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忘傳統
一月大、二月平、三月大、四月小.......公曆紀元方式的背誦口訣,相信是讀者們普遍的兒時回憶。
翻查日曆發現,今天恰好是二月二十九,一個四年一度的日子。
或許我們記憶中常有的定論是,如果年份能被4除盡,那麼改該年則是閏年,可以迎接366天,否則就是平年。
其實不然。
據公開資料顯示,閏年又分為普通閏年與世紀閏年,普通閏年需為4的倍數,且不是100的倍數(如2016年),而世紀閏年則要求公曆年份是整百數,同時必須是400的倍數方可(如2000年)。
也就是說,在二十二世紀初,2100年的二月,並不會像經歷過千禧年的我們一樣,擁有366個日月。
而這背後的由來,還有很長一段故事。
閏年的由來
據公開資料顯示,地球繞太陽運行周期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歸年。公曆的平年只有365日,比回歸年短約0.2422日,所餘下的時間約為每四年累計一天,故第四年於2月末加1天,使當年的歷年長度為366日,這一年就為閏年。
然而現行公曆中,每400年有97個閏年。按照每四年一個閏年計算,平均每年就要多算出0.0078天,這樣經過四百年就會多算出大約3天來。因此每四百年中要減少三個閏年。
「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再閏」的說法正是由此而來。
相對的,閏年對在這一天出生的人們可不是這麼友好,如果是2月29日迎來破殼日的寶寶們,則意味著唯有四年才能迎接一次生日,家有兒女劇中楊紫飾演的夏雪即是其中之一。
閏月的由來
需要注意的是,閏月是農曆中名詞,和公曆中的閏年並沒有直接的關聯。
人類制定的曆法分為陰曆、陽曆和陰陽合曆,月球圍繞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就是一個月,月球圍繞地球公轉,會出現月亮的圓缺變化,根據月亮的圓缺變化而制定的曆法,就是陰曆(並不等同於我們常說的農曆)。
(農曆每個月的十五,夜空中會出現滿月)
但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12周的時間,並不完全等於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12個朔望月是355天左右,而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則是365天左右。
也就是說,12個朔望月並不等於一個回歸年。
這樣一來,根據月亮的變化而制定的曆法,運行時間長了,可以確保每一個月出現圓月的日子是固定的,但是卻不能確保每年出現夏季的時間固定在某個月,甚至有時候會出現六月在冬季的現象。
反觀中國的曆法農曆,屬於陰陽合曆,既反映了月球的運動變化,也反映了太陽的運動變化,所以農曆的節日一般不會固定出現在公曆的某一天,而總是在公曆的某一段時間裡徘徊,因此常常會出現閏月的現象。
閏月,也即每隔2到3年,增加一個月,增加的這個月為閏月,但增加的閏月多數都是29個自然日,一般只會有閏月二十九,很少有閏月三十。
而在今年,我們同樣會迎來兩個農曆四月,其中公曆的2020年5月23日~2020年6月20日為閏四月。
閏月的文化反思
無論是公曆還是農曆,其實都凝結著一個地域文化的精華,在不曾擁有當今高度發達的科學觀測儀器之前,能將年號準確紀錄,已實屬不易。
然而,在社會日益發展的當下,我們卻很少有人會關注祖輩留下的這份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筆者所知的範圍中,一些南方省份,依舊有人會選擇過農曆的生日,這其實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尊敬。
西方閏年、東方閏月,今天是西曆二月二十九日,也是農曆庚子鼠年、戊寅月、壬寅日。
希望我們都能用不同的方式,去銘記一些不該被遺忘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