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冠年
■核心閱讀
住房安全有保障是實現精準脫貧的重要環節,也是脫貧攻堅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防城區是一個集「老、少、僑、邊、山、海」於一體的市轄區,2015年底共有43個貧困村、貧困人口5152戶2.23萬人,農村危房數量多、類型複雜,且實施住房安全保障工程成本高、難度大。
為幫助邊境地區農村貧困群眾實現住上安全舒適「放心房」的心願,2016年以來,防城區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將農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進行統籌整合,投入大量財力、物力、人力為廣大群眾建設安居房,解決了3033戶貧困戶、1.25萬人的住房安全問題。據統計,這些年該區共投入住房安全保障資金2.32億元,實施貧困戶危舊房改造1851戶、7255人,易地扶貧搬遷共安置貧困戶1182戶5293人,確保轄區貧困群眾居者有其屋,努力做到不讓一戶農戶因住房問題在脫貧路上掉隊。
A 危房改造,貧困群眾住上放心房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7月8日,行走在中越邊境線上,看不盡景象更新,道不完滄桑巨變。
在防城區那良鎮裡麻村嶺排屯,35歲的鄭國保一家邊看電視,邊喝著熱氣騰騰的綠茶,偶爾幾句家長裡短,笑語不斷。
「以前做夢都沒想到能住上樓房。」鄭國保看著自家嶄新的房子,感慨萬千。
這是坐落在中越邊境線旁的小村莊,村子四面環山。滿眼的綠色讓人感覺盛夏的暑熱頓時消退幾分。鄭國保小時候父親過世,母親改嫁,他便與姐姐、弟弟相依為命。
「以前,我們姐弟三人一直生活在2間土木結構的房子裡。」憶起辛酸過往,鄭國保百感交集。他說,後來他結婚生子,一家六口還是擠在破舊不堪的泥坯房裡。「一遇上颳風下雨天氣,屋子就會漏水,全家人都擔心年久失修的老房子會坍塌下來。」
直到去年3月,鄭國保家申請到了農村危房改造項目,在幫扶單位及幫扶幹部的合力幫助下,他家舊屋整體拆除後,重建一棟約120平方米的新房。今年3月,一家子順利搬進新家,徹底告別了危舊房。
「現在住房寬敞、明亮、舒適,風吹不著,雨淋不到,生活變了個樣!」鄭國保說。
鄭國保只是防城區實施住房安全保障工程的眾多受益者之一。農村住房安全保障是當前脫貧攻堅的核心任務之一。「今年以來,我們以問題為導向,聚焦補齊住房安全短板,精準發力,整合力量,強力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基本實現貧困戶不住危房的目標。」防城區委書記陸海濱說。
據統計,防城區今年初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110戶,目前已全部實現住房安全有保障。2019年國家下達防城區農村危房改造任務是226戶,所有工程已於今年5月8日前全部竣工。經脫貧攻堅農村危房改造「回頭看」排查,防城區共排查出今年新增建檔立卡貧困戶等重點對象危房97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0戶,現已全部達到入住條件並已入住。
B 全面核查,確保不漏一戶一人
為了推進住房安全保障工作,實現所有貧困人口不住危房的目標,防城區按照零遺漏、全覆蓋的原則,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安全進行實地核查,全面摸清底數。
2019年6月,防城區對1186戶尚未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和2269戶未享受過危房改造補助的低保戶、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貧困殘疾人家庭進行住房鑑定核實,並聘請第三方對已脫貧貧困戶住房進行鑑定核實,並將核實為住房未保障的及時進行危房改造。今年3-4月,該區又組織38人分為4組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逐戶開展住房安全保障情況和住房安全鑑定結果實地核實,確保不漏一戶、不漏一人。
同時,落實各項獎勵政策,實施差異化補助,按精準識別分數對建檔立卡貧困戶補助資金實行3萬-3.5萬元6個檔次進行補助,並組建幫建施工隊,一對一包戶援建。今年5月以來,防城區調派300多名建築工人,支援各鄉鎮(街道)開展援建工作,同時落實了18家建築企業包戶援建,成效明顯。
那良鎮根據貧困戶意願,採取自建、統建、代建等方式來解決住房安全保障問題。為了加強施工力量,該鎮組織了8個代建單位,進行全天候施工趕進度、保質量。針對一些貧困戶家交通不便的情況,採取馬拉人推肩扛等方式,克服建築材料運輸問題。民生村駱炳倩等3戶貧困戶建房時,由於住房建址交通不便,運輸車無法進入,施工隊便用馬運輸建築材料;高林村鄧瑞業戶建房時,當地組織了10多人,採用人工挑料的方式解決材料運輸問題。
C 易地搬遷,搬出幸福新生活
沿著彎曲的水泥路,採訪車進入那良鎮那巴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記者見到一排排漂亮的「小別墅」。屋子全部為二層樓房,外牆立面統一粉刷為紅白相間的顏色,非常喜慶。說話間,車子便停到了村民李玉其家門口,此時,他正抱著孫子在小區裡散步。
李玉其家原本住在那巴村高匹組,那是海拔800多米高的瑤族小山寨,山村只有20多戶人家。「山上交通不便,用水用電困難,村民們住的都是低矮的小木房。」李玉其說,2018年11月,高匹組整村搬遷至安置點,告別了山裡的窮窩窩。
如今,新家敞亮,門前菜園屋後花園,讓這位曾經和貧困糾纏多年的老人笑得合不攏嘴。他的兒子在鎮上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而他在家裡含飴弄孫,到了收穫季節就回老家收玉桂、八角和玉米,亦可補貼家用。他說:「在這住得真是舒服,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易地扶貧搬遷是困難群眾徹底告別窮窩窩,擺脫貧困的有效途徑。為了幫助困難群眾徹底改變「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困境,防城區5年來共實施包括那裡蒙城區安置點、那良集鎮安置點在內的4個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共安置貧困戶1182戶5293人。
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要讓易地搬遷的貧困群眾定居下來,不僅要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還要讓他們有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這些年,防城區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搬得進、住得下、穩得住、能致富」的後半篇文章,探索建立「企業+基地+合作社+扶貧搬遷戶」的產業模式,推進扶貧車間建設,在安置點附近打造一批扶貧微工廠,方便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業。目前,該區易地搬遷群眾共1182戶,其中有勞動能力的1155戶,已全部實現一戶一人以上就業。
從防城區扶隆鎮北基村搬遷到河西那裡蒙安置點的寧桂梅不僅住進了新房,還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她在安置點的防城港山海邊服裝廠的扶貧車間工作,每個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與寧桂梅一起在的還有另外40多名員工,他們大多是那裡蒙安置區的易地扶貧搬遷戶。「既能就業,又能照顧家庭,對我們來說真的是一舉多得。」寧桂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