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四月,春景無限。走進丹鳳縣竹林關鎮江北移民新區,在錯落有致的移民搬遷安置樓21棟樓三樓,移民搬遷戶張小軍一家剛吃過飯,圍座在一起看電視。 面對寬敝明亮的新房,張小軍一家子的心情也和外面的天氣一樣晴朗,激動的心情難以言表。
搬遷群眾張小軍:「以前住在流嶺上外半山梁上,一下雨就害怕房後滑坡和山上往下滾石頭,一家人總是提心弔膽。現在搬到這個移民安置點,雨下的再大也不耽心了。這多虧了黨和政府的移民搬遷好政策啊!」
說起變化,來自原東嶺鄉趙家庵村的白戰平體會最深。他家過去居住在離竹林關30多裡外的大山深處的一個地質災害點附近,2010年7.23水災徹底讓他住的村子房倒路斷。2014年,隨著陝南移民搬遷全面實施,他選擇搬遷到了丹水社區移民安置點,辦起土特產經銷店,當起了小老闆,也徹底解決了全家人的就業問題。
白戰平:沒想到丹水社區建設的這麼好,原先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從趙家庵搬遷到丹水社區,現在社區水電路光纖啥的都有,我靠這門面房做起土特產生意。隨著現在人越來越多,我有信心,利用丹水社區這個新型移民點,把生意做的紅紅火火,日子過的越來越好。
竹林關江北移民新區規劃佔地面積619畝,計劃安置5000戶。目前1至4期2038安置戶全部搬遷入住。竹林關移民搬遷工程只是全縣的冰山一角。據了解,從2011年開始,丹鳳縣圍繞產業發展、園區建設,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基本方略,按照「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旅則旅、宜農則農」思路,突出產業園區、消費市場、旅遊三產、大場大戶等載體帶動,讓廣大移民搬遷群眾依靠移民搬遷實現了安居樂業夢想。
丹水社區張豔玲說:「為了真正讓廣大移民戶「搬得好、全融入、奔小康」, 我們以「一村一品」為抓手,組建了十字繡協會,積極發揮凱農魔芋精粉加工公司和江北產業園區的帶動作用,利用臨街商鋪,通過發展電商經營點帶動特色產業發展營銷,形成環境美化與經濟發展互促的「雙贏」局面。」
在實施竹林關江北移民新區建設中,縣移民辦按照「分類幫扶、產業到位」的要求,在移民搬遷樓每棟一層配建17至30平方米不等的商業門面房供搬遷群眾選擇,發展個體經營。目前,在移民小區內,已經有30戶移民戶開辦農家樂、小飯館和農家小超市,34戶移民戶從事運輸業服務和建材經營,近千戶移民戶在陝南移民搬遷工程建設、竹林關美麗鄉村建設、景區開發中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就地解決了搬遷戶就業問題。
丹鳳移民辦支部書記董立銘表示,在陝南移民搬遷安置工程建設中,他們堅持脫貧攻堅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堅持精準幫扶與集中連片落後地區發展緊密結合,堅持脫貧攻堅與生態保護並重,堅持脫貧攻堅與社會保障有效銜接,積極引導群眾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現代商貿、農家樂、旅遊休閒產業,讓更多群眾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創業。
從2011年以來,立足於「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定位於「搬得好、全融入、奔小康」,丹鳳縣先後實施移民搬遷安置11700戶4.4萬人,實現了移民搬遷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互促共贏,促使貧困群眾「越級跳」,從山溝裡、高山上斷窮根、挪窮窩,搬遷搬出了幸福新生活。(作者:淡永鴻)
2、丹鳳舉辦「尋找身邊好青年」勵志報告會
5月4日,丹鳳縣舉辦紀念共青團建團95周年暨「尋找身邊好青年」青年勵志報告會活動。在活動現場,宣讀了「追趕超越勇脫貧,爭做丹鳳好青年」倡議書、入選《丹鳳縣尋找身邊好青年》人員名單以及全縣」兩紅兩憂「名單。汪昱坤、彭江濤、張卿、王勻婧、李英、許淼六位「身邊好青年」入選者向大家分享他們的青春故事、追夢歷程,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鼓舞、激勵、點燃著官大青年的創業夢想和奮鬥激情。通過此次活動,展示了丹鳳縣新時期青年良好的精神風貌,繼承和弘揚了」五四「精神,有助於丹鳳縣實現追趕超越、打好「五大攻堅戰」、加快精神脫貧。(作者:李欣妍)
識別二維碼,關注丹鳳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