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想殺害皇帝為何不用下毒的方式?溥儀:沒吃過一口熱乎飯

2020-12-11 騰訊網

皇帝在古代是一個讓人眼紅的職業,每時每刻都有人惦記著。

因此,皇帝的性命是時刻受到威脅的。

但是,那些有競爭皇位的權力的人,大多不敢真的派人刺殺皇帝,畢竟事情一敗露,那麼自己也要陪葬。因此,必須要在沒有人知曉的情況下下手,下毒就是當時來說最為方便的一種辦法了。

但是,古往今來皇帝有數百位,而被毒死的人僅有光緒帝一例,那麼古代時,想殺害皇帝為何不用下毒的方式呢?對此,溥儀說:沒吃過一口熱乎飯。

這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從幾個方面說明,為何下毒殺害皇帝是一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第一、御膳房

我們都知道,御膳房是清朝在內務府下設專門機構,用於管理皇帝、后妃以及宮中其他的皇室成員的飲食,還有典禮筵宴等事宜。想要下毒的話,在日常食物中是最好下手的,而歷代皇帝也不傻,他們對此制定了解決方案。

首先,就是御膳房的人必須是精挑細選出來的,並且從料理到送到皇帝面前,都會有一些專門的人在旁邊看管,想要下毒沒門。

並且,皇帝吃飯時還會擺譜,就是每道菜名叫什麼,還有掌勺的大廚是誰,都要在盤子邊都要標得一清二楚。這樣一來是保證了飯菜的質量。而二來是萬一飯菜有毒,追究起來也方便,下毒會把自己九族都牽連進去,那些廚師就算有機會也不敢啊。

並且,除此之外,皇帝每天每頓的用膳的時間以及地點都是不定的,因此哪個廚師會給皇帝做飯只有皇帝知道。

最為萬無一失的做法就是「嘗膳」了,皇帝經常採取「賞膳」、「嘗膳」等辦法,即在皇帝還沒下筷,先賞給后妃一部分,或者是讓貼身太監先嘗嘗,等半個時辰之後然後再自己吃。

因此,溥儀自己也說他就沒吃過一口熱乎的飯。

第二、食不過三

「食不過三」的意思就是如果皇帝一連吃了同一道菜三次,那麼就會有太監大喊一聲「撤」,傳膳的太監就會把這道菜給撤下去,而且之後的十天半個月內,都不會再見到這道菜了。

「食不過三」的習慣的背後隱藏著很深的文化底蘊。

據說,這是以前的老祖宗定下的家法。因為皇帝愛吃什麼或者不愛吃什麼,都是不能讓任何人知道。即使是太監或者大臣,甚至還包括了自己的家人。

並且,皇帝在吃飯是不能說話的,所以皇帝吃飯全憑侍膳太監的眼力。皇帝的眼睛瞧到了哪個菜,侍膳太監就要趕緊的把哪道菜放到皇帝的面前。

並且,侍膳太監不許獻殷勤,比如說「這道菜味道好,您嘗嘗」等等的話語是不被允許的。

在宮廷中把這叫做「伴膳不勸膳,菜不過三口」。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也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道:「我每天用餐,每頓飯都有幾十道菜,無論哪道菜,即使在可口,也不能連吃三口,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家規,叫作『吃菜不許過三匙』」。

第三、銀針試毒

看過古裝電視劇的人應該都會對銀針試毒有印象,當放在液體中或者是菜品中的銀針變黑了,也就意味著其中有毒。

而從科學方面來說,銀器在碰上某些東西馬上會變黑的真正原因,是硫化物的作用,當兩者接觸,在銀器表面就會形成暗色的硫化銀,並不是說是毒素使銀器變黑。

然而在古代很多毒都是含有硫的化合物,比如砒霜。所以,古代人才會普遍認為銀針變黑就是有毒。

在這三種方法之下,皇帝很難會被圖謀不軌的人所毒害,因此即便是古代皇帝眾多,被毒死的也難以找到。但是,前文也說過了,光緒帝是唯一一個被毒害的皇帝,那麼在這麼苛刻的條件下,下毒人是如此做到的呢?

其實是因為下毒的主使人身份不一般,她就是慈禧太后!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光緒與慈禧都生病了。

而後,光緒的病情突然轉危,不久死去。而名醫屈桂庭在《診治光緒帝秘記》中記載光緒死前三天「向我大叫肚子痛得了不得」,且「面黑,舌焦黃」,「此系與前病絕少關係」。而光緒入殮也一反常規地由宮內太監辦理,令人奇怪。

人們認為,這是因為光緒在日記中寫道:「我病得很重,但是我心覺得老佛爺(指慈禧)一定會死在我之前。如果這樣,我要下令斬殺袁世凱和李蓮英。」不料這段日記被李蓮英獲悉,他立即報告了慈禧,因此,據說是慈禧令太監將他毒死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如果在御膳房下毒,能毒死皇帝嗎?溥儀:長這麼大沒吃過一口熱飯
    在古代有一種獨一無二的職業叫「皇帝」,皇帝平均壽命不到四十歲,但是普天之下想要取而代之的卻數不勝數,所為他們往往都自稱為「孤家寡人」,因為真正能夠信任的人很少,大多數都是臣服於他們的權力之下,當他們的權力被奪走很有可能將面臨殺身之禍,所以他們處處提防,甚至連吃個飯都要小心翼翼。
  • 為何古時候不通過下毒來殺皇帝?溥儀:想啥呢,我就沒吃過口熱乎飯!
    為何古時候不通過下毒來殺皇帝?溥儀:想啥呢,我就沒吃過口熱乎飯!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羨慕那些拿著高工資,能夠到處旅遊的人,但是卻沒有看到他們為此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很多時候我們看事情都不能只看表面,還要看表面背後的本質問題是什麼,就比如古代時候的皇帝,在那個時候皇帝就代表著最高的權利,但是想要獲得這個權利,也需要付出很多的代價,而且就算最後真的做了皇帝,那也需要時時謹慎提防那些有野心的臣子謀害自己,那麼皇帝會不會被謀逆之人下毒給毒死呢
  • 死於毒殺的皇帝為何這麼少?溥儀:我都吃剩飯剩菜,他們怎麼下毒
    說起「皇帝」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了,中國上下五千年,出過的皇帝太多,太多了,各個民族的都有,但是「皇帝」這個位置,是被我們現在人歸結為「高危職業」的哦!自從秦始皇稱帝之後,到清末溥儀退位為止,這中間有2000多年的歷史,共誕生了400多位天命之子也就是「皇帝」了,其中被毒死的有20位,相比較其他方法去殺死皇帝,毒殺會不會更簡單呢?事實可能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哦?今天我們細數一下皇帝的「死法」開玩笑了!我們還是來探討一下「為何皇帝難以下毒殺死呢?
  • 清朝被推翻後,為何沒有殺掉溥儀?專家:是根本就不能殺啊
    清朝被推翻後,為何沒有殺掉溥儀?專家:是根本就不能殺啊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朝代,而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溥儀也是有著非常特殊的身份,作為清朝最後一位皇帝,他也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皇帝,眾所周知亡國之君的下場非常悲慘,多半會被殺害,而且痛恨清朝統治的人非常多,為何溥儀在清朝滅亡後並沒有被下毒手?
  • 古代皇帝一頓飯多久能吃完?
    皇帝吃一頓飯,除了試毒環節之外,其他環節基本上跟我們現在吃飯基本一樣,皇帝吃飯所需的時間,應該跟我們今天在外面點個菜差不多。當然,皇帝一個人的菜品是非常多的,不過不用擔心,他的廚師也多呀,另外還有早已經做好的溫飯,所以根本不用擔心他的上菜速度,肯定不存在太監跑過來說什麼「菜馬上好了」。
  • 古代皇帝吃頓飯有幾個菜?排場多大?溥儀親自闡述其中的內情
    我們一般看古裝劇的時候,總是會對著裡面那些精美的膳食流口水,覺得皇帝這吃的也太好了吧?不僅皇帝,還有一些身份比較高的後宮娘娘們,一餐飯能吃一大桌菜,想吃什麼吃什麼,把現代吃貨饞的不要不要的。舉個例子吧,如果傳得最多的就是皇帝一餐飯要吃108道菜,這其實是一種誤傳。真正有108道菜式的那個叫做滿漢全席,又分為「蒙古親藩宴」、「廷臣宴」、「萬壽宴」、「千叟宴」、「九白宴」、「節令宴」六種宴席,加起來一共108道菜。
  • 古代皇帝的御膳是什麼水平?
    對農婦來說,對皇宮奢靡富貴的想像就是隨時有柿餅吃。在古代,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皇帝住最好、最大的房子——皇宮,穿最珍貴的衣服——龍袍。而住在紫禁城裡的他們,到底吃什麼?上面這些菜,是溥儀回憶錄《我的前半生》裡記錄的早膳菜品,僅一頓早飯就有這麼多菜,皇帝的生活由此可窺一二。溥儀在回憶錄中對皇家如何吃飯有細緻描寫,可謂耗費人力、物力、財力。關於皇帝吃飯有一套術語,吃飯叫「進膳」,開飯叫「傳膳」。皇上想吃飯了,吩咐一聲:「傳膳!」御前太監便向守在養心殿的太監說一聲:「傳膳!」
  • 末代皇帝溥儀回憶悲慘童年:餓急了吃魚飼料,身體被宮女掏空
    有些人想像著自己穿越的古代成為王子公主,甚至有的人希望自己穿越到古代成為皇帝,但是古代的皇帝雖然看起來掌握天下大權,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能夠享受到這樣的待遇,其中的代表莫過於我們熟知的末代皇帝溥儀,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傀儡皇帝,也是過得最悽慘的一位皇帝,他的生活甚至還不如一位普通的百姓。作為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在退位以後經歷了很多的風雨飄搖,也經歷了很多的曲折,哪怕他在當皇帝期間,也是過得非常悽慘的,餓急了吃餵魚饅頭,身體還被宮女掏空,失去了生育能力,想想也是比較慘的,這樣的皇帝相信沒人願意當吧。
  • 溥儀曲折坎坷的皇帝之路
    兩上兩下,這皇帝當得好在待遇還沒丟。不過溥儀這好日子也沒過幾年,1924年,打來打去的北洋軍閥們,又把戰火燒到了北京城,不受馮玉祥待見的遜帝溥儀和他的皇后婉容以及一眾妃嬪們被趕出了紫禁城。溥儀這也算是替祖宗還債了,沒了皇帝頭銜的溥儀,最後跑到了天津。但還沒過幾天安生日子,他的祖墳被人刨了,別說是個皇帝,就是普通人他也忍不了啊,於是他就畫了幅畫,
  • 看到溥儀英文手稿後明白,即使他沒上過學,文化依然讓人自愧不如
    然而,清末最後一個皇帝溥儀卻束手無策,他出生在封建社會,但後半生生活在一個新社會,當時,人們更關心自己的教育背景,但是溥儀一輩子都沒上過學,他的文化水平如何?大清帝國真的沒過多久就結束了,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發布退位詔書,按照清朝皇帝退位優待的標準,溥儀沒有廢除皇室頭銜,仍然可以住在皇宮裡。「張勳復闢」風波後,溥儀於1924年被馮玉祥廢除,並被逐出紫禁城。溥儀先是搬進了原醇王府花園,很快就逃進了日本大使館。1925年2月,他在日本便衣支隊的護送下到天津的日租界,再次進行復闢。
  • 有人問溥儀要傳國玉璽 溥儀笑道: 你要傳說中的東西?
    大家都知道一個皇帝登基都會有自己的一個玉璽,那這個玉璽叫不叫傳國玉璽呢?其實不是的,在中國古代傳國玉璽只有一枚,那就是是秦始皇用和氏璧打造的那枚。但是歷經千年,傳國玉璽早已成為了傳說,但是平民百姓一直認為傳國玉璽一直在皇宮裡,其實早已消失無蹤了。
  • 古代皇子想奪位,為什麼不在御膳中做手腳?溥儀:一言難盡
    《末代皇帝》在清朝,皇帝每天都需要用膳,而在傅儀的回憶錄中,也曾提及過用膳相關的事跡。回憶錄中有這樣的描述:「日耗費物力、財力最大的莫過於吃飯。」、「從未吃過一口熱飯。」溥儀其實,皇帝用膳往往跟刺殺是連在一塊的。
  • 為何古代皇帝每天吃香喝辣,平均壽命卻不到40歲?
    在各類古裝劇中,有一個角色不經常出現,但又是必不可缺少的,這個角色就是皇帝。在電視劇中的皇帝可謂是威風至極,享受不完的榮華富貴,集萬千榮耀於一身,而且具有說一不二的權力。相信很多人都曾幻想過自己能穿越到古代做一回皇帝,哪怕只有一天也心滿意足了,但其實皇帝並不是那麼好當的。
  • 清朝皇帝每天只吃兩頓飯?那麼,晚上的時候皇帝餓了怎麼辦?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在看到自己喜歡吃的美食的時候,多數都會忍不住的想要多吃幾口。那麼,你一定很好奇在中國古代,皇帝遇到自己喜歡吃的食物的時候,會怎樣做呢?會像我們這樣一直念念不忘嗎?會多吃幾口這道菜嗎?御膳房會按照皇帝的喜好,特意為皇帝多做幾次這道菜嗎?實際上,皇帝也是一個正常人,對於食物自然也有喜歡和不喜歡之分。
  • 令妃遺體為何百年不腐?真是被乾隆下毒?這幾點足以替他消除嫌疑
    相信大家在觀看完精彩的電視劇後,都會不由自主的查詢一些清朝時期的歷史,那麼你一定會發現這樣一條信息:令妃遺體百年不腐,當柒叔看到這條信息時,也很是驚訝,又連著查看了許多關於令妃死後的事情,奈何信息越查越亂,竟然還有人說令妃是死於乾隆下毒。那麼令妃遺體到底為何百年不腐?難道真的是被乾隆下毒嗎?當然不是!通過以下這幾點證據,完全可以替乾隆洗刷嫌疑!
  • 萬人之上的皇帝,每天都吃什麼?距離的山珍海味,是否是真的?
    皇宮中的皇帝吃的並不是南極的企鵝,也不是北極的熊,也都是在現在的桌上可以時常見到的菜品,可能他還沒有你吃得好。其實據史料記載,皇帝吃的飯菜都是前一天御膳房的人做好,存著,準備著水果和甜點,經過漫長的等待,還有以防下毒被太監品嘗之後才能吃到這頓飯。
  • 溥儀工作一個月拿到60元,他花在哪了?網友:不愧是當過皇帝的人
    愛新覺羅·溥儀是清朝的最後一代皇帝,也是封建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據他晚年自述,他一生中曾做過四次皇帝,第一次是三歲時繼承皇位;第二次是張勳在北京復闢,擁戴他做了10天皇帝;第三次是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坐上了偽滿洲國的皇位;第四次則是在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那一刻。
  • 別羨慕皇帝,你吃的可能比他好
    要問在中國古代,誰的日子過的最好,想幹嘛就幹嘛,我們肯定會不假思索地說出——皇帝。 在我們的印象中,以前的皇帝每天都能山珍海味,滿桌珍饈。
  • 末代皇帝溥儀帶夫人同遊故宮,迎面走來一白髮老頭,溥儀一看臉色...
    作為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不幸的是,溥儀三歲登基,六歲的時候趕上了革命,結果莫名其妙的被退位。民國十三年,溥儀又被日本人扶持,在東北地區建立了滿洲國。解放之後溥儀又被抓了起來,被判為是戰犯關了起來。直到出獄之前,溥儀的人生都是掌握在別人的決定和掌握之中的。
  • 古代皇帝吃飯都有一個太監試菜,萬一是慢性毒藥呢?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皇帝為了防止被下毒,那麼吃飯前總有太監試菜,但難免有人會問,如果是用慢性毒藥呢,這太監不就試不出來嗎?其實這個擔心是比較多餘的,用慢性毒藥毒死皇帝的可能性,幾乎是不存在的。主要原因有這麼幾個:時間跨度長,容易暴露要知道的是,給皇帝做飯的御膳房那也是有監管的,如果使用慢性毒藥,那麼毫無疑問,就需要小劑量長時間服用才可能出現效果,這就使得下毒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這樣長時間反覆的進行下毒,是很容易暴露目標的,實現起來太過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