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在古代是一個讓人眼紅的職業,每時每刻都有人惦記著。
因此,皇帝的性命是時刻受到威脅的。
但是,那些有競爭皇位的權力的人,大多不敢真的派人刺殺皇帝,畢竟事情一敗露,那麼自己也要陪葬。因此,必須要在沒有人知曉的情況下下手,下毒就是當時來說最為方便的一種辦法了。
但是,古往今來皇帝有數百位,而被毒死的人僅有光緒帝一例,那麼古代時,想殺害皇帝為何不用下毒的方式呢?對此,溥儀說:沒吃過一口熱乎飯。
這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從幾個方面說明,為何下毒殺害皇帝是一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第一、御膳房
我們都知道,御膳房是清朝在內務府下設專門機構,用於管理皇帝、后妃以及宮中其他的皇室成員的飲食,還有典禮筵宴等事宜。想要下毒的話,在日常食物中是最好下手的,而歷代皇帝也不傻,他們對此制定了解決方案。
首先,就是御膳房的人必須是精挑細選出來的,並且從料理到送到皇帝面前,都會有一些專門的人在旁邊看管,想要下毒沒門。
並且,皇帝吃飯時還會擺譜,就是每道菜名叫什麼,還有掌勺的大廚是誰,都要在盤子邊都要標得一清二楚。這樣一來是保證了飯菜的質量。而二來是萬一飯菜有毒,追究起來也方便,下毒會把自己九族都牽連進去,那些廚師就算有機會也不敢啊。
並且,除此之外,皇帝每天每頓的用膳的時間以及地點都是不定的,因此哪個廚師會給皇帝做飯只有皇帝知道。
最為萬無一失的做法就是「嘗膳」了,皇帝經常採取「賞膳」、「嘗膳」等辦法,即在皇帝還沒下筷,先賞給后妃一部分,或者是讓貼身太監先嘗嘗,等半個時辰之後然後再自己吃。
因此,溥儀自己也說他就沒吃過一口熱乎的飯。
第二、食不過三
「食不過三」的意思就是如果皇帝一連吃了同一道菜三次,那麼就會有太監大喊一聲「撤」,傳膳的太監就會把這道菜給撤下去,而且之後的十天半個月內,都不會再見到這道菜了。
「食不過三」的習慣的背後隱藏著很深的文化底蘊。
據說,這是以前的老祖宗定下的家法。因為皇帝愛吃什麼或者不愛吃什麼,都是不能讓任何人知道。即使是太監或者大臣,甚至還包括了自己的家人。
並且,皇帝在吃飯是不能說話的,所以皇帝吃飯全憑侍膳太監的眼力。皇帝的眼睛瞧到了哪個菜,侍膳太監就要趕緊的把哪道菜放到皇帝的面前。
並且,侍膳太監不許獻殷勤,比如說「這道菜味道好,您嘗嘗」等等的話語是不被允許的。
在宮廷中把這叫做「伴膳不勸膳,菜不過三口」。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也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道:「我每天用餐,每頓飯都有幾十道菜,無論哪道菜,即使在可口,也不能連吃三口,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家規,叫作『吃菜不許過三匙』」。
第三、銀針試毒
看過古裝電視劇的人應該都會對銀針試毒有印象,當放在液體中或者是菜品中的銀針變黑了,也就意味著其中有毒。
而從科學方面來說,銀器在碰上某些東西馬上會變黑的真正原因,是硫化物的作用,當兩者接觸,在銀器表面就會形成暗色的硫化銀,並不是說是毒素使銀器變黑。
然而在古代很多毒都是含有硫的化合物,比如砒霜。所以,古代人才會普遍認為銀針變黑就是有毒。
在這三種方法之下,皇帝很難會被圖謀不軌的人所毒害,因此即便是古代皇帝眾多,被毒死的也難以找到。但是,前文也說過了,光緒帝是唯一一個被毒害的皇帝,那麼在這麼苛刻的條件下,下毒人是如此做到的呢?
其實是因為下毒的主使人身份不一般,她就是慈禧太后!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光緒與慈禧都生病了。
而後,光緒的病情突然轉危,不久死去。而名醫屈桂庭在《診治光緒帝秘記》中記載光緒死前三天「向我大叫肚子痛得了不得」,且「面黑,舌焦黃」,「此系與前病絕少關係」。而光緒入殮也一反常規地由宮內太監辦理,令人奇怪。
人們認為,這是因為光緒在日記中寫道:「我病得很重,但是我心覺得老佛爺(指慈禧)一定會死在我之前。如果這樣,我要下令斬殺袁世凱和李蓮英。」不料這段日記被李蓮英獲悉,他立即報告了慈禧,因此,據說是慈禧令太監將他毒死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