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窮窩窩」,阿勒泰市搬遷群眾過上新生活

2020-12-22 環球網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阿勒泰市將繼續促進脫貧攻堅農業產業、生態建設等發展項目提檔升級,壓實工作責任,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農村黨員致富帶頭人的示範帶動作用,實現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現在的好日子,就是我們最嚮往的生活」今年已經48歲的吐門巴依爾·多爾吉高興地說。

「以前家裡住的是土坯房,一家人在一起靠養一頭牛和種幾畝地維持著生活。那時候村裡只有土路,也沒有公交車,想要進城就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到了冬天出門就更困難了。」回想以前,吐門巴依爾·多爾吉一臉的感慨。

2017年阿勒泰市正式實施異地扶貧搬遷工程,並詳細制定了後續產業扶持計劃。經村級初審、鄉鎮級篩查、市級符合、地區級批准,最終認定49戶163人符合「一方水土養育不了一方人」易地搬遷工作標準,予以批准搬遷。項目於2017實施,當年便竣工、使用。讓49戶異地搬遷群眾徹底告別「窮窩窩」,住上新房子,擁抱新生活。

「現在家裡開起了商店、通過扶貧小額貸款養殖牛羊,一年的收入達到了三、四萬。」吐門巴依爾·多爾吉一邊交談,一邊忙著給前來買東西的村民準備清油、麵粉等日常用品。除此以外,在今年,他還承包了100畝土地,種上了青貯等飼料作物。他說:「等今年的青貯下來了,準備賣掉一部分,作為準備資金,在商店旁邊再開一家飯店,讓村裡人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大飯店的感覺。」談起將來的事業規劃,吐門巴依爾·多爾吉興致勃勃。

吐門巴依爾·多爾吉是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民族鄉角薩特村實施異地搬遷扶貧眾多受益者之一。自異地搬遷以來,阿勒泰市按照「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就業是核心、產業是根本」的總體要求,扶持易地扶貧搬遷戶就地就近就業,使其擺脫貧困狀況,實現穩定脫貧的易地搬遷工作之路。

自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開始以來,阿勒泰市緊緊圍繞實現搬遷人口「兩不愁、三保障」工作,在滿足搬遷群眾住房、安全飲水、便利出行、生產生活用電等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健全幼兒園、衛生室、活動室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豐富搬遷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增強搬遷群眾的幸福感。同時,大力發展特色農牧產業,做好農牧業優惠政策、農業產業發展政策、鄉村振興等相關政策,加強種、養殖實用技術培訓,依託搬遷安置點的棚圈幫助其發展壯大農區畜牧業,推行牲畜養殖爭取上級補助及扶貧資金為貧困戶發放扶貧畜;加大企業帶動效益,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開創企業增效與農民增收的新局面,多種方式確保搬遷群眾實現就地就近就業。

「我現在有15頭牛,其中八頭母牛,每天產奶量達30公斤,光賣牛奶每個月的穩定收入就達到4、5千元。」看著正在擠牛奶的妻子,葉勒包力·熱合買提一臉幸福的說道。從前就有養殖奶牛經驗的他,自從搬遷過來以後,在政府工作人員的幫助下,葉勒包力·熱合買提利用扶貧小額貸款,以購買懷孕母牛繁育下崽的方式,到現在已經擁有八頭母牛,七頭小牛犢子的規模,成了村裡的養殖大戶。

他高興地說:「現在孩子也在外工作了,家裡有了穩定的收入,生活越來越好了,感謝黨的好政策,下一步我準備繼續貸款,擴大養殖規模,增加家庭收入,讓幸福的日子越過越美好。」

近年來,阿勒泰市積極落實地區「旅遊業為主體,牽動一產、託舉二產」的發展格局要求,2018年爭取援疆扶貧資金600萬元,在將軍山實施固定扶貧收益項目,按照股份制方式為安置點分配40萬元股權增加集體收入;2019年投入80萬元打造完成易創市場,鼓勵道路沿線居民就地售賣,提高經濟收入;2019年自治區預算內資金投入52萬元,新建室外村民服務設施1000平方米及配套基礎設施。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阿勒泰市將繼續促進脫貧攻堅農業產業、生態建設等發展項目提檔升級,壓實工作責任,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農村黨員致富帶頭人的示範帶動作用,實現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謝平剛)

相關焦點

  • 搬出窮窩窩,過上新生活,黃河灘區的村民喬遷新居
    12月10日這天上午,開封市祥符區曲興鎮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安置區內,鑼鼓喧天,彩旗飄揚,歡聲笑語不絕於耳。原來是祥符區曲興鎮大蔡、尚陽和門八府三個村的群眾,正在舉行隆重熱烈的搬遷入住儀式。也是沿黃各級政府帶領人民群眾努力奮鬥的目標。黃河灘區群眾搬離窮窩窩,住上新樓房是多少年夢寐以求的願望,在黨和國家以及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在廣東人民群眾的積極配合下,這一夢想終於實現了。你說,他們能不唱嗎?能不跳嗎?能不笑嗎?搬離黃河灘,只是邁入新生活的第一步。
  • 搬出窮窩窩 開啟新生活
    搬出窮窩窩 開啟新生活 2020-12-11 16:24:31   來源:阜陽日報
  • 搬出大山,告別「窮窩窩」
    走出大山後,新生活過得怎麼樣?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採訪了幾位易地扶貧搬遷戶,聽聽他們的故事。「上學再不用翻山渡河了」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岑旁村曾被當地人稱為「送飯村」。羅應和開始思考如何幫助搬遷群眾找到工作,那段時間他幾乎天天失眠。「琢磨來琢磨去,我萌發了對大家進行分批分類培訓的想法。」說幹就幹,他立刻開始籌備起「移民技術技能培訓夜校」,號召村民們參加培訓。在保安培訓班上,作為一名退伍軍人,羅應和親自教大家站軍姿、守紀律、聽指揮,讓大家明白團隊的力量。
  • 960多萬貧困群眾喬遷新居:搬出大山,告別「窮窩窩」_新聞中心_中國網
    從大山搬入縣城,從木屋搬入樓房,「十三五」期間,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6000億元,建成集中安置區約3.5萬個,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已全部喬遷新居。這是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成果。「960多萬人,相當於三峽移民的近8倍,相當於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國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司長童章舜說。走出大山後,新生活過得怎麼樣?
  • 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全家人住進新房子,夫妻二人在小區旁上班,孩子在附近學校讀書——仫佬族青年吳才忠一家,告別老家的破舊瓦房,搬到位於縣城的仫佬家園。「以前在外地打工,回來後一家人在家團聚更溫馨了。感謝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我們才有了現在的幸福生活。」吳才忠的愛人龐水娣說。
  • 方城:搬出富民新天地 過上安居新生活
    南陽市易地扶貧搬遷幸福樣本之七——方城:搬出富民新天地 過上安居新生活發放不動產權證書澧源社區安置點群山環繞,地廣田薄,是方城縣四裡店鎮的真實寫照。作為全縣唯一一個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純山區鄉鎮,四裡店鎮始終在方城縣委、縣政府領導下,堅持黨建引領,穩抓脫貧統攬,始終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任務來抓,在精準識別、科學推進的基礎上,將搬新家和穩脫貧深度融合,真正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 楊林村,新事多,窮窩窩變金窩窩
    窮窩窩變金窩窩 ——平江縣龍門鎮楊林村脫貧攻堅紀事 村民們交口稱讚:「扶貧隊長傾情幫,山窩窩飛出金鳳凰。」 上篇:柳暗花明又一村 楊林村四面都是山,是個山窩窩;山上儘是紅砂巖,是個窮窩窩。全村14個村民小組,288戶、1282人;面積12平方公裡,耕地1017畝,其中水田941畝。
  • 安居與樂業並重 羅城扶貧搬遷群眾開啟幸福新生活
    該縣緊緊圍繞「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精準施策,認真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  選好位置,讓搬遷群眾「搬得出」。在扶貧搬遷工作中,該縣在城區選擇區位優勢好、地形條件優,適合搬遷戶生存發展及就業創業的黃金地段,建設仫佬家園和鳳凰寨兩個安置小區。
  • 住進放心房 過上好日子——防城區實施住房安全保障工程掃描
    為幫助邊境地區農村貧困群眾實現住上安全舒適「放心房」的心願,2016年以來,防城區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將農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進行統籌整合,投入大量財力、物力、人力為廣大群眾建設安居房,解決了3033戶貧困戶、1.25萬人的住房安全問題。
  • 《新聞聯播》:昭通車路村轎子溝苗族群眾搬出大山包,迎來新生活!
    12月29日,央視新聞聯播在系列報導「我們的2019」專欄中,報導了我省昭通市昭陽區大山包鎮車路村轎子溝苗族群眾,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過上新生活的新聞。面對央視記者的鏡頭,張德富高興地說,2019年10月17日,他們一家和村裡的3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已經搬到昭陽區北閘鎮紅路社區紅路馨城一期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開啟幸福新生活。張德富對未來充滿憧憬:「條件好了,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兒子能夠好好學習,以後考上高中、考上大學。」
  • 輝煌十三五 | 易地扶貧搬遷:挪出「窮窩窩」圓了「脫貧夢」
    「十三五」期間,湘鄉市共有261戶927名貧困群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擺脫了貧困,住上新房子,過上好日子。梅橋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清晨,金色的陽光灑在梅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小區內,照亮了新的一天。老人們悠然自得地一邊曬太陽一邊聊天,年輕人吃過早飯匆匆出門上班,孩子們有說有笑踏上去學校的路,一旁的農貿市場熙熙攘攘,叫賣聲、吆喝聲此起彼伏,構成了一幅溫暖而生動的生活畫卷。
  • 目前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已全部喬遷新居
    搬出大山,告別「窮窩窩」   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怎麼辦?   從大山搬入縣城,從木屋搬入樓房,「十三五」期間,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6000億元,建成集中安置區約3.5萬個,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已全部喬遷新居。這是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成果。「960多萬人,相當於三峽移民的近8倍,相當於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國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司長童章舜說。   走出大山後,新生活過得怎麼樣?
  • 喜看臺江縣方黎灣社區搬遷群眾幸福新生活
    從臺江縣排羊鄉大塘村搬遷過來的李黎明是這個電工培訓班的「班長」,此前,他還在這間教室參加過廚師培訓。  兩個場景、兩種心境。一種悠然自得,一種積極向上,折射出搬遷群眾的幸福新生活。周海燕一邊翻找著手機裡存儲的過生日的照片給記者看,一邊動情地說,「群眾的心其實很容易滿足,多關心一點,多溫暖一點,他們就會把你當家人一般看待。」   自方黎灣社區成立後,2018年底搬遷入住的3000多名群眾由此開啟了便利又豐富多彩的新生活。
  • 銅仁共青團助搬遷群眾快速融入新生活
    潘榮濤的黃色班服上,印著一幅稚拙的兒童畫。這個自信陽光的12歲男孩是這幅畫的作者。  今年6月,團銅仁市碧江區委舉辦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少兒繪畫大賽,潘榮濤的參賽作品《我的新家》獲得金獎,還被印在矮屯社區希望小課堂的班服上。  潘榮濤剛搬來時的表現,和現在截然不同。他和許許多多易扶點「新市民」的變化,與銅仁市共青團一群年輕人的努力密切相關。
  • 167859人搬出窮窩過上好日子
    本報訊(記者潘文靜 實習生張嘉儀)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是很多貧困群眾的強烈期盼。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越來越多像楊大姐一樣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的貧困群眾,搬出了窮窩窩,過上了好日子。今年以來,我省始終圍繞「兩不愁三保障」根本目標,緊緊圍繞30.5萬人的搬遷安置任務,履職盡責、主動作為,高效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深入開展。 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嚴格落實年度實施計劃,逐項優化施工方案,不斷增加施工力量,倒排工期掛圖作戰,確保按照時間節點加快推進。
  • 告別窮旮旯 敲開幸福門
    徐恩璜也想過改變,可面對「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現實,只能望而卻步。在潁上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搬遷群眾樂享上樓安居、下樓上班的新生活。改變還是來了。2016年,潁上縣啟動易地扶貧搬遷,在4個集中安置區,建設6.66萬平方米住房,讓4個鄉鎮、208個自然村的2666口人,全部搬離「窮旮旯」、住進新樓房。潁上縣在充分吸納群眾意見的基礎上,按照靠近縣城、靠近園區、靠近集鎮、靠近市場、靠近公路的原則,規劃建設安置區,確保搬遷群眾既可享受原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又有利於未來發展。
  • 跨越千裡的遠行——西藏首批高海拔地區群眾生態搬遷實錄
    新華社拉薩6月20日電 題:跨越千裡的遠行——西藏首批高海拔地區群眾生態搬遷實錄新華社記者 張京品位於藏北高原那曲市尼瑪縣的榮瑪鄉,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自然條件惡劣,脫貧難度大。近日,當地牧民跨越上千公裡,從藏北高原南遷至拉薩。
  • 武都馬營鎮:易地搬遷開啟美好新生活
    通訊員 王雯  走進馬營鎮易地搬遷安置小區,一幢幢嶄新的樓房林立在眼前,乾淨整潔的小區內,三三兩兩的搬遷群眾在廣場上健身、下棋,臉上不時露出開心的笑容,獲得感、幸福感寫在臉上......這是武都區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帶來的喜人變化
  • 梵瑞社區:讓搬遷群眾搬出「山窩窩」,圓了脫貧夢
    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解決的是「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難題,是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難中之難。「十三五」期間,江口縣深入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讓2808戶11933名貧困群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搬出深山,擺脫了貧困,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 「十三五」期間,河洛山鄉六萬餘名深山區群眾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
    「十三五」之初,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啟動,在河洛山鄉拉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人口遷徙」。5年間,全市6萬多人搬進了大山之外的新房子,挪了窮窩,換了窮業,徹底拔掉了窮根。柴金娥就是其中之一。  坐在汝南社區新房子的沙發上,一抬眼,牆上掛著搬遷前土坯房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