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大山 新家名叫「沐恩邸」

2020-12-18 瀟湘晨報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是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核心區域之一,脫貧攻堅任務極為繁重,曾經有3句話形容這裡:進山的路真險,困難群眾真苦,移風易俗真難。脫貧攻堅以來,涼山州幹部群眾以脫貧有多難就有多拼的幹勁兒,全力攻堅,修路架橋、易地搬遷、通水通電、打工賺錢。憑著「山高沒有志氣高,崖深沒有功夫深,只要苦幹實幹,再高的山也擋不住脫貧的路」的精神,涼山州的社會面貌正在發生巨變。

涼山州地處橫斷山脈核心區,絕大多數貧困村處在海拔較高的高寒山區,自然條件極差,易地搬遷便成為脫貧的重要手段。採訪過程中,記者目睹了易地扶貧搬遷進行時裡的人與事,看到了當地農村、農民及黨員幹部的新風貌。

村民變居民 巾幗撐起「半邊天」

彝族有句諺語,「火塘在,媽媽在,家就在」。8月底,在涼山州昭覺縣沐恩邸社區的彝繡培訓班教室內,繡娘古比金牛正飛針走線,十指翻飛間,一朵彝族特有的太陽圖騰出現在她手中的白襪上。

28歲的古比金牛原先住在哈甘鄉,由於家庭貧困,她讀到初三就輟學了。如今搬遷到沐恩邸社區,古比金牛積極參加社區公益活動,在昭覺縣婦聯組織的對社區彝繡繡娘的培訓中,古比金牛表現突出。她還被選送到西昌參加培訓,回到社區後,古比金牛積極鼓勵社區婦女參與到彝繡中來,自食其力。

「我從小就喜歡刺繡,現在每天在社區和姐妹們刺繡,可以守好家,照顧好我的娃,還能增加些經濟收入。」古比金牛的眉宇間流露著喜悅。在她的動員下,沐恩邸社區的繡娘從最初的50多人發展到113人。昭覺縣婦聯和社區幹部注意到這個勤勞善良的姑娘,讓古比金牛擔任沐恩邸社區的婦聯副主席和繡娘管理員。

每到繡娘提交訂單的日子,古比金牛就會早早來到工坊,等待其他來交貨的繡娘,並仔細檢查每一件成品。「我們社區的繡品不能出現一點兒問題,否則砸我們彝繡的牌子啊。」她對記者說。

據古比金牛介紹,她一天可以繡8雙襪子,一雙21元,一天下來就可以賺160多元。再加上每個月600元的繡娘管理員工資,一個月下來她可以賺4000-5000元。「只要踏實幹活兒,日子肯定會越過越好。」古比金牛滿懷信心。

「沐恩邸」,顧名思義就是「沐浴在黨恩下的府邸」。據悉,昭覺縣城集中安置點是四川省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共安置4569戶21693人。安置點共分為5個社區,其中沐恩邸社區共安置昭覺縣28個鄉鎮87個村,共計1428戶6258人。

面對搬遷帶來的生產生活、文化習俗、社會關係等諸多變化,「水土不服」等問題接踵而至。「不能解決好搬遷後續的收入問題,老百姓的心就永遠『定』不下來。」昭覺縣委基層治理辦副主任劉鵬浩說。

如何確保群眾搬到社區後實現增收致富,成為昭覺縣委、縣政府工作的重點。「關於後續發展,我們一方面著力提高群眾就業能力,加強勞動技能培訓特別是開展針對性培訓;另一方面重點激發群眾內生動力,保障貧困群眾有效增收致富。」昭覺縣副縣長廖宇超對記者說。

安居與樂業 腰包「鼓起來」

涼山州金陽縣馬依足鄉位於金陽縣東部,距離金陽縣城16公裡左右。

日前,記者來到馬依足鄉東山社區。緊挨著村委會活動中心的是一片聯排樓房,坐落在山林之間,被青山襯託得格外顯眼。

這一片聯排的白色樓房就是東山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該安置點總投資4.35億元,分兩期建設,一期安置608戶3253人,二期安置591戶3329人。計劃安置貧困人口1199戶6582人,主要來自高峰、甲依、熱柯覺等14個鄉鎮38個村。目前項目已全部完工,群眾也已全部搬遷入住。

「我的祖輩一直都住在金陽縣德溪鄉,後來我嫁到了馬依足鄉。」記者在東山社區遇到白古牛時,她正在自己的便利店裡忙著給顧客結帳。

年輕靚麗的白古牛,原先在廣東一家超市做收銀員。結婚後,她隨家人搬遷到東山社區,開了一間便利店。

自從記事起,白古牛就和家人居住在幾十平方米的土坯房裡。牆面裂開、透風,屋頂瓦片損壞、漏雨。她清楚記得,每當下大雨,院子裡總是積水。

「我從來都沒想過自己的日子能這麼好。」以前,洗衣服、做飯、洗澡是最讓白古牛頭疼的事。搬來這裡之前,村裡沒有自來水,挑的水僅夠吃喝十分不便。而現在,東山社區每家每戶都用上了自來水。

記者注意到,白古牛說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我們外出打工,就是想學到更多的東西。身邊有很多人出去學習後,普通話說得比我還好,同村還有不少夥伴在快手、抖音直播。」據她講,最近正在忙著籌備開快遞代理點,相信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安居與樂業並重,抓好後續扶持工作同樣重要。據悉,結合馬依足鄉集中安置點實際情況,金陽縣委、縣政府已經開始了後續扶持發展計劃。

「妥善安排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的就業增收問題,儘快讓群眾的日子好起來。」金陽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周照英對記者說,易地扶貧搬遷,「搬得出」是關鍵,「穩得住、能致富」是硬道理。截至目前,金陽縣已組織剩餘勞動力轉移輸出到佛山市共計913人,實現勞務收入3652萬元,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810人,收入3246萬元。同時金陽縣堅持把用好產業扶持、扶貧小額信貸等基金作為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重要抓手,切實讓群眾的腰包「鼓起來」。

嚮往的生活 愛音樂的彝族小夥

「遙遠的畢節有個姑娘,她的名字叫雅妮,她和別的朋友不一樣……」記者在涼山州美姑縣灑庫鄉採訪時,彝族小夥子恩扎拉夫在自己的新家為記者彈唱了這首原創歌曲《雅妮之戀》。

美姑縣地處四川省西南部,是涼山州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脫貧攻堅難度最大的縣。全縣292個行政村有272個被認定為貧困村,彝族人口佔比超98%,貧困村數量居四川省第三位、涼山州第一位。

這裡坡陡谷深,道路交通運輸、公共服務發展滯後,貧困把村民困在了大山深處。簡陋破敗的木板房、土坯房,讓貧困群眾在冬日裡飽受嚴寒,在夏日裡酷暑難耐。

恩扎拉夫一家祖祖輩輩生活在大涼山,恩扎拉夫從初三開始就喜歡音樂,從小聽彝族前輩的歌聲長大。現在他就讀於四川文化藝術學院。

「沒想過我能抱著吉他給客人彈唱。」扶著自家小樓陽臺上的欄杆,恩扎拉夫極目遠眺,漫山遍野都是紅彤彤的花椒樹。

恩扎拉夫原先的家在美姑縣灑庫鄉處曲洛村,距離現在的樂美社區僅兩公裡。「我記得小時候上學路途遙遠,別村的女孩兒嫌我們村條件差不願嫁到這裡,本村的年輕人但凡有機會出去,都不願意再回來。」

改變發生在幾年前。

掛職灑庫鄉黨委副書記、鄉綜合幫扶工作隊隊長牟長申告訴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美姑縣全面實施精準扶貧政策,確立了系統的脫貧攻堅推進機制,全方位深化實施「抓黨建、興教育、辦醫療、強內生、建基礎、抓產業、除陋習、聚合力」等脫貧攻堅行動,以新時代「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奮鬥精神改變貧困面貌,用「滾石上山」的奮鬥姿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特別是2018年7月以來,我們提出了脫貧攻堅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提前一年謀劃、趕早一年實施』的工作要求,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安全住房方面共計10694戶53223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挪出窮窩,6363戶貧困人口通過彝家新寨建設實現住房安全有保障。」牟長申說。

現在的樂美社區,一幢幢鱗次櫛比的獨棟樓房依次排列,一條條寬敞整潔的水泥路直通家門口。

「我有個小目標,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想在讀大學期間出一兩首自己創作的歌曲。」說完,恩扎拉夫眉梢上揚,開心地笑了。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王紫 李傳君 李鵬

原標題:大山深處挪窮窩

監製:王澎;編輯:裴遜琦

【來源:農民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決勝2020」搬出大山 新生活從「沐恩邸」開始
    12月3日,「決勝2020」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最後一站來到了位於涼山州昭覺縣城北鄉谷都村村域內的沐恩邸社區「沐恩邸」,顧名思義,就是「沐浴在黨恩下的府邸」,正如其名,沐恩邸社區是在黨恩之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的社區,共安置全縣28個鄉鎮81個村1428戶6258人。
  • 涼山:村民變居民 昭覺沐恩邸社區的「成長」之路
    涼山州昭覺縣沐恩邸社區積極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通過線上線下,上下聯動,聚焦群眾的煩心事、揪心事、操心事,優化服務解難題,著力「雙聯四包」提振信心、黨群聯動群眾安心、三治融合群眾放心、七化服務溫暖人心的「四心工程」,讓搬遷群眾的身心「安」下來,居住環境「優」起來,腰包「鼓」起來,日子「好」起來,著實提高居民幸福指數。
  • 搬出大山 活出幸福
    劉麗燕家過去住的房子。受訪者供圖 劉麗燕家搬遷後入住的新房。 「如果不是政府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我們家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搬出大山,更沒想過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家住小鎮上的村民劉麗燕說。2016年,劉麗燕一家從水城縣坪寨村紅旗組搬到風情小鎮的千戶彝寨,過上了「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 劉麗燕是從雲南宣威嫁到水城的「外地媳婦」。
  • 瞭望|山裡山外,搬出的兩面人生
    「過去我們農村有什麼事都要請個『畢摩』來做個迷信,殺雞殺羊,現在搬了新家,不願意再搞這些了,怕把家裡弄髒。」「既然已經邁出了第一步,就要努力適應變化。國家已經給了這麼優厚的政策,不能永遠等靠要。」沙馬作葉從未離開過大山,身為5個子女的父親,他也難以去冒險。離開偏遠、潮溼的金野以匹,曾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直到今年5月12日,當他在昭覺縣拉莫足球場通過抽籤,拿到了位於沐恩邸社區的新居鑰匙時,仍然覺得像在做夢。
  • 搬出大山,告別「窮窩窩」
    在王維的記憶中,她家沒有自己的房子。「爸媽一直在新疆打工,家裡的老房子早就坍塌了。我從小和哥哥借住在姑姑家,從六七歲一直住到了十八歲。」而今,一家四口終於擁有了自己的「避風港。」王維說,她的新家就在腰市鎮的集中安置點,很漂亮!
  • [廣西新聞]陳祥彥:搬出大山迎新春 住進新居過新年
    [廣西新聞]陳祥彥:搬出大山迎新春 住進新居過新年 陳祥彥:搬出大山迎新春,住進新居過新年。
  • ...為4600餘戶新居民發放清潔禮盒丨蹲點新家園·昭覺縣沐恩邸社區①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王代強 文/圖)「沐恩邸社區,1428戶;轎頂山社區,708戶……」7月24日上午,涼山州昭覺縣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沐恩邸社區廣場熱鬧非凡,工作人員們將一輛貨車上的紙箱、紙盒卸下來,清點、分發。
  • 四川省昭覺縣沐恩邸社區:「舞」與倫比新生活|督戰未摘帽貧困縣⑥
    四川在線記者 侯衝 丁寧 華小峰8月29日早9點,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沐恩邸社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督戰未摘帽貧困縣」主題採訪團剛走進社區,就遠遠聽見有音樂聲傳來。循歌聲而去,大家來到了社區中心廣場。搬到沐恩邸社區後,每天晚上都有人組織跳舞,阿牛阿呷很快跟大家熟識了。「都在一個小區住著,通過跳舞跟鄰居們培養了感情,自己也融入了社區。」不光是跳舞。
  • 涼山沐恩邸社區:『「彝」 針「彝」繡 織出家園新生活
    居民們守著家、抱著娃,足不出戶就能掙錢,這裡是昭覺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沐恩邸社區。正如其名,在政策幫扶下,從附近村落陸續搬遷到這裡的1428戶6258居民,過上了火火紅紅的新生活。22日下午,成都市總工會職工藝術家們在參觀該社區後,集體發出了感嘆:「這裡真是應有盡有!」
  • 蹲點新家園·昭覺縣沐恩邸社區③丨昭覺縣城集中安置點首個超市...
    7月27日上午,涼山州昭覺縣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沐恩邸社區超市,不斷有居民進入買東西,店長沙小麗反覆提醒大家購物流程。這是該安置點5個社區中開設的第一家超市,7月20日開始正式營業。進入超市,徑直走到第二個貨架前取了三袋方便麵,轉身到收銀臺掃了微信,不到3分鐘,社區居民阿的伍沙就完成了此次購物。
  • 960多萬貧困群眾喬遷新居:搬出大山,告別「窮窩窩」_新聞中心_中國網
    在王維的記憶中,她家沒有自己的房子。「爸媽一直在新疆打工,家裡的老房子早就坍塌了。我從小和哥哥借住在姑姑家,從六七歲一直住到了十八歲。」而今,一家四口終於擁有了自己的「避風港。」王維說,她的新家就在腰市鎮的集中安置點,很漂亮!
  • 寧鄉縣龍田鎮50戶貧困戶端午節前將搬出大山
    預計整個項目將在5月底竣工交付使用,當地將有50戶貧困戶搬出大山過端午。   在紮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深入開展的過程中,湖南省寧鄉縣委、縣政府精心部署,在全縣建設7處「千手」愛心大屋,對一批居住條件不好的貧困戶實行易地扶貧搬遷,受到了眾多貧困戶的一致歡迎,獲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龍田「千手」愛心大屋便是7處「千手」愛心大屋之一。
  • 想去更遠的地方看看 雲南怒江10萬人搬出「千腳樓」
    雲南怒江:10萬人搬出「千腳樓」  走進雲南省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的新縣城,只要稍加留心就會發現,很多住宅樓的側面都貼著一個動物標誌,有的是牛,有的是羊,還有猴子、刺蝟、孔雀……  近幾年,蘭坪縣有數萬名貧困群眾走出大山,易地搬遷到新縣城,其中有不少人都不識漢字,不知道自己住的是哪棟樓。
  • 靜靜的大山,是心靈的港灣
    文:南豐後人圖:來自網絡「我是大山的兒子!」一位從芳村片大山裡走出去的畫家,常常這樣告誡自己,也告訴他新熟悉的朋友。這位以版畫擅長的畫家名叫曾宣武,出生於原毛良塢鄉前莊畈村,因為在家排行老三,地方上的人都稱他老三,以至於十裡八鄉不知道他真實姓名的居多。而他自己喜歡用的筆名是「嶗山」,寓意是勞動人民的兒子,是從十萬大山走出去的。幾十年來,他的版畫已經被收進國內外許多館藏。
  • 「貴州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紫雲:搬出大山挪窮窩 幸福生活入...
    嶄新的樓房、乾淨的街道、蔥鬱的綠化、醫務室、扶貧車間、鞋廠、製衣廠、學校……走進紫雲自治縣城南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看見搬遷戶們過上新市民的新生活。2019年5月,紫雲自治縣12個鄉鎮街道辦710戶近3800人陸續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安全有序的搬入新家,紫雲城南社區紮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讓搬遷群眾實現有所居、有事做、有學上。「去鎮上就靠一雙腳,都是山路,底盤低的車子根本進不來!」說起自己的老家打哈村,搬遷戶韋英妹滿是感慨。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搬出生活新希望
    一個是易地扶貧搬遷,一個是極高海拔生態搬遷,不同的項目,卻搬出了同樣的吉祥與健康。  洛桑尼扎的新家位於四季吉祥村的西南角,是一棟白色的雙層小樓,房前屋後各色的波斯菊競相怒放。  走進寬敞明亮的客廳,只見洛桑尼扎正在小心翼翼地擦拭一排精雕細琢的藏式柜子,柜子上擺放著各種證書。環顧四周,南牆上貼滿了他與孩子們獲得的各種獎狀。
  • 「下山上樓」搬出幸福生活(4)
    新華社照片,涇川(甘肅),2020年3月20日「下山上樓」搬出幸福生活3月20日,朱家澗村村民徐虎林整理檢查日光大棚。近年來,當地以「精準搬遷、精確施策、精細管理」為主線,科學推進易地移民搬遷和脫貧攻堅工作,朱家澗村125戶居民在2019年6月全部走出大山,告別土房和窯洞,搬進了朱家澗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的樓房,配套供電、供水、天然氣、道路、綠化等基礎設施。
  • 搬出小帳篷 住進新樓房
    從小生活在牧區的他,一年要搬三五次家,夏季牧場、秋季牧場以及冬季牧場。索南益西開心地說,現在自己搬出了小帳篷,住進了新樓房。 2017年底,索南益西一家從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門士鄉門士村搬到噶爾縣康樂新居,「我第一個舉手同意搬遷,不想讓孩子們像我們一樣居無定所,想讓他們安穩地生活。」
  • 《新聞聯播》:昭通車路村轎子溝苗族群眾搬出大山包,迎來新生活!
    12月29日,央視新聞聯播在系列報導「我們的2019」專欄中,報導了我省昭通市昭陽區大山包鎮車路村轎子溝苗族群眾,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過上新生活的新聞。 央視報導說,大山包鎮車路村轎子溝是個苗族村,今年10月,村裡34戶建檔立卡貧困群眾通過實施易地搬遷,搬到離中心城市不遠的扶貧安置點,實現了脫貧。報導中,村民張德富激動地說,去年受到媒體關注的「冰花男孩」就住在我們旁邊不遠的地方。2019年,讓我覺得最幸福的就是搬到新家後,孩子們上學就不再受冰霜之苦了。
  • 大山村民喜遷新居 建寧完成造福搬遷2195人
    他說,原來住在大山裡,生活不方便,住的是上世紀50年代建的木板房,由於地勢低,遇到雨天,裡邊地板就滲水。現在搬進了樓房,再也不用擔心房子滲水。和黃田成家一樣,國慶節期間,小區裡還有16戶村民搬出大山,住進交通便利、水電齊全的電氣化新村,過上與城裡人一樣的生活。「從山上搬到山下,雖然只有十幾公裡,但是生活方式卻進步了幾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