發現,很多住宅樓的側面都貼著一個動物標誌,有的是牛,有的是羊,還有猴子、刺蝟、孔雀……  近幾年,蘭坪縣有數萬名貧困群眾走出大山,易地搬遷到新縣城,其中有不少人都不識漢字,不知道自己住的是哪棟樓。
  • 「決勝2020」搬出大山 新生活從「沐恩邸」開始
    對此,沐恩邸社區多級聯動,通過「一戶一檔」積分管理法、彝繡居家就業、建立壹基金等切實有效的手段,助力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融得進、能致富」,真正實現「搬出大山挪窮窩,闊步邁向新生活」。
  • 【中國的脫貧智慧】宕昌新寨鄉:「搬出」大山奔小康
    這些村子地處高山頂上、大山深處,自然條件艱苦,地無三尺平,出門就爬坡,就醫上學難,受自然災害影響,通村公路晴通雨阻,是宕昌縣脫貧攻堅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感謝國家,告別祖輩居住的陰暗潮溼的土坯房,搬遷進安全又舒適又便利的新樓房,我們全家過上了好日子,這是我們幾十年甚至一輩子都掙不來的。今後要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趙郭代說。
  • 「貴州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紫雲:搬出大山挪窮窩 幸福生活入...
    知道易地扶貧搬遷消息時,韋英妹一家還有點不敢相信:「一家人還能搬出大山?做夢都不敢想。」如今,韋英妹一家5口人居住放入城南社區樓房,面積100平方米,有寬敞的臥室、獨立的廚房、乾淨的衛生間……「下雨天終於能睡個安穩覺了。」韋英妹激動地說。「現在住在城南社區,環境舒適,交通方便,最滿意的是小孩能夠得到更好的教育。」
  • 寧鄉縣龍田鎮50戶貧困戶端午節前將搬出大山
    預計整個項目將在5月底竣工交付使用,當地將有50戶貧困戶搬出大山過端午。   在紮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深入開展的過程中,湖南省寧鄉縣委、縣政府精心部署,在全縣建設7處「千手」愛心大屋,對一批居住條件不好的貧困戶實行易地扶貧搬遷,受到了眾多貧困戶的一致歡迎,獲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龍田「千手」愛心大屋便是7處「千手」愛心大屋之一。
  • 輝煌十三五 | 易地扶貧搬遷:挪出「窮窩窩」圓了「脫貧夢」
    在梅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有許多像郭桃園一樣的搬遷群眾,大家搬出「窮窩」,住進新居,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眼下,在離安置點不遠的地方,一個總投資2億元的現代化養豬場正在興建,建成後能提供就業崗位200餘個,進一步拓寬搬遷群眾的就業渠道。搬出窮山溝,過上甜日子。
  • 常德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遷出窮山窩 出彩新生活
    三聖鄉山羊衝村地處石門縣中部地區,這裡大山綿延,溝壑縱橫,數千名農民祖祖輩輩散落在溝坎山嶺之間,「吃水望天落,出門就爬坡,上學就醫難、住的巖石窩」曾是這裡群眾過去生活的真實寫照。近年來,為讓貧困群眾早日走出大山,走上富路,石門縣規劃建設了25個集中安置區和2673個分散安置點,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125戶9852人。
  • 搬出大山 新家名叫「沐恩邸」
    這裡坡陡谷深,道路交通運輸、公共服務發展滯後,貧困把村民困在了大山深處。簡陋破敗的木板房、土坯房,讓貧困群眾在冬日裡飽受嚴寒,在夏日裡酷暑難耐。恩扎拉夫一家祖祖輩輩生活在大涼山,恩扎拉夫從初三開始就喜歡音樂,從小聽彝族前輩的歌聲長大。現在他就讀於四川文化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