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農曆新年也到了,新的一年伊始,第一個月就這麼展開了序幕。今天就給大家說說一月有關的那些事兒。
一月,我們又常常將其稱之為「正月」,那麼大家知道這新年伊始第一個月為什麼被稱之為「正月」嗎?新年初始為什麼不是「初月」或「伊月」或者「春月」而為什麼是「正月」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簡單講一講。
說到「正月」這個說法,這還得從歷朝歷代改朝換代的事情說起。據說在古代每當江山易主時,新朝天子就會立新政,破除舊制,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改正朔,易服色」,「改正朔」意思就是要將前朝的舊的曆法廢除,採用新曆法;而確立每年年首之月就是改曆法最最重要的標誌之一。因此,每當新朝天子就位後更改歲首那就是再普遍不過的事情了。因為這寓意著新的王朝開始的時間。
歷史上古代曆法中,月份規定並不是那麼的科學,像「朔晦月見,弦滿望高」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夏朝的時候,和現行月份基本一致,而商朝的時候,歲首則更改成了夏曆的十二月份;到了周王朝的時候,又將歲首改為了夏曆的十一月份。
後來大家就開始研究,怎樣才能找一個更合適更科學的月份作為歲首。後來大家覺得將每年的一月份作為歲首是最合適最科學的了。到了漢代的時候,終於確定下來將每年的農曆一月份作為歲首。
每年的一月為什麼被稱為「正月」?
至於為什麼將每年的一月稱之為「正月」。相關史學家猜測這可能和自立為皇帝的秦朝皇帝嬴政有關係,但是這又和嬴政的名字犯衝,所以秦始皇嬴政便下令,將其讀音改為「徵」讀音。
此外,正月還有一個叫法,那就是「端月」,至於為什麼叫做「端月」這一點小編目前還沒來得及查清楚,有時間查清楚後再告訴大家。不過「端月」這種說法目前還在沿用,雖然用的人不多,不過有些地方確實是有些人在用「端月」這種說法。如果有知道原因的朋友,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告訴小編哦。
正月都有哪些習俗?
正月裡其實還是有很多習俗的,這也可能和在大家的意識裡認為只要是在正月這個年就沒有徹底的過去的觀念有關。
在北方的很多地方,正月初一就是去拜年,去村裡的長輩那裡去拜年,有吃過早上的餃子就去拜年的,也有下午去拜年的,還有的晚上去拜年的,在這一天也有走親戚的,但是很少,尤其是不會在這一天去娘家走親戚。
正月初二,就是去娘家走親戚的日子了,拖家帶口的領著孩子拎著禮品去娘家走親戚,照例娘家也是會做一桌豐盛的飯來招待出嫁的女兒和女婿、外孫的。初三這天是家裡有老人去世的人家走親戚的,如果家裡人都健健康康的話,這一天是不去走親戚的,就在家裡待著,初四初五就是去姑姑姨媽家裡走親戚的日子了;初六初七及以後的一些日子,那就是去一些旁系親戚家做客的日子了。
新的一年的第一個月,就這麼開始了,祝大家:新年新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