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尚恩教育-一站式解決你的英語考試問題
本文由尚恩「少一門」高考英語教研組整理編輯
最近尚恩的老師們看到一個關於山村學校改革的報導,對於調動孩子的積極性真的頗有感觸!
九渡河小學位於燕山南麓,附近87%的土地都是大山。大部分山村學校有的困境,它都有。所處的區域經濟環境是最窮的,校舍是簡易的平房,老師們的學科素養、觀念視野跟城裡沒法比,生源也很普通,是附近6個村的孩子以及鎮福利院的孤兒。
但只有半年,學校就走出了辦學困境,解決了多所鄉村小學合併帶來的人心不穩、信心不足等難題,140位孩子和26名老師眼裡也都有了光芒。這個改變是怎麼發生的?
事情起因於2019年底,北京十一學校開始對口支援九渡河小學。首要的就是派了一位校長,叫於海龍。
2020年1月17日,於校長單槍匹馬地去九渡河上任了。臨行前聯盟總校的李希貴校長叮囑他兩件事:一是老師一個也不能走,一個也不能換;二是校舍要富有山村氣息,讓所有學習資源都在離學生最近的地方。
於校長深知,一所學校最重要的是課程,他也想像十一學校那樣為山村學校開出豐富多樣可選擇的課程來,可是沒有合適的教師、沒有豐富的資源,這才是最大的挑戰。
怎麼辦?於校長几天都沒有回家,睡在幾張課桌拼起來的床上,琢磨這事兒。看到四面群山,他突然跳了起來。
第二天,他發動幾位老師在附近6個村貼了告示:只要你有一門手藝,無論是種花種草、養兔子,還是做飯、磨豆腐,都可以報名成為兼職指導老師。你猜,結果來了多少?兩周之內招來了80多位。
非物質文化遺產漿水豆腐的第5代傳人楊坤全就是其中的一位。什麼是漿水豆腐呢?就是沒有任何添加劑,沒有石膏,沒有滷水,全部用原漿製作的豆腐。聘上了指導教師,楊坤全第二天就來學校給孩子們上起了「豆腐製作」課。跟老師和孩子們熟了,楊坤全也說出了他面臨的難題。他開的那家豆腐坊,營銷環節斷了,好豆腐賣不出去。
這不是一個開發課程的好機會嗎?老師們針對掉鏈子的環節開始了研究,希望幫助楊坤全接上這根產業鏈,又能培養學生洞察、溝通、表達、同理心等能力。
於是,老師們從零開始,把商學、經濟學裡適合小學生的條目提取出來,又將誠信、服務、質量意識等內容與國家課程標準中德育的要求對接起來,形成一條條具體的學習目標。同時,老師們又走訪了村裡另幾家豆腐坊,一起納入到整個產業鏈中。
一門富有特色的豆腐課程誕生了
整個課程的學習都是由任務驅動的,就是要幫著鄉裡鄉親把豆腐賣出去。
為此,孩子們要學科學,知道磨豆腐的原理;
要學數學,對自己磨出來的豆腐合理定價;
還要學語文,為豆腐寫廣告語;
他們還要學一點營養學,讓自己更具競爭力。有的學到了用五種豆子混合研磨豆腐,有的學會了用山泉水製作,有的專門為輕食人群定製;
這些還不夠,孩子們又經過了渠道調研、現場看樣、談判洽談、法律諮詢等努力,與附近的餐廳、農家樂籤訂了合同,給豆腐打開了銷路;
最後是復盤。孩子們站在整個xia產業鏈的角度,反思每一個環節,分析下一步該怎麼做。我把孩子們的心得附在了文稿區,你可以看到。
你看,真實的學習就這麼發生了。誰說山村不能開出好課程呢?
有了這樣的嘗試,老師們驚訝於孩子的無限可能,孩子們更是打開了視野,開始對整個九渡河地區的產業進行了調研。他們畫出了山區的產業結構分布圖,形成了山村的生態和學校的樣態融合的模型。
整個校園都歡騰起來。之後的短短兩個多月,就多了種植養殖、鄉村美學、廚藝、非遺、木工等幾十門課程。孩子們學以致用、用以致學,幫助村裡的木工、板慄農戶、剪紙作坊、民宿接上了脫節的產業鏈。
你看,26名教職員工一個也沒有變,140名學生一個也沒有少,僅僅半年,一所小學就成了山村生態鏈的「鏈主」。學校不再是孤島,相反成為了山村發展的促進者,賦予了貧困鄉鎮新的生機。
更重要的是,年底,區域教研員對學業水平做了一次檢查,按照國家課程標準,九渡河小學的孩子們所達到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一樣都沒有少。老師們呢,更是被孩子點燃了。正因為所有老師都沒有更換,他們有了變革前後的深度體驗,因此他們看到那麼短的時間裡,孩子們展現出的無限潛力,這對老師們也是一種莫大的教育。他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教師這份職業的價值,是去照亮每一個孩子的成長之路,舍此無他。這個理念也是尚恩一直在追求的,期待可以激發每一個孩子的學習特長!
點亮「教育七燈」
九渡河小學的變化,我幾天都說不完。從中你可以感受到教育目標、組織、空間、教育者、學習內容、學習方式、教育評價這「七燈」被點亮的時候,教育會帶給我們怎樣的希望。
第一盞燈:教育目標
很多學校在制定目標的時候,把功夫花都在了文字推敲上,卻忽視了目標形成的過程。但實際上,這個思想碰撞、行為改進、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比目標本身更重要。
九渡河小學沒有急於寫下一句宏大的口號,而是花了近一年的時間進行研究和探討。從1月到7月,老師們搞教研、開教代會、到十一學校聽課,從不同角度思考學校的教育目標。然後,在新學期付諸實踐。直到11月中旬,看到孩子們可見的成長時,老師們才鄭重地把目標落在紙面上。這個目標就是:「培養腳下有根、胸中有志、眼裡有光、人生有為的現代山村少年。」
這個目標既符合山區特點,又志存高遠。更重要的是,一個組織能走多遠,取決於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有多大的交集。九渡河小學拉長了形成目標的過程,就是在讓這個交集越來越大,讓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越來越匹配。
第二盞燈:教育者
要知道教育者可不只是老師,凡是與孩子成長有關聯的人都不應該缺席。
九渡河小學把校門打開,除了讓家長們有機會參與,還讓山村裡磨豆腐的、糊風箏的、養蜜蜂的、開飯館的手藝人都有機會走進學校,成為受人尊敬的老師。他們帶給學生的是一門手藝以及手藝背後的鄉土文化,但學生和學校也同樣點燃了這些手藝人的生命價值。如果不是學校,那些手藝人也許一輩子都想不到自己還會稱為「老師」。如果不是學校,那些福利院的孤兒也許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親手製作出來的豆腐、滑板會受到市場的歡迎。因為一所學校的存在,孩子、老師、家長、手藝人每一個人都在這個共同體裡面提升了自己。
第三盞燈:組織
教育者變了,學校組織的結構與連接方式也要跟著變。
在九渡河小學,所有人都為教學一線服務。去掉了層級,也沒有分管的副校長,老師分屬於不同的項目。同一個老師在這個項目裡可能是主管,在另一個項目裡就是成員。有些的項目負責人甚至是學生。這就充分地賦能了每一位師生,讓他們成為自己的CEO。
第四五六盞燈: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空間
換句話說,就是學什麼、怎麼學,以及在哪裡學的問題。
很多學校是把這三盞燈分開來考慮的。今天勞動教育,就開發了勞動課程。明天STEM課程,就簡單地把數學、技術、工程、科學內容加在一起。應該在博物館考察的,變成了在教室看錄像。應該去實驗室體驗的,變成了老師口述實驗過程。你看,學什麼怎麼學以及在哪裡學完全割裂。
但是九渡河小學就把三者統籌起來系統考慮。他們找到著三盞燈的本質,就是讓學習真實的發生。沒有實驗室、博物館,就把大山作為學習現場,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學習。這樣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空間這三盞燈也被點亮了。
第七盞燈:教育評價
評價的核心是反饋。一個人如果能夠獲得及時的反饋,就可以保持持續學習的動力。但評價也是最大的難題。如果你只對結果進行評價,就會導致分數至上、分分計較。你只對過程進行評價,又不一定符合考試「指揮棒」。你反饋時間長一點,就會錯過激勵的最佳時機。你即時反饋,人多量大,技術又跟不上。你看,評價難不難?
九渡河小學是怎麼做的呢?他們認為,真實的市場和社會的反應就是最好的反饋。比如,要讓農戶的板慄有銷路,那麼解決這個問題過程中,碰壁與失敗就是一種反饋,改進後打通了一條銷售渠道也是一種反饋,消費者是否受歡迎更是一種反饋。在反饋中,孩子們學會了換位思考,學會了用戶意識,學會了溝通與理解,學會了反思與迭代。
就這樣,26位最普通的山村教師和140位最普通的山村孩子,在與整個山村的融合中,點亮了教育目標、教育者、組織、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空間、教育評價這七盞燈。
雖然這種變革才剛剛起步,接下來還會有更多的挑戰等著他們,但是無論遇到什麼,他們都擁有了一種思維方式和信心:只要遵循著「七燈」的軌跡,去為學生的成長服務,那麼這「七燈」一定會越來越亮。
你可以讓改變發生
說到這,也許你會說,九渡河小學我們學不了,我們這裡沒有大山,沒有村民,沒有這些生產勞動中的現實問題。
其實不然,九渡河小學不是特例。過去十幾年,我親歷了很多這樣的改變。這些改變都可以從「教育七燈」裡找到答案。
身處大都市的北京十一學校改變了。他們用了12年時間,讓教育回到「人之為人」的軌道上。學校沒有倉庫、沒有專門的教師辦公室、沒有閒置的接待會議室,一切空間全部留給學生,一切學習資源全部圍繞著學生的學習展開。
地處邊疆的克拉瑪依一中也改變了。僅僅3年時間,他們就讓流失的學生回來了。老師們開發了分層分類的課程體系,實現一個學生一張課表,不斷感應著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還有,濟南十四中學本來成績在區域墊底。變革後,還是原來的校長,還是原來的老師,只是把目標到評價這「七燈」全部指向以學生成長為中心,將學習的責任還給了學生,學校就變樣了,成了家門口的好學校。
你看,無論是城市,還是邊疆,無論是薄弱學校改造,還是小區公建配套,不同類型的學校都煥發出生機,用「教育七燈」照亮了每個人的成長道路。
「找到孩子可以偉大的地方,並且幫助他們在通往偉大的道路上行走。」這就是學校的價值,這就是尚恩教育的初心!
更多一手雲南中高考資訊請關注云南尚恩教育,我們會在第一時間給您推送專業、即時的信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