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格縣螺髻山鎮洛博村自2012年廣東省珠海市幫扶後,改名為珠海新村。幫扶中,珠海市為該村建起了彝家新寨,改善了基礎設施,增添了圖書室、文化廣場等配套設施,73戶村民搬進新居。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極大提高了群眾自我發展的意識和能力,思想上從「要我富」變成「我要富」。圖為2015年7月9日,村民在圖書室閱讀。記者 冷文浩 攝
村寨依山就勢,水泥路通家達戶,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彝族村民住進寬敞明亮的新房子。在涼山廣大彝區,彝家新寨呈現出「環境優美、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生活文明」的新氣象。
涼山作為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上世紀末之前,不少彝區貧困群眾還居住在不避風雨、低矮潮溼的木板房、茅草房、石板房(簡稱「三房」)中。
如今,走在涼山各地,處處都能看到彝區群眾住上了好房子,這好房子就得益於彝家新寨建設。
彝家新寨是省委省政府為支持大小涼山彝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步伐、改善彝族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活環境、提升貧困地區發展能力而採取的重大舉措。
據悉,2016年以來,涼山彝家新寨建設投入省、州、縣各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近55.5億元,彝區10縣實施項目覆蓋1048個村、65524戶,直接受益建檔立卡貧困群眾達30餘萬人,包括非貧困群眾在內的農民群眾共建共享村內道路等公益項目達101餘萬人。
彝家新寨建設,讓廣大彝族貧困群眾住上了好房子,涼山彝區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規劃引領:高標準高質量推進彝家新寨建設
黑日此日一家五口,曾是布拖縣拖覺鎮亞河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家人居住在山溝的土坯房裡,也就是阿都彝族傳統的「大通間」,人和牲畜生活在同一個房間,家門口的院壩都是泥土,一下雨,豬糞和泥水就混合在一起發出難聞的氣味。
2017年2月,彝家新寨建成後,黑日此日搬進了新房,不僅有客廳、四間臥室,還有廚房、衛生間和單獨的豬圈,房頂有熱水器,房間有電視機,院落鋪成了水泥地,居住和養殖功能分區明晰。
與黑日此日家一樣,亞河村村民至此告別了大通間,住進了整潔漂亮的彝家新寨,實現了安居樂業。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2015年,根據省扶貧移民局安排,我州組織開展「十三五」彝家新寨規劃編制工作。在規劃編制工作中,我州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統籌兼顧、穩步推進的原則,依據彝區10縣建檔立卡貧困村、貧困戶總規模,考慮「十二五」實施情況和效果,科學確定了全州「十三五」時期建設規模,並逐一分解到各縣。
依據規劃要求,涼山自2016年起,每年編制彝家新寨建設年度實施方案,下達年度建設目標任務,安排資金籌措渠道,明確工作責任主體,確保了彝家新寨項目建設有序有效推進。
投入加大:保障彝家新寨建設穩步推進
「靠我們自己,修新房子就只能是個美好願望。」正是彝家新寨建設為布拖縣四且村馬比嫫色扎一家帶來了福音。新房子有四間臥室,廚房、衛生間等附屬房,改變了這一家人的起居環境。
資金投入力度是彝家新寨建設的基礎和保障,我州通過積極努力協調爭取中央和省的扶持,想方設法籌措資金,不斷加大彝家新寨建設投入力度,確保了彝家新寨建設的穩步推進。
自2011年實施彝家新寨建設以來,中央和省級財政逐年提高補助標準,保證了新時期彝家新寨建設的資金投入。住房建設從2011年戶均補助1.6萬元提高到目前的戶均補助4萬元,村內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補助標準從每個貧困村50萬元提高到現在的每個貧困村270萬元、極度貧困村440萬元。
2016年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實施以來,在堅持政府投入主體和主導作用的同時,我州各縣增加了金融對彝家新寨住房建設的投放,利用省級財政住房建設貸款分險基金,撬動金融資本投向彝家新寨住房建設,為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5萬元左右的金融扶貧產品,支持貧困戶改善居住條件,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得到了廣大貧困群眾的歡迎和支持。
責任落實: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全力推進彝家新寨建設
從布拖縣亞河村村口望去,高原的陽光格外耀眼,兩排集中連片的新居整齊排列,蜿蜒足有800餘米,風格風貌統一,極富彝家特色。
亞河村,這裡海拔2400餘米,是彝族聚居村,全村有368戶1265人,2015年建檔立卡群眾有61戶240人,貧困發生率為18.97%。
在亞河村脫貧摘帽過程中,全村新建住房69套,打造集中連片建房點一處。安居才能樂業,有了好房子,亞河村村民的好日子便來了。
在實施彝家新寨建設中,我州實行「州統籌、縣落實」的工作機制,州政府與十縣政府籤訂項目建設責任書,層層抓落實全力推進。
自2016年以來,州扶貧開發局認真履行牽頭責任,主動加強與上級主管部門的工作匯報溝通,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對內加強與同級發改、住建、財政、農業、林草、電力等部門的工作協調,實現信息共享,形成部門合力。對縣加強業務培訓和指導,提升縣級項目建設和管理能力。四年來,州扶貧開發局深入彝區10縣項目實施一線,深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查看項目進度,宣講政策標準,檢驗項目成效,形成了一級抓一級、一級帶一級、一級促一級、一抓到底的工作推進責任體系,確保了彝家新寨建設取得好成績。
管理強化:讓彝家新寨項目規範有序建設
在昭覺縣四開鄉波吉村,迎面看到的是一間間寬敞明亮、通風透光、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房。一條條寬敞的水泥入戶路通到家家戶戶門口,走在入戶路上,不時看到一張張幸福的笑臉。
「我們這兒家家戶戶都有新房了,政府補貼一部分,自己添一點點,再投入勞力,就建成了漂亮的新居。」村民洛爾吉合家說,現在住的新房主體住房與畜圈分開,改變了以往牲畜混養的狀況,乾淨又衛生。
近年來,全州扶貧開發系統嚴格依法實施項目建設,嚴格按標準範圍界定項目,凡是達到國家招投標和省級比選條件的,嚴格落實招投標和比選方式確定承建方,審慎使用「一事一議」方式,保證了項目建設的廉潔高效。
全州彝家新寨住房項目基本採用農戶自建的建設方式,工程質量監管一直是項目推進的焦點和難點。全州扶貧開發系統作為牽頭部門,逐步建立起以政府購買第三方監管服務為主,農房建設質量安全巡檢為補充的監管體系,實現監管力量下沉到村到戶,強化分散建房質量監管,積極推動質量監管工作落實到位,確保彝家新寨住房達到安全住房標準。
資金監管:切實提高項目資金使用效益
加大對彝家新寨項目資金的監管,確保資金的使用效益,確保資金安全,是彝家新寨項目建設的重中之重。我州高度重視,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辦法,強化監管力度,確保了安全高效。
按照《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辦法》規定,市(州)級應在30日內下達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為加快項目建設,我州壓縮資金下達時限,一般在20天內完成資金下達。
在彝家新寨建設中,涼山強化資金項目公告公示。按照「誰分配、誰公開,誰使用、誰公開,分配到哪裡、公開到哪裡」的原則,州縣兩級層層推進落實,保障群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2018年和2019年,州扶貧開發局連續組織開展了項目資金公示公告情況專項檢查。
加快資金支出進度。近年來,10個彝家新寨項目縣嚴格落實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要求,優化政府採購和招投標流程,建立落實財政評審和招投標「綠色通道」,加快推進項目實施,完善項目驗收、竣工決算及項目審計等制度,提高資金撥付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彝家新寨安全住房的開展、各項幫扶政策的落地,鄉村社幹部、「第一書記」的忙前忙後,讓村民們也攢足了勁。方式創新:積極推動省委省政府幫扶措施精準落地
2018年,省委省政府出臺精準施策綜合幫扶涼山的34條政策措施,明確將建庭院、建入戶路、建沼氣池,改水、改廚、改廁、改圈為主要內容的「三建四改」納入彝家新寨建設內容。
我州高度重視,結合實際,因地制宜,不斷探索切實可行的建設內容以及資金籌措方式,其中以甘洛縣為代表,探索出了可複製、可推廣的新模式。
甘洛縣按照「缺啥補啥、分類施策」「不搞一刀切、不求高大上」的原則,詳細制定「三建四改」7類項目、15個子項建設內容,量化各個子項補助標準,採取「以獎代補、先建後補」方式,按照政府補助一點、社會幫扶一點、群眾自籌一點的辦法,充分激發群眾「自己家園自己建」的意識。引導群眾自主選擇項目,主動參與彝家新寨「三建四改」項目建設,同時發揮村民自治作用,組建村級項目建設業主委員會,聘請第三方監理,切實加強項目過程監督,確保項目質量。在縣內實施20665戶「三建四改」項目,著力解決「視覺貧困」問題,促進群眾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推動彝家新寨向美蛻變,推動脫貧攻堅打贏向打好邁進,效果顯著。
彝家新寨建設,在涼山,順應彝區群眾的新期待,進一步促進彝區群眾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極大改善彝區群眾的居住條件,成為造福民生的重要工程。
來源:涼山新聞網
審核:宋明 編輯:陳夢莉
大涼山
涼山對外宣傳平臺
政府新聞發布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