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大拜年!這是鄉風民俗。在農村鄉鎮,這是每年過年例行的活動。現在,農村在外打工的多,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孩子,只有大過年的大家才能趕回來聚一聚。大年初一,互相串串門,拜拜年,也能聯絡聯絡感情,交流交流心得。要好的,炒幾個菜,小酌幾杯,好不快活。
就拿去年來說,小朋在家拜年,全村100多戶人,3戶外姓(姓王的是大姓,外姓大都是外來戶)大年初一,小朋陪同父母家人孩子一起去給自家五服之內的親屬拜年(都在本村),大概有十來家本親,但是五服之內的王氏「一大家」或者「一門門」必須拜,特別是還健在的,關係貼近的,或者當村長或其他有地位關係網好的,拜年其實這就是禮數,「禮多人不怪」,拜年首先就是進去磕頭,而且必須喊出來,什麼你幾大爺,你幾叔,你二姥爺等,聽不見或者聲音低視為不敬或者孝心不夠。那些叔叔伯伯長輩們一般給男子發支好煙,沏杯好茶,給女人孩子們拿瓜子花生糖果吃,寒暄工作收入,家長裡短,說個沒完沒了,當然也少不了給孩子們的紅包,大小不等,由親疏關係和窮富關係決定。
走完了最親或者有聯繫的親戚本家,接著是本村的其他同姓鄰居或朋友,說真的,這些鄰居,雖說也不少,可這幾年之中,基本不會全去拜到,都是各自選擇幾家比較要好的隨便走一回,一是關係不是太親近,二是輩分相差太大(有的長輩不在了一來二去關係就漸行漸遠了)大部分大都忽略不拜了。
一些重要的也是也拜的,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有的特別是外來戶的農村人,大部分親戚都不在本村或本縣,自然而然就會結交同村一個生產隊或姻親關係產生的近親或宗親,婚喪嫁娶大事情總得有人招呼,不是有錢就可以啦,有什麼講究,什麼忌諱,什麼規矩格式,十裡鄉俗各不同,大部分人還是免不了俗,多少需要本村的人的幫襯。
為什麼要正月初一挨家挨戶「拜年」?原因大概有幾個:
一是表表孝心和敬老之意。在農村,百善孝為先,宗族家族根深蒂固,在過去誰家有弟兄姐妹十幾個,村裡百分之八十都是他七大姑八大姨,那些人「很牛的」,平時不在家,過年回家見見長輩,寒暄工作生活瑣事,長輩們也認認孫子輩或者後輩們,一來一往,鞏固宗族親情,即使有個事情可以照顧周全一二。
二是聯絡感情。年輕人一般不在家,只有到了過年才回來。見面要說「過年好」或者「什麼大爺大娘過年好」或「恭喜發財」等吉祥語,一是相互祝福,迎新接福,二是長輩晚輩相互交流,聯絡感情的重要渠道。
三是協調關係。不管是宗親家族也罷,直系親屬也好,摩擦是避免不了的,經常在一起,不是口舌之爭就是利益衝突,打打鬧鬧正常不過,就像是上嘴唇和下嘴唇一樣,偶爾也會「打架的」。或者是父輩和長輩們有些矛盾或隔閡,孫子輩可以做個和事佬,說到說到,都聚在一起,喝點酒吃點飯,說些好聽的耐聽的話,沒有解不開的疙瘩,沒有過不去的事情。
四是圖個熱鬧團圓。其實對於老人來說,錢不是最重要夠吃喝就行,陪伴才是他們最長情的告白。可惜!孩子們或者晚輩們平常都很忙,沒有時間嘮嗑,哪怕你批評教育一下,只是人都逮不住,所以趁拜年之際看看孩子們長大了沒有,變成什麼樣了,在社會上混的怎麼樣,娶媳婦生子了沒,有幾個孩子,買房買車了沒?再說,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好不喜哉,家和萬事興,團圓團圓團團圓圓,只羨鴛鴦不羨仙就是這種感覺!
當然,如今的農村,就這一個小小的同村都不能走遍拜年,這樣下去,不用10年,可能除了有限的幾家,其他都會不管不問了。磕頭不是重點,重點是人情味淡了,年味也淡了,加上如今很多人,因常年在外,同村的即便相見也不相識了。到時還有多少年可拜?你們村裡正月初一拜年怎麼拜,一起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