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路、安居、樂業,涼山彝家村寨唱響「卡莎莎」

2020-12-17 騰訊網

「鐵路修到涼山下,穿山越嶺把橋搭。千年的騾馬歇住了腳,沙木拉達穿過一句話……」

四川大涼山區素以「險惡」著稱,這裡山高路遠,地質災害頻發,自古便被視為「畏途」。

55年前,從被冠以「死亡禁區」之稱的沙木拉達隧道貫通之日起,這支彝族民歌,已經在大涼山區傳唱了半個世紀。

幾十年來,在涼山攻克貧困的徵程上,這首民歌幾經易詞,不斷被彝族百姓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路:千錘萬鑿出深山

百丈懸崖上,一條長約4公裡的山路「刻」進了山腰。

遠望,山路蜿蜒、纖細,但卻是山窩深處的村寨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近看,懸崖下的石堆裡,半掩著一臺紅色的機器殘骸,這一抹紅色在花白色的石堆中間格外顯眼,那是修路時因塌方而墜崖、砸毀的挖掘機。

這裡就是今年全國最後一個通車的農村——涼山州布拖縣烏依鄉阿布洛哈村。

「阿布洛哈」在彝語中意為「人跡罕至的地方」。這裡名副其實——村寨毗鄰金沙江大峽谷,三面群山環繞,一面懸崖封路。如果沒有公路,外界幾乎聽不到關於這裡的任何聲音。

難,曾是阿布洛哈村村民生活的底色。村民想要出村,只能徒手翻越垂直落差高達1200米的懸崖,即便是青壯年的小夥子,也要爬上4個小時。更為艱難的是從崖頂回到寨子的返程路,由於懸崖坡度太大、慣性太強,村民只能一路快跑著下來,畜死人傷的事時有發生。

「我是布拖縣本地人,活了幾十年,之前卻從沒到過這個村子。」烏依鄉黨委書記卯彪回憶起他在2016年剛上任的第二天,來到阿布洛哈村調研的情景,「鄉裡工作組翻山進來花了6個小時,當天回不去,幹部們只能借宿在村民的草房子裡。我們跑遍全村,竟然沒有找到一包方便麵。」

難過的日子熬久了,路,便成了村民世世代代的渴望。曾經,老人們守著漫山遍野的核桃樹,望著頭頂的懸崖只能興嘆:「沒有路,再好的山核桃也運不出去啊。」

幾年前,村裡的小學年久失修、破敗不堪,村幹部不忍讓孩子們在風雨裡讀書,咬牙做出一個決定:修房子。沒有路怎麼辦?村民翻山越嶺,靠人扛馬馱從鄉裡拉建材,簡簡單單的幾間平房,愣是修了整整兩年。

「苦熬」不是社會主義,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2019年,涼山州各級黨委、政府經過反覆調研、論證後決定:打通阿布洛哈村的對外通道。

2019年6月,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阿布洛哈通村路項目啟動,從山腰掘進3.8公裡硬化路。然而在通村最後800米的關鍵節點,施工隊遇到了巨大阻力——巖層破碎,塌方頻發,工程推進陷入僵局。

眼瞅著公路修到了家門口,難道要就此中斷嗎?面對老鄉的望眼欲穿,政府與施工隊調整方案,動用「米-26」軍用直升機將挖掘機等重型器械吊至村口,採取「從兩頭向中間」推進的方式施工,一米、兩米、十米……

短短800米,卻鑿了半年多。終於,一條用汗水和淚水鋪就的通村路,貫通了這金沙江大峽谷的懸崖石壁。

今年5月26日,第一輛汽車開進了村裡,守望在村口的村民喜極而泣。從這一刻開始,阿布洛哈村的貧瘠讓位於富足,困頓變成了希望。

房:安得廣廈千萬間

「見了九十九個美麗的寨子,還有一個寨子在等待;滿山花兒在等待,美酒飄香在等待;珍貴的朋友,請你留下來。」每當有朋友遠道而來,三河村的村民總會將客人圍在中間,唱這支彝族《留客歌》。

順著平坦的柏油路進入三河新寨,一排排整齊的新房映入眼帘——層疊的木質房梁、鏤空的木窗和紅泥外牆,處處彰顯著彝寨的風情特色;院外的綠色草坪和低矮的竹柵欄,讓彝家小樓更顯精緻。

無論是晨曦朝露去,還是披星戴月歸,這個海拔2500米的山村,總是三河村村民的心安之處。

在距離新村僅3公裡的山腰處,雜亂散布著一片高矮不一的茅草房,這便是三河村的舊址。泥濘的土路、歪扭的土牆,訴說著三河村窮苦的往事——僅在兩年前,全村350戶農民,有300戶土坯房被鑑定為危房。

2017年,年僅17歲的彝族姑娘阿機用紙和筆寫下了故鄉的生活——「清晨雞鳴尚未撕裂黑暗時,我從潮溼並帶著黴味的屋裡走出,牽出牛馬拴在屋後的松林裡。當濃霧從門縫鑽入,當火塘燃盡了炭火,我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鑽入破敗的床裡取暖……」

身在涼山,民心要暖。「怎樣才能讓昭覺的百姓安居涼山?」2018年,昭覺縣副縣長吉色方森每天奔走不停,滿心都是如何推動彝區老鄉易地搬遷,讓村民住上遮風擋雨的新房、好房。

功夫不負有心人,吉色方森終於在衛星地圖上發現一塊面積很大的山頂壩地,他興奮地帶著黨員幹部撥開叢生的雜草,踏上山頂調研,最終將這裡確定為三河村搬遷的新址之一。

為了讓村民儘快融入新居生活,在不改變各戶承包地的前提下,昭覺縣為三河村制訂了就近搬遷的方案,按照「組團式、微田園,大聚居、小雜居」的科學思路,就近興建了9個搬遷安置點,所有村民的搬遷距離不超過5公裡。

業:安其俗,樂其業

上百年來,守著綠水青山的阿土列爾村村民,從未花心思好好欣賞家鄉的美景,他們的注意力都被腳下的懸崖和手中的藤條絆住了。

阿土列爾村,就是近兩年聞名全國的涼山「懸崖村」。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戰,誓要把「懸崖」變「坦途」。2017年,政府為懸崖村修建了牢固的鋼梯,村民們告別了抓著藤條翻山越嶺的生活;今年5月,政府又組織全村整體搬遷到昭覺縣城,村民們開啟了嶄新的生活。

在距懸崖村60公裡外的昭覺縣「沐恩邸」社區,現代生活設施一應俱全,「黨的恩情卡莎莎」(「卡莎莎」,彝語意為「謝謝」)的標語在社區隨處可見,這裡是原懸崖村村民吉克古者的新家。如今,她已經不再惦念山頂上的幾畝玉米地,而是每天拿著針線,和搬遷至此的姐妹們一起做彝族刺繡。

「原來我們在山上就愛做刺繡,現在社區扶貧車間給我們下訂單,我們從農民變成了『繡娘』。」吉克古者很喜歡現在的生活,在她看來,自己的愛好不僅能賺錢,還能讓更多人接觸並喜歡上彝族刺繡。

如今的懸崖村山頂,呈現出另一番繁榮的景象。山頂上的土坯民房,被村民改造成「懸崖民宿」,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海外的遊客,絡繹不絕地爬上山頂體驗曾經的「苦日子」。

「住在山頂上,晚上看星空,早上看日出,白天看雲海。」原本對村民們來說再普通不過的日子,卻成了遊客們嚮往的生活。

每天早上,26歲的嚮導某色雄體都會和父母一起,把家裡的房子收拾乾淨,等待遊客入住。

「今年夏天,我接待最多的一個旅遊團有30多人,其中還有幾個外國遊客。」某色雄體介紹,3年前,一家人還只能靠山頂上的幾畝薄田種玉米和土豆維持生計,一年下來全家5口人也只能攢上萬八千元,「現在不一樣了,我妻子一個人在景區賣零食的收入都比前幾年全家的總收入還要多。」

山腳下,美姑河水依舊奔流不息,而懸崖村的苦日子卻如東流江水,一去不復返了。

半個多世紀以來,幾代共產黨人和彝區百姓接力奮鬥,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在這片曾經「不通人煙」的偏遠山區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發展奇蹟;進入新時代,各級黨委、政府和涼山各族兒女勠力同心,書寫著一個又一個「全面小康、不落一人」的傳奇故事。

涼山的山依舊高,但涼山的路不再遠,涼山的幸福民歌正越來越嘹亮——

「精準扶貧卡莎莎,

跨越發展卡莎莎,

黨的溫暖卡莎莎,

偉大時代卡莎莎,

彝家心裡樂開了花!」

原標題:彝家村寨唱新曲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鵬 李傳君 王紫

監製:李飛;編輯:裴遜琦

相關焦點

  • 涼山:彝家新寨建設讓彝族貧困群眾搬進新家園邁向新生活
    幫扶中,珠海市為該村建起了彝家新寨,改善了基礎設施,增添了圖書室、文化廣場等配套設施,73戶村民搬進新居。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極大提高了群眾自我發展的意識和能力,思想上從「要我富」變成「我要富」。圖為2015年7月9日,村民在圖書室閱讀。記者 冷文浩 攝 村寨依山就勢,水泥路通家達戶,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彝族村民住進寬敞明亮的新房子。
  • 2019中國西昌·涼山彝族傳統火把節|洛古波 看滿天星鬥落人間
    原標題:2019中國西昌·涼山彝族傳統火把節| 洛古波 看滿天星鬥落人間   7月26日晚8點左右,以青山和彝寨為背景,主題為「星落人間·火舞彝寨」的2019中國西昌·涼山彝族傳統火把節洛古波鄉主會場火把狂歡夜活動,伴隨著熊熊的火把和篝火,在西昌市洛古波鄉原生態火把廣場熱烈舉行。
  • 脫貧攻堅重塑國人精神 | 彝家村寨遭遇現代文明,如何實現千年一躍?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處在西南民族融合的走廊地帶上。時至今日,該地仍有許多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徵的文化遺存。  過去,由於交通滯後、知識薄弱、陳規陋習多、環境髒亂差,當地貧困代際傳播沉痾日久。地理的禁錮、遷徙的動蕩,讓現代風氣難以吹入當地彝族村落。  今天,再走入這些彝村,你會發現,由貧到亂再到治,一種「脫貧文明」在當地建立起來。
  • 彝家村寨展新顏:借傳統技藝打造產業「名片」
    【脫貧故事】彝家村寨展新顏:借傳統技藝打造產業「名片」【解說】近年來,四川涼山州把就業作為貧困民眾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大力實施貧困家庭技能培訓和就業促進扶貧專項工作,讓貧困民眾端穩就業飯碗。在此背景下,涼山州眾多有傳統技藝基礎的彝家村寨通過技藝培訓和創造靈活就業崗位,正逐步實現村民不用出門打工,在家門口就能賺錢的美好願景。
  • 戴軍:未來是安居樂業取代樂業安居
    歐盟小鎮聯盟(ERTS)秘書長,荷蘭NITA設計集團亞洲總代表、中國總部總裁戴軍在「特色小鎮的實踐與產業多元化」高峰論壇中指出,特色空間的營造對於特色小鎮非常重要,現在所面臨的時代是一個區位轉移的時代,過去的區位優勢和將來的區位優勢正在發生轉變,要想抓住這種轉變的機遇,需要做好自己的環境,做好自己的空間,下一輪的轉移不是以產業為主的,未來是安居樂業取代樂業安居,所以每一個小城鎮的發展
  • 從「安居」到「樂業」——災後重建的陳家港村莊印象
    2020年春節期間,記者從響水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獲悉,由該單位牽頭組織的「樂業在家鄉 建設新響水」新春就業網絡招聘會已經舉辦,入駐83家企業,計劃招工4600多人。「這種網絡招聘會的形式,既有助於提升就業,也有助於緩解疫情期間的企業用工壓力。」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一個也不能少。
  • 涼山越西:彝族同胞馬卡呢吉子的脫貧故事
    馬卡呢吉子的經歷正是涼山菸草「授人以漁」的真實寫照。走進他的家,地面乾淨整潔,客廳裡擺放著兩個大沙發,茶几上放著有「涼山菸草」字樣的菸灰缸,29英寸的電視機很是搶眼。廚房做飯用上了電飯煲,灶臺上沒有油漬,吃飯用上了木筷、瓷碗、盛湯用上了大瓷碗、湯勺。臥室衣櫃裡的衣物井然有序,乍一看根本不像是高寒山區彝族貧困戶的家。  「卡莎莎,卡莎莎,這些東西都是菸草公司贈送的!」
  • 四川涼山女孩畢業回鄉支教 涼山這些年的巨變
    近日,四川涼山。陸老師一行7名老師來到了家鄉一所小學支教,該小學總共400多名學生,學生們平時沒有辦法上藝術類課程,他們這批老師來支教後,孩子們才有了機會接觸這些課程。陸老師與支教結緣,始於10年前她的支教老師,她的人生也因此被照亮,她想將這種希望傳遞下去。
  • 彝家繡娘:小針頭織就五彩致富路
    在彝家,有好吃的親戚鄰居分著吃,有難幹的活兒大家同心擔當。正是基於這樣淳樸的民俗,村婦聯主任博什麼日洛沒花什麼功夫就在村裡組建起了繡娘隊。「村裡很多男人打工去了,婦女在家帶娃、餵豬,下不了地。」博什麼日洛說:「現在不一樣了,大家空了就在家做針線,不用出門也掙錢咧。」她說,「長遠來看,繡娘的收入不一定比打工的少!」
  • 涼山脫貧了第一次過上最熱鬧的彝族年
    是的,彝鄉村寨迎來了彝族年。2020年是個特別的日子,涼山各族兒女都脫貧了,11月20日的彝族年,更加熱熱鬧鬧,紅紅火火。2011年,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彝族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食味涼山|跑完西馬在涼山享美味(上)大涼山特色美食名店撩動你的胃
    一起去放鬆心情,領略涼山的美景、美食吧。大涼山美味野生菌涼山出產豐富,美食眾多。有彝家坨坨肉、辣子雞、連渣菜等為代表的彝家味道,以邛海湖畔為代表的漁家菜品,以野味山菌為主的生態野味,還有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食。
  • 樂山馬邊煙峰鎮:精品村寨 風情彝鄉
    煙峰彝家新寨景區 供圖 馬邊彝族自治縣委宣傳部  從馬邊縣城出發,經永樂風情小鎮、蘇壩場鎮、官帽舟水電站庫區、梅子灣大橋等地,大約40分鐘的車程,便能到達煙峰彝家新寨景區。煙峰鎮幹部木從阿莎說,新寨集中點背依煙峰山、前臨大院子河、東望老鴉山、西眺大風頂,由南寨、北寨、民族文化展示區、民俗商業街區和周邊山地田園組成,總面積約為1平方公裡,財政總投資1.2億元,是目前四川建成的最大的彝族聚居村寨。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還在民族文化展示區入口牌門處設有迎賓酒和送客酒,以示對客人的歡迎、歡送和祝福。
  • 廣西樂業羅美烈:非遺手藝引領致富路
    近年來,樂業縣不斷挖掘和打造該村的「卜隆」文化,發展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推動文化與經濟共同繁榮,促進社會和諧進步,使得眾多貧困群眾從中發家致富,羅美烈就是其中一員。年輕人不但不願學習壯族紡織技藝,甚至不願意穿民間手工製作出來的布料,嫌太過土氣,樂業紡織已面臨嚴重失傳的窘境。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非遺傳承技藝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各地也正在充分利用當地自有的文化底蘊優勢,深挖非遺項目,傳統紡織在市場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廣闊。許多壯族村寨又開始恢復壯族紡織,如今從事壯族紡織技藝的人群正逐漸壯大起來。
  • ...換來扶貧開發一年一年新變化 換來涼山群眾生活一年一年新改觀
    以超常努力過硬作風 換來扶貧開發一年一年新變化 換來涼山群眾生活一年一年新改觀 八月十八日,省委書記王東明來到涼山州冕寧縣漫水灣鎮西河村彝家新寨聚居點調研,與基層幹部群眾親切交流,
  • 索瑪花開日子紅——涼山彝族自治州精準脫貧成效顯著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新中國成立後從奴隸社會「一步跨千年」「直過」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大多數村莊位於大山深處,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好日子不會從天而降,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涼山人將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正向絕對貧困發起總攻。
  • 涼山彝族教授:貧窮因自然環境惡劣 非村民懶惰
    侯遠高是中央民族大學西部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從涼山走出的為數不多的彝族知識分子,常年關注並研究涼山社會問題。  最近10年,他暫別大學講臺,有七八年時間扎在涼山,欲為解決涼山鄉村社會問題探索一條出路。
  • 幫青年員工安居 成都樓盤願意優惠特供
    不要Iphone,要Ihome,實際上,隨著房價、物價走高,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關注青年員工在城市的安居置業問題。阿里巴巴「ihome」計劃提供30億無息貸款幫員工置業,服務期在兩年以上三年以下的員工,首套房購置時可獲最高上限20萬的無息貸款,服務期為三年以上的員工,可獲得最高上限為30萬無息貸款。
  • 甘當彝家孩子成長路上的鋪路石——援彝教師周東小記
    從進涼山的第一天起,周東就立下誓言:甘當彝家孩子成長路上的鋪路石,不僅要授給這些大山深處的彝族孩子文化知識,更要讓他們知曉涼山外的精彩世界,樹立通過自己的努力追求夢想的信念和信心。2018年,剛到涼山州金陽中學時,周東發現這裡的學生基礎遠跟不上山外的孩子,學習習慣、態度也十分不好,「為了完成布置的作業,經常相互抄襲,卻認為這不是大問題,還有不少學生撒謊。」
  • 劉乾坤:涼山彝族的文化傳承
    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中國四川省南部,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北段,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北起大渡河,南鄰金沙江。這裡是中國彝族最大的聚居區。涼山彝族千百年來在這片富有古老文化、神奇傳說、迷人的自然景觀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傳承和保留著中國彝族最古樸、最濃鬱、最獨特的文化傳統,創造了具有涼山自然封閉形態的包括天文、星相、曆法在內的獨特而優秀的民族文化。故而涼山彝族作為中國彝族中有鮮明地域文化特徵的彝族重要支系而倍受國內外的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