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9日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就業藍皮書》顯示,2019屆本科畢業生平均月收入為5440元,但是根據數據,2015屆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平均收入只差48塊錢,如果單從收入的角度來看好像讀研究生並沒有比本科畢業能改變多少薪資上的變化,所以說工作三年就一定比讀研三年更好嗎?這個問題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就會有不同的答案。
就業率高就等於就業質量好?
我接觸過幾個今年畢業的學長,他們跟我吐槽最多的就是「三方就業協議」了。往年來說,當你畢業前,輔導員會以各種理由來讓你籤訂三方就業協議,只為了讓就業率能更高一些,數據更好看一點兒。
你去在小公司當保潔(沒有歧視這個工作的意思)、去華為當996的工程師、去政務部門做相關職員,這都是完成了就業,可是這就業質量難道能一樣嗎?
所以有些學校那近乎100%的就業率真的沒有一點兒水分嗎?那我們就不得而知了(我當然說的不是全國的名校)。
2019年全國高校就業率指標表
還有就是就業後的工資,過來人都知道,用人單位在招聘時說的有多麼天花亂墜,那往往入職後這些東西都是很少有,或者說跟剛進單位的新員工一丁點兒關係都沒有。還有某些私企,offer裡看上去年薪15w非常誘人,可是你有沒有考慮過這是稅前工資還是稅後工資?月薪單純的是月薪還是全年收入除以12?這年薪中包不包括公積金等其他資金?
所以說,就業率高並不代表就業質量就好,並且有關機構所統計的平均收入也不能全信,因為這其中有很多東西都是我們不了解的。
工作三年和讀研三年哪個更值?
我們從中學時期都知道,每當將兩種事物進行比較時都要控制其他變量保持不變,這樣的比較才更有參考意義和價值。所有不控制變量的比較,都是在瞎扯。
假若你是985高校畢業生,那麼你在畢業時就能收穫一個很好的offer;考研的話可能會面臨考研失敗調劑到某雙非院校的研究生。同樣度過三年,工作的話可能已經升了一次職或者加了一次薪,讀研三年後還要再憑藉文憑在茫茫人海中海投簡歷,找到一家合適自己的企業,這兩個結果孰輕孰重就不用多說了。假若你是雙非普通本科畢業生,校招時也沒有碰到幾個心儀的企業,那麼你通過考研,考上了一所還不錯的211,讓自己的學歷再次提高,那你說這個研究生讀的有價值嗎?答案一定是有的。如果你是專科、高職畢業生,但是你什麼技能也沒有學下,學校對應的招生企業也不要你,你說這個專升本你到底要不要考,再給自己一兩年改過自新的機會?
所以說,如果你的起點比較差,是雙非普通本科或者專科畢業生,那麼在沒有掌握出類拔萃的技能情況下,考研/專升本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它會讓你的學歷再升一個檔次,在今後就業時就多了一份被企業選中的可能。
如果你是985/211名校的畢業生,只要不是四年來渾渾噩噩的度過,那在校招時就有很大的概率獲得還不錯的offer。但是如果你對此還不滿意,想要更加深造、提升自己,那麼讀研也不賴。
讀研/找工作,該如何選擇
按照這個道理來說,每年有大量的985本科生進入社會工作,有部分雙非本科生考入985/211等名校,可是現實並不是這樣的。近年來各類高校(特別時985名校)都增加了招錄碩士研究生中保研生的比例,並且這些人很大一部分都是本校或者其他知名院校的畢業生。
與此同時,各類985名校的畢業生也越來越多的選擇保送/考研進入更高層次的大學學習,也就是說,本科比你優秀的同學也在通過考研來提高自己的學歷和就業優勢,而你卻還在抱著學歷無用的想法。名校內的學生更多的選擇留校或者繼續升學,幾年後,他們在市場上有著更好的條件來獲得更好的職位。
因此,對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本科高校本就不如別人,如果再渾渾噩噩地荒廢四年時光,那麼在畢業後就很難和他人競爭。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在畢業後也能收穫更多的offer,再從中挑選看是否有自己心儀的目標,然後選擇是否繼續升學深造。
工作三年和讀研三年對每個人來說性價比都是不一樣的,具體到個人,我們更需要清楚自己會做什麼、缺乏什麼、需要什麼,有了具體的目標和需求,那麼在抉擇時便會選擇更適合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