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李丹
12月15日,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新型社區治理「彝路相伴」三年行動計劃在涼山州昭覺縣正式啟動。未來3年,行動計劃將在涼山州布拖、金陽、越西、美姑、昭覺、喜德等6縣6個大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新型社區,推動創建「黨建引領+綜合服務+綜治保障」的城鄉社區治理新模式,促進社區公共服務保障日臻完備,居民社區融入度、生活幸福指數不斷提升,實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標。
據悉,行動計劃由四川省民政廳聯合四川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南民族大學、西南石油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西華大學等6所在川社工專業知名高校,組織9家專業社會工作機構,與涼山州委、州政府合作聯動實施。
「三社聯動」居民自治 讓群眾儘快融入搬入地生活
統計顯示,涼山州共有易地扶貧搬遷7.44萬戶、35.32萬人,涉及全州17個縣(市),其中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800人以上24個、3000人以上13個。布拖縣依撒社區、金陽縣東山社區、越西縣感恩社區、美姑縣北辰社區、昭覺縣沐恩邸社區、喜德縣彝欣社區等6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新型社區,入住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均超過6000人,共安置1萬餘戶、4.96萬人。
「這6個社區近5萬名群眾從『山上『互不相識、散居狀態,一下子進入『山下『面對面的社區集體生活,變化很大,挑戰也很大。」四川省民政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民政部門近一年來對涼山州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社區7次實地考察調研、16次工作對接發現,上述6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新型社區搬遷群眾中,低保和老幼孤殘等民政保障對象佔比近30%,加上不同地域、不同家支因素,搬遷群眾難以迅速融入搬入地生活,存在生活方式改變難、生產方式改變難、心理需求適應難、重構社會秩序難等治理「四難」。
「要解決這些問題,單靠傳統的、簡單的、強制的手段既行不通,更不可持續。「這名負責人表示,這都要求通過黨建引領、專業手法,促進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由社區「兩委」幾個人管理向社區全體居民一起自治轉變,讓社區居民在自我社會行為平穩重塑過程中完成生活質變,使涼山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新型社區建設成為搬遷群眾幸福生活的共同體。
實施「五大重點任務」 優質服務下沉社區「最後一米」
「彝路相伴」三年行動計劃將推動實施「五大重點任務」,即:
——構建「1+3+N」社區治理體制機制,打造「五星團隊」。幫助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新型社區探索建立社區黨委(黨總支、黨支部)「一個核心」引領,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自組織」「微組織」、居民積極分子等「N」個主體共治共建共享的新型社區治理體制機制;
——建設全領域社區服務體系,打造「五星服務」。構建「多元主體供給、內容豐富完善、方便靈活快捷、專業規範高效」的社區服務機制,有效滿足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新型社區居民多樣化和個性化服務需求;
——實施社區總體營造計劃,打造「五星家園」。鼓勵支持6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新型社區以搬遷群眾需求為導向、社會工作人才為支撐,項目化開展集中安置新型社區可持續總體營造,建設高品質美麗和諧宜居社區;
——培育發展社區服務經濟,打造「五星生活」。鼓勵支持6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新型社區發揮獨特優勢,支持發展社區基金、社區服務業、社區企業、社區新業態,帶動社區乃至更寬區域經濟發展;
——助推平安社區建設,打造「五星秩序」。充分發揮民政優勢、調動民政資源,強化自治助平安,實施德治助平安,宣傳法治助平安,建設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新型平安社區。
「民政廳將整合投入3000萬元以上,實施兒童服務、『四點半課堂『童伴計劃、『夕陽紅『老年服務、『三社聯動『試點、慈善超市和殯葬殯儀建設服務等40餘個項目。」這名負責人表示,通過創新建立廳州校合作、廳強支持、州抓統籌、縣為主體、社區作為、校強指導、社工參與的推進模式,有效解決基層治理力量不足整合不夠問題,讓更多服務能夠真正下沉到社區「最後一米」,引領社會組織、社工隊伍下沉社區入門入戶為群眾提供面對面專業服務,有效探索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新型社區治理新模式。
省民政廳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