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閏年規律的確定
有閏月的年叫閏年,沒有閏月的年叫平年。氣候由冷到熱,再由熱到冷,這個周期就是一個回歸年。在這個回歸年內,月亮的圓缺變化會發生12次。
所以,陰曆的一年12個月,共有354天或355天。例如丙申年(1956年)就是354天(6個大月,6個小月),戊戌年(1958年)是355天(7個大月,5個小月)。陰曆一年是354天的時候,比回歸年短11天多,一年是355天的時候,比回歸年短10天多。
這樣三年就要短30多天,為了適應氣候冷熱的周期,所以每三年就要增添一個月。這個額外增加的月就叫閏月。但是每三年增添一個閏月,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因為陰曆每三年比回歸年短33天左右,而增添一個閏月只是增添了29天或30天,仍短3天左右,為此,我國勞動人民很早就採用了"19年7閏"的方法,也就是每19年中,安排7個閏月。如此一來,19個陰曆年和19個陽曆年的日數就差不多了,只有2個小時之差。
趣味連結:農曆的閏月
農曆3年一閏,5年兩閏,19年七閏,每逢閏年所加的一個月叫閏月。有閏月的這一年就有十三個月,即383天或384天。農曆的閏月是為了減小農曆的誤差、協調農曆年與公曆年的對應關係而設置的,它的設置是有規律可循的。
早在春秋時期,古人就採用了"十九年七閏月"的方法設置閏月,即在19個回歸年(6939.6天)中,安插7個閏月,這樣算來,19個農曆年有228個朔望月,再加上7個閏月,就有235個朔望月(6939.7天)了,這樣兩種曆法就基本平衡了。
那麼這7個閏月應該加在什麼位置呢?這與我國的二十四節氣的"中氣"有關。所謂中氣就是二十四節氣中雙數的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等稱為十二中氣。如果哪個農曆月份沒有"中氣",那麼它就是閏月,它在哪個月份的後面就被稱為閏幾月。如農曆丙戌年(公曆2006年)閏七月小,只有白露,而無中氣。
012■農曆的"一月"為何也叫"正月"
我國民間現在仍然沿用的農曆所劃分的十二個月中,有三個月份是有別稱的,即第一個月稱"正月",第十一個月稱"冬月",第十二個月稱"臘月"。這是為什麼呢?
西漢《爾雅·釋天》中說:"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說明各個朝代過年的具體時間不同。夏朝以一月為一年的第一個月,商朝以十二月為一年的第一個月,周朝又以十一月為一年的第一個月。由於上面所述古代各朝每年的起始月都比較混亂,以至於每個朝代都必須改一次月份次序,而改後的第一個月便叫"正月"了
據春秋時期《春王正月》上說:"正月為一月,人君即位,欲其常居道,故月稱正也。"意思是:古代帝王,接受百官朝拜的時間是每年的頭一個月,為了表示莊重,就把新年的第一個月叫做正月。據歷史記載,直到漢武帝時才最後確定農曆的一月為"正月",並一直沿用至今。
趣味連結:"正月"為何讀做"徵月"?
人們習慣把農曆的一月稱做"正月"而且讀成"徵月"的音,這是為什麼呢?關於這種讀音並不是人們習慣使然,在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秦始皇名字叫嬴政,他統一天下後,嫌"正"字讀音與他名字中的"政"字相同,犯忌諱,於是就下令把"正月"一律念成"徵月",不然就殺頭。從那時起,正月讀成"徵月"就延續到現在了。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歷代王朝之所以頻繁更改月份的次序,是由於在這些朝代的統治者看來,既然他們做了首腦,居了正位,一年十二個月的次序,就也得跟著他們"正"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