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繡培訓。
「基層治理是個棘手活,群眾滿意度是試金石」。
涼山州昭覺縣沐恩邸社區積極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通過線上線下,上下聯動,聚焦群眾的煩心事、揪心事、操心事,優化服務解難題,著力「雙聯四包」提振信心、黨群聯動群眾安心、三治融合群眾放心、七化服務溫暖人心的「四心工程」,讓搬遷群眾的身心「安」下來,居住環境「優」起來,腰包「鼓」起來,日子「好」起來,著實提高居民幸福指數。
「沐恩邸」,顧名思義,就是「沐浴在黨恩下的府邸」,正如其名,沐恩邸社區是在黨恩之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的社區,共安置全縣28個鄉鎮81個村1428戶6258人。面對遷徙帶來的生產生活、文化習俗、社會關係等新事物新變化,諸多「水土不服」接踵而至。對此,沐恩邸社區多級聯動,積極探索「1357」治理工作模式,助力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融得進、能致富」,真正實現「搬出大山挪窮窩,闊步邁向新生活」。
「黨員作表率,方法我來教」,黨員志願者教入住居民整理床鋪。
融不進?黨員幹部來幫忙
「新房子是很好住,但以前在山上,燒火做飯,手洗衣服都習慣了,現在都用「機器」,啥子都不會用,老火哦。」對於易地搬遷,貧困戶古比爾日既有喬遷新居的喜悅,又對生活方式的變化無所適從,這不是古比爾日一家的特例,而是從偏遠山區搬遷而來的群眾共同的「煩心事」。
為幫助群眾儘快適應新環境,切實讓搬遷群眾「融得進」,構建「雙聯四包」工作機制,明確1名縣級領導聯繫沐恩邸社區,聯繫縣領導任點長,幫鄉單位、28個鄉鎮、社區聯動;3個總支包社區、27支部包樓棟、32黨小組包單元、362名黨員幹部包住戶,整體聯動,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每名機關黨員幹部幫扶2—4戶,全覆蓋幫扶搬遷農戶,入戶開展宣傳培訓,手把手教會農戶使用居家設施,引導搬遷農戶樹立感恩意識,轉變生活習俗。
「一戶一檔」建立。
習慣差?「一戶一檔」來激勵
「這些居民本來就來自偏遠山區,都是大雜居、小聚居的居住形態,公共意識不強,習慣自然就差了點,確實是社區治理中的難題」。社區黨支部書記石一阿西如是說。生活習慣上的差異,確實是最讓社區幹部「頭疼」的問題,怎麼辦?
為進一步激發居民內生動力,沐恩邸開展「3579」工作法、彝族傳統道德教育等培訓,實施「一戶一檔」積分管理法,為社區1428戶居民建立「檔案」,將社區治理重要事務量化為積分指標,民主形成評價辦法,對居民日常行為進行積分評價。
同時,建立壹基金愛心、青年先鋒、裡魯博三家超市,用好紅黑榜,強化積分管理結果運用,激勵居民趕學比超,推進移風易俗。
廚師培訓。
彝繡培訓。
腰包空?「八個一批」來解決
「沒有解決好搬遷後的收入問題,老百姓的心就永遠『安』不下來。」昭覺縣委基層治理辦副主任劉鵬浩說道。
為了把群眾的心「安」下來,解決搬遷群眾後顧之憂,構建園區企業吸納就業一批、通過勞務協作轉移就業一批、創辦扶貧車間就業一批、鼓勵自主創業就業一批、依託重大項目建設就業一批、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一批、採用靈活方式就業一批、發展傳統種養殖就業一批「八個一批」就業保障體系,著力「多一項技能、多一個選擇、多一個就業」目標,嚴抓就業培訓。
自群眾入住以來,共開展4次培訓專班,達13330人次,依託「兩新聯萬村·黨建助振興」涼山行(昭覺分會場)現場招聘、產業園區、東西部協作勞務輸出、彝繡居家就業、設立公益性崗位等方式,多渠道解決就業難題。截至目前,已實現2854名搬遷群眾就業,切實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
文/圖 馬特合 涼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程宗萍
編輯/李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