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搬遷群眾更好適應新生活 「彝路相伴」三年行動計劃開啟新型社區...

2020-12-17 四川在線

四川在線記者 李丹

12月15日,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新型社區治理「彝路相伴」三年行動計劃在涼山州昭覺縣正式啟動。未來3年,行動計劃將在涼山州布拖、金陽、越西、美姑、昭覺、喜德等6縣6個大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新型社區,推動創建「黨建引領+綜合服務+綜治保障」的城鄉社區治理新模式,促進社區公共服務保障日臻完備,居民社區融入度、生活幸福指數不斷提升,實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標。

據悉,行動計劃由四川省民政廳聯合四川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南民族大學、西南石油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西華大學等6所在川社工專業知名高校,組織9家專業社會工作機構,與涼山州委、州政府合作聯動實施。

 

「三社聯動」居民自治  讓群眾儘快融入搬入地生活

統計顯示,涼山州共有易地扶貧搬遷7.44萬戶、35.32萬人,涉及全州17個縣(市),其中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800人以上24個、3000人以上13個。布拖縣依撒社區、金陽縣東山社區、越西縣感恩社區、美姑縣北辰社區、昭覺縣沐恩邸社區、喜德縣彝欣社區等6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新型社區,入住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均超過6000人,共安置1萬餘戶、4.96萬人。

「這6個社區近5萬名群眾從『山上『互不相識、散居狀態,一下子進入『山下『面對面的社區集體生活,變化很大,挑戰也很大。」四川省民政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民政部門近一年來對涼山州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社區7次實地考察調研、16次工作對接發現,上述6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新型社區搬遷群眾中,低保和老幼孤殘等民政保障對象佔比近30%,加上不同地域、不同家支因素,搬遷群眾難以迅速融入搬入地生活,存在生活方式改變難、生產方式改變難、心理需求適應難、重構社會秩序難等治理「四難」。

 

「要解決這些問題,單靠傳統的、簡單的、強制的手段既行不通,更不可持續。「這名負責人表示,這都要求通過黨建引領、專業手法,促進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由社區「兩委」幾個人管理向社區全體居民一起自治轉變,讓社區居民在自我社會行為平穩重塑過程中完成生活質變,使涼山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新型社區建設成為搬遷群眾幸福生活的共同體。

實施「五大重點任務」 優質服務下沉社區「最後一米」

「彝路相伴」三年行動計劃將推動實施「五大重點任務」,即:

——構建「1+3+N」社區治理體制機制,打造「五星團隊」。幫助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新型社區探索建立社區黨委(黨總支、黨支部)「一個核心」引領,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自組織」「微組織」、居民積極分子等「N」個主體共治共建共享的新型社區治理體制機制;

——建設全領域社區服務體系,打造「五星服務」。構建「多元主體供給、內容豐富完善、方便靈活快捷、專業規範高效」的社區服務機制,有效滿足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新型社區居民多樣化和個性化服務需求;

——實施社區總體營造計劃,打造「五星家園」。鼓勵支持6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新型社區以搬遷群眾需求為導向、社會工作人才為支撐,項目化開展集中安置新型社區可持續總體營造,建設高品質美麗和諧宜居社區;

——培育發展社區服務經濟,打造「五星生活」。鼓勵支持6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新型社區發揮獨特優勢,支持發展社區基金、社區服務業、社區企業、社區新業態,帶動社區乃至更寬區域經濟發展;

——助推平安社區建設,打造「五星秩序」。充分發揮民政優勢、調動民政資源,強化自治助平安,實施德治助平安,宣傳法治助平安,建設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新型平安社區。

「民政廳將整合投入3000萬元以上,實施兒童服務、『四點半課堂『童伴計劃、『夕陽紅『老年服務、『三社聯動『試點、慈善超市和殯葬殯儀建設服務等40餘個項目。」這名負責人表示,通過創新建立廳州校合作、廳強支持、州抓統籌、縣為主體、社區作為、校強指導、社工參與的推進模式,有效解決基層治理力量不足整合不夠問題,讓更多服務能夠真正下沉到社區「最後一米」,引領社會組織、社工隊伍下沉社區入門入戶為群眾提供面對面專業服務,有效探索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新型社區治理新模式。

省民政廳供圖

相關焦點

  • 「彝路相伴」三年行動計劃啟動
    四川在線記者何勤華文/圖12月15日,「彝路相伴」三年行動計劃在涼山州昭覺縣啟動。易地扶篔搬集中安置社區治理,既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自然接續和重要舉,更是加強城鄉基層治理的應有之義和重要課題。我省在持續加強全省面上城鄉社區治理政策創製的同時,為涼山州易地扶貧遷社區量身定製」彝路相伴」三年行動計劃。「彝路相伴」三年行動計劃是「扶上馬、送一程」的民生工程。
  • 涼山沐恩邸社區:『「彝」 針「彝」繡 織出家園新生活
    8月22日,涼山昭覺縣城郊一處社區內,30多位彝家婦女正在寬敞的活動室內做手工藝,笑容布滿了每個人的臉上。居民們守著家、抱著娃,足不出戶就能掙錢,這裡是昭覺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沐恩邸社區。正如其名,在政策幫扶下,從附近村落陸續搬遷到這裡的1428戶6258居民,過上了火火紅紅的新生活。
  • 銅仁共青團助搬遷群眾快速融入新生活
    今年6月,團銅仁市碧江區委舉辦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少兒繪畫大賽,潘榮濤的參賽作品《我的新家》獲得金獎,還被印在矮屯社區希望小課堂的班服上。  潘榮濤剛搬來時的表現,和現在截然不同。他和許許多多易扶點「新市民」的變化,與銅仁市共青團一群年輕人的努力密切相關。  位於貴州省東北部的銅仁市,有29.36萬名貧困群眾易地扶貧搬遷,其中半數以上為跨區縣搬遷。
  • 喜看臺江縣方黎灣社區搬遷群眾幸福新生活
    從臺江縣排羊鄉大塘村搬遷過來的李黎明是這個電工培訓班的「班長」,此前,他還在這間教室參加過廚師培訓。  兩個場景、兩種心境。一種悠然自得,一種積極向上,折射出搬遷群眾的幸福新生活。  方黎灣社區是臺江縣一個已搬遷入住650戶、3531人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今年4月,為更好地服務搬遷群眾,成立了社區。   周海燕是這個新社區的黨支部書記,在她看來,要讓這些來自臺江縣4鎮3鄉2街道9個不同支系100多個村寨的搬遷群眾融入城市,就要讓他們找到「家」的歸屬感。
  • 《新聞聯播》:昭通車路村轎子溝苗族群眾搬出大山包,迎來新生活!
    12月29日,央視新聞聯播在系列報導「我們的2019」專欄中,報導了我省昭通市昭陽區大山包鎮車路村轎子溝苗族群眾,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過上新生活的新聞。面對央視記者的鏡頭,張德富高興地說,2019年10月17日,他們一家和村裡的3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已經搬到昭陽區北閘鎮紅路社區紅路馨城一期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開啟幸福新生活。張德富對未來充滿憧憬:「條件好了,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兒子能夠好好學習,以後考上高中、考上大學。」
  • ...退出貧困縣群眾迎來脫貧後第一個彝歷新年——貧感恩黨 新年話...
    20日,還殺了一頭300斤的豬,準備開開心心過個彝歷新年。11月17日,四川省政府批准涼山州普格縣、布拖縣、金陽縣、昭覺縣、喜德縣、越西縣、美姑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意味著涼山州所有的貧困縣均已退出。11月20日至26日,涼山州7個退出貧困縣的彝族群眾迎來脫貧後第一個彝歷新年。彝區群眾如何過年?脫貧後的路如何走?近期,記者走進彝區。
  • 如何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治理?民政部這樣說
    人民網北京12月3日電 (梁秋坪)國務院新聞辦公室3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有關情況。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司司長陳越良介紹,為做好安置社區治理工作,下一步將指導各地健全社會救助制度,對符合條件的搬遷群眾及時予以救助幫扶。
  • 涼山州7個退出貧困縣群眾迎來脫貧後第一個彝歷新年——脫貧感恩黨...
    11月20日至26日,涼山州7個退出貧困縣的彝族群眾迎來脫貧後第一個彝歷新年。彝區群眾如何過年?脫貧後的路如何走?近期,記者走進彝區。唱歌跳舞迎新年大塊的肉啃起來,歡樂的舞跳起來。一早,從昭覺縣城前往沐恩邸社區的路上,彝族老鄉背著採購的年貨,急匆匆往家趕。等會兒,他們還要去參加社區舉辦的彝歷新年活動。人還沒到達沐恩邸社區廣場,陣陣歡快的音樂聲就傳來了。走近一看,近百名彝族群眾和遊客牽手圍成一圈,踏著歌聲來回跳舞。「我們跳起達體舞就是要慶祝脫貧,感恩來之不易的新生活,歡慶彝家傳統節日彝歷新年。」
  • 安居與樂業並重 羅城扶貧搬遷群眾開啟幸福新生活
    一幢幢嶄新的樓房拔地而起,一條條平整的水泥大道貫穿其中,一群群笑容滿面的人們來回穿梭……4月11日,走進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仫佬家園,一派喜人景象。  「十三五」期間,羅城計劃搬遷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237戶13168人。
  • 楚雄紫溪彝村:二十載兩搬遷 搬出美好新生活
    楚雄州楚雄市紫溪鎮紫溪彝村,一個只有84戶人家的移民搬遷小村,依託丘陵地貌、錯落有致的建築和村中的小水庫,建成了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文化旅遊名村,短短數年間,通過開辦農家樂,走上了強村富民之路。
  • 鐘山區「三抓三促」助力搬遷群眾安住和諧幸福家 共享活力新生活
    始終堅持把促進婦女就業作為落實「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牛鼻子,積極通過實施「錦繡計劃」,引導229名婦女通過扶貧車間(服裝廠)、扶貧崗位及合作社靈活務工,為其自主發展牽線搭橋,推進助力。截至目前,共開展「錦繡計劃」培訓2期100餘人次,建設「錦繡坊」3個,幫助50餘名苗族手藝婦女居家就業。
  • 遷入新房子 開啟新生活——「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效剪影
    「易地搬遷脫貧故事系列微視頻展播」之二十一 遷入新房子 開啟新生活 ——「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效剪影 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和標誌性工程,「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
  • ...做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貼心人」|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思源社區...
    我叫陳陽勇,是都勻市小圍寨辦事處思源社區的居民。今年是我們一家3口在都勻市區新家生活的第三年。在這裡,我利用自己的所學之長免費給小區老人、孩子修剪頭髮,安電線、接水管、裝柜子、修電器……幫助解決社區各種小問題,成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貼心人」。走在小區裡,每每聽到群眾對我的招呼,心裡就感到十分欣慰。而我也早已習慣了小區的生活,在這裡真正找到了家的歸屬感。 以前我家裡條件不好,父親有殘疾,母親早些年病故了,還有一個弟弟。
  • 陝西百萬易地扶貧搬遷群眾走上幸福路:此心安處是吾鄉
    卜明清當作寶貝的菜園子有50平方米,離住處不遠,從社區後面的一條小路上去,走路不過十來分鐘。雨中的捲心菜看起來青翠又新鮮,一旁,每家每戶的菜地邊界處插著姓名牌,代表著搬遷戶對本塊地擁有使用權。「『小菜園』是為了解決搬遷群眾吃菜難題。社區根據自願原則,把附近村民的土地流轉過來,再以低廉的價格分給願意耕種的搬遷群眾。」
  • 畢節團組織服務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學生 「希望小課堂」託起孩子夢想
    以前生活在大山裡,每天上學要走一個多小時的泥巴路,下午回到家還要忙著打豬草、餵牲口,現在搬出深山,跟著家人住進縣城的易地扶貧搬遷社區,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白果二小五年級學生朱餘的生活環境徹底變了。銀山社區志願者梁西琴說,社區裡的孩子大多數來自偏遠山區,搬到新的環境後,很多人不太適應, 「希望小課堂」除了輔導孩子們做作業,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給孩子們養分,從心理上給孩子們幫助,埋下理想的種子,讓孩子們更好地適應新環境,快樂生活、健康成長。現在,銀山社區的1069名孩子正漸漸適應著城市的生活,也推開了新的人生之門。
  • 三都縣中和鎮:做搬遷群眾貼心人
    其中,苗圃培育100畝,苗圃園每年可在社區用工40人,實現人均增收2500元。其中,35畝種植庭院蔬菜,主要種植辣椒、豇豆、茄子等,「扶貧專崗」群眾每戶承包一畝,社區合作社提供種苗和肥料,資金回本後,剩餘收入都歸承包的搬遷農戶,年增收在3600-4000元左右。
  • 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開啟花樣新生活|在線訪談·第...
    如何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住得慣、能融入?12月16日,貴州省生態移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徐敏做客由貴州省人民政府網和當代先鋒網、天眼新聞客戶端聯合打造的「在線訪談」,分享了貴州讓搬遷群眾融入城市生活的妙招:「我們立足於全省易地扶貧搬遷以城鎮化集中安置為主的實際,以服務易地扶貧搬遷進城群眾為切入點,加強安置點精神文明建設,強化社區治理,培養搬遷群眾市民意識,引導搬遷群眾適應城市環境、融入城市生活。」
  • 後續扶持工作持續跟進 將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扶上馬送一程」
    2019年,國家發改委聯合有關部門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力度的指導意見》,從解決搬遷群眾「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就業幫扶、產業培育、社區管理、社會融入、權益保障等方面,明確了後續扶持工作目標任務:到2020年,搬遷群眾「兩不愁、三保障」問題有效解決,能夠享有與遷入地群眾同等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務,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到2025年,安置區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
  • 銅仁創建「四安家園」讓30萬搬遷群眾安居樂業
    近年來,銅仁市在全市建設144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將近30萬名山區群眾搬出大山。為讓他們儘快融入新環境、成為新市民,銅仁市以「新市民·追夢橋」工程為抓手,積極創建居安、業安、身安、心安「四安家園」,助推搬遷群眾實現安居樂業新生活。  居安——配套齊全,居住舒適  「搬到城裡來後,既可以在家門口就業,也可以自己創業,真是太方便了。」
  • 丹鳳:搬出幸福新生活;​「尋找身邊好青年」勵志報告會舉行
    為確保讓廣大移民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縣上圍繞產業發展、園區建設,為搬遷戶「量身定做」確定致富項目,讓更多群眾在新的環境增收不斷擋,真正達到斷窮根,挪窮窩,搬出幸福新生活。陽春四月,春景無限。走進丹鳳縣竹林關鎮江北移民新區,在錯落有致的移民搬遷安置樓21棟樓三樓,移民搬遷戶張小軍一家剛吃過飯,圍座在一起看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