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武漢長春觀,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
如果翻看最近的日曆,會發現今年農曆有兩個四月,這第二個四月,俗稱閏四月。
很多人認為「閏月」與「閏年」是一個意思,其實不然,雖說只是一字之差,所包含的意思卻相差很遠。
「閏年」,即我們通常所說的4年一閏,陽曆閏年的二月有29天,2月29日為閏日,陽曆閏年有366天。也就是說陽曆閏年的二月不叫閏月,閏月為中國漢歷(農曆)所特有。
許多人常常把中國的農曆混同於陰曆實際上是不對的。中國的農曆也稱漢歷,並不是陰曆,而是陰陽合曆。
中國漢歷(農曆)中的陰曆成分和陽曆成分各有用處。陰曆指明月亮的盈虧,預告潮汐的大小;陽曆定二十四節氣,指導農事。也因此作為陰陽合曆的中國傳統曆法才叫做農曆。
閏月則是陰陽曆中的一種現象,陰陽曆是按照月亮的圓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個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虧的周期,陰陽曆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這樣一年12個月共354天,陰陽曆的月份沒有季節意義,這樣十二個朔望月構成漢歷年,長度為29.5306×12=354.3672日,比國際通行陽曆回歸年365.2422日少10.88天(即將近11天),每個月少0.91天(近1天)。
一年與陽曆的一年相差11天,這樣只需經過17年,陰陽曆日期就同季節發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紛飛中度過,17年後,便要搖扇過新年了。使用這樣的曆法,自然是無法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的。所以我國的陰陽曆自秦漢以來,一直和24節氣並行,用24節氣來指導農業生產。
「聖代承堯歷,恆將閏正時。」陰陽曆設置閏月的目的就在於「正時」。「正時」,一是確定歲首,即年度周期的起始點;一是調整歷年長度,使其儘量與回歸年接近。按唐代張季友的說法,設置閏月,功莫大焉,「天時由之而式敘,國令於焉而合軌。春生夏長,不失其常;東作西成,孰知所以。雪應冬而絮落,雲識夏而峰起。秋之夕湛露為霜,春之朝堅冰為水。」因此,置閏在古代頗受重視。
在我國,設閏月定四時的做法早在四千多年前已有記載,《尚書·堯典》提到帝堯任用羲氏、和氏家族中的賢能之士,觀測日月星辰的運行,掌握其規律,並授民以時。「帝曰:諮,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釐百工,庶績鹹熙。」
這一段話的大意是,帝堯說:「你們羲氏與和氏子弟,觀測天象,得知一個周期有366日,又用置閏月的辦法調配月與年,使春夏秋冬四時不差,這就可以治理百官,取得各方面的成功。」大概正是因為《尚書》的這段記載,後世的人們一般都將閏月的設置歸功於帝堯與羲和。如杜周士《閏月定四時》詩云:「體元承夏道,推曆法堯諮」,徐至詩云:「積數歸成閏,羲和職舊司。」
先秦時期的閏月,一般放在年終,故有叫做「十三月」的;漢代初年,以十月為歲首,九月為年終,閏月放在九月之後,稱為「後九月」。後來,伴隨著二十四節氣的逐步完善和加入曆法,人們把沒有中氣的月份定為閏月。
(中氣:古代曆法有24個節氣,分節氣和中氣。農曆每月二氣。月初叫節氣,月中叫中氣,24節氣中的雙數節氣,也就是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也被稱為中氣。「比如,立春為正月節氣,雨水為正月中氣。」閏年中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就是這一年的閏月。)
民間一般流傳著「十九年七閏」或「五年二閏」的說法,雖然只是近似的說法,但都反映了閏月到來的周期性規律。其實閏月在年中的分布也有一定的規律性,比如上半年的閏月明顯多於下半年,閏正月、閏九月、閏十月、閏冬月和閏臘月都十分罕見。據推算,從公元1645年到公元3358年的1700多年中,閏正月和閏冬月各有6個,閏九月和閏十月各有9個,閏臘月只有1個,時在公元3358年。
先輩們通過計算和觀察,最後確立每19回歸年閏七個月的辦法。這個方法可以使農曆年的平均長度接近陽曆(公曆)回歸年,而農曆中的月又有鮮明的月相特徵,保持了公曆和陰曆兩全其美的特點。
其方法就是兩個冬至之間,如僅有12個月則不置閏,若有13個月即置閏。置閏的月從「冬至」開始,當出現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這個月就是閏月。
以下為未來約100年農曆閏月年月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