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是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核心區域之一,脫貧攻堅任務極為繁重,曾經有3句話形容這裡:進山的路真險,困難群眾真苦,移風易俗真難。脫貧攻堅以來,涼山州幹部群眾以脫貧有多難就有多拼的幹勁兒,全力攻堅,修路架橋、易地搬遷、通水通電、打工賺錢。憑著「山高沒有志氣高,崖深沒有功夫深,只要苦幹實幹,再高的山也擋不住脫貧的路」的精神,涼山州的社會面貌正在發生巨變。
涼山州地處橫斷山脈核心區,絕大多數貧困村處在海拔較高的高寒山區,自然條件極差,易地搬遷便成為脫貧的重要手段。採訪過程中,記者目睹了易地扶貧搬遷進行時裡的人與事,看到了當地農村、農民及黨員幹部的新風貌。
村民變居民 巾幗撐起「半邊天」
彝族有句諺語,「火塘在,媽媽在,家就在」。8月底,在涼山州昭覺縣沐恩邸社區的彝繡培訓班教室內,繡娘古比金牛正飛針走線,十指翻飛間,一朵彝族特有的太陽圖騰出現在她手中的白襪上。
28歲的古比金牛原先住在哈甘鄉,由於家庭貧困,她讀到初三就輟學了。如今搬遷到沐恩邸社區,古比金牛積極參加社區公益活動,在昭覺縣婦聯組織的對社區彝繡繡娘的培訓中,古比金牛表現突出。她還被選送到西昌參加培訓,回到社區後,古比金牛積極鼓勵社區婦女參與到彝繡中來,自食其力。
「我從小就喜歡刺繡,現在每天在社區和姐妹們刺繡,可以守好家,照顧好我的娃,還能增加些經濟收入。」古比金牛的眉宇間流露著喜悅。在她的動員下,沐恩邸社區的繡娘從最初的50多人發展到113人。昭覺縣婦聯和社區幹部注意到這個勤勞善良的姑娘,讓古比金牛擔任沐恩邸社區的婦聯副主席和繡娘管理員。
每到繡娘提交訂單的日子,古比金牛就會早早來到工坊,等待其他來交貨的繡娘,並仔細檢查每一件成品。「我們社區的繡品不能出現一點兒問題,否則砸我們彝繡的牌子啊。」她對記者說。
據古比金牛介紹,她一天可以繡8雙襪子,一雙21元,一天下來就可以賺160多元。再加上每個月600元的繡娘管理員工資,一個月下來她可以賺4000-5000元。「只要踏實幹活兒,日子肯定會越過越好。」古比金牛滿懷信心。
「沐恩邸」,顧名思義就是「沐浴在黨恩下的府邸」。據悉,昭覺縣城集中安置點是四川省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共安置4569戶21693人。安置點共分為5個社區,其中沐恩邸社區共安置昭覺縣28個鄉鎮87個村,共計1428戶6258人。
面對搬遷帶來的生產生活、文化習俗、社會關係等諸多變化,「水土不服」等問題接踵而至。「不能解決好搬遷後續的收入問題,老百姓的心就永遠『定』不下來。」昭覺縣委基層治理辦副主任劉鵬浩說。
如何確保群眾搬到社區後實現增收致富,成為昭覺縣委、縣政府工作的重點。「關於後續發展,我們一方面著力提高群眾就業能力,加強勞動技能培訓特別是開展針對性培訓;另一方面重點激發群眾內生動力,保障貧困群眾有效增收致富。」昭覺縣副縣長廖宇超對記者說。
安居與樂業 腰包「鼓起來」
涼山州金陽縣馬依足鄉位於金陽縣東部,距離金陽縣城16公裡左右。
日前,記者來到馬依足鄉東山社區。緊挨著村委會活動中心的是一片聯排樓房,坐落在山林之間,被青山襯託得格外顯眼。
這一片聯排的白色樓房就是東山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該安置點總投資4.35億元,分兩期建設,一期安置608戶3253人,二期安置591戶3329人。計劃安置貧困人口1199戶6582人,主要來自高峰、甲依、熱柯覺等14個鄉鎮38個村。目前項目已全部完工,群眾也已全部搬遷入住。
「我的祖輩一直都住在金陽縣德溪鄉,後來我嫁到了馬依足鄉。」記者在東山社區遇到白古牛時,她正在自己的便利店裡忙著給顧客結帳。
年輕靚麗的白古牛,原先在廣東一家超市做收銀員。結婚後,她隨家人搬遷到東山社區,開了一間便利店。
自從記事起,白古牛就和家人居住在幾十平方米的土坯房裡。牆面裂開、透風,屋頂瓦片損壞、漏雨。她清楚記得,每當下大雨,院子裡總是積水。
「我從來都沒想過自己的日子能這麼好。」以前,洗衣服、做飯、洗澡是最讓白古牛頭疼的事。搬來這裡之前,村裡沒有自來水,挑的水僅夠吃喝十分不便。而現在,東山社區每家每戶都用上了自來水。
記者注意到,白古牛說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我們外出打工,就是想學到更多的東西。身邊有很多人出去學習後,普通話說得比我還好,同村還有不少夥伴在快手、抖音直播。」據她講,最近正在忙著籌備開快遞代理點,相信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安居與樂業並重,抓好後續扶持工作同樣重要。據悉,結合馬依足鄉集中安置點實際情況,金陽縣委、縣政府已經開始了後續扶持發展計劃。
「妥善安排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的就業增收問題,儘快讓群眾的日子好起來。」金陽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周照英對記者說,易地扶貧搬遷,「搬得出」是關鍵,「穩得住、能致富」是硬道理。截至目前,金陽縣已組織剩餘勞動力轉移輸出到佛山市共計913人,實現勞務收入3652萬元,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810人,收入3246萬元。同時金陽縣堅持把用好產業扶持、扶貧小額信貸等基金作為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重要抓手,切實讓群眾的腰包「鼓起來」。
嚮往的生活 愛音樂的彝族小夥
「遙遠的畢節有個姑娘,她的名字叫雅妮,她和別的朋友不一樣……」記者在涼山州美姑縣灑庫鄉採訪時,彝族小夥子恩扎拉夫在自己的新家為記者彈唱了這首原創歌曲《雅妮之戀》。
美姑縣地處四川省西南部,是涼山州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脫貧攻堅難度最大的縣。全縣292個行政村有272個被認定為貧困村,彝族人口佔比超98%,貧困村數量居四川省第三位、涼山州第一位。
這裡坡陡谷深,道路交通運輸、公共服務發展滯後,貧困把村民困在了大山深處。簡陋破敗的木板房、土坯房,讓貧困群眾在冬日裡飽受嚴寒,在夏日裡酷暑難耐。
恩扎拉夫一家祖祖輩輩生活在大涼山,恩扎拉夫從初三開始就喜歡音樂,從小聽彝族前輩的歌聲長大。現在他就讀於四川文化藝術學院。
「沒想過我能抱著吉他給客人彈唱。」扶著自家小樓陽臺上的欄杆,恩扎拉夫極目遠眺,漫山遍野都是紅彤彤的花椒樹。
恩扎拉夫原先的家在美姑縣灑庫鄉處曲洛村,距離現在的樂美社區僅兩公裡。「我記得小時候上學路途遙遠,別村的女孩兒嫌我們村條件差不願嫁到這裡,本村的年輕人但凡有機會出去,都不願意再回來。」
改變發生在幾年前。
掛職灑庫鄉黨委副書記、鄉綜合幫扶工作隊隊長牟長申告訴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美姑縣全面實施精準扶貧政策,確立了系統的脫貧攻堅推進機制,全方位深化實施「抓黨建、興教育、辦醫療、強內生、建基礎、抓產業、除陋習、聚合力」等脫貧攻堅行動,以新時代「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奮鬥精神改變貧困面貌,用「滾石上山」的奮鬥姿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特別是2018年7月以來,我們提出了脫貧攻堅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提前一年謀劃、趕早一年實施』的工作要求,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安全住房方面共計10694戶53223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挪出窮窩,6363戶貧困人口通過彝家新寨建設實現住房安全有保障。」牟長申說。
現在的樂美社區,一幢幢鱗次櫛比的獨棟樓房依次排列,一條條寬敞整潔的水泥路直通家門口。
「我有個小目標,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想在讀大學期間出一兩首自己創作的歌曲。」說完,恩扎拉夫眉梢上揚,開心地笑了。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王紫 李傳君 李鵬
原標題:大山深處挪窮窩
監製:王澎;編輯:裴遜琦
【來源:農民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