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很多地方都一樣,在外奔波一年的人都喜歡回老家,只有回家才會讓人放鬆,陪父母走親戚,說說各自經歷。
臘月二十五那天我們這邊有一個說法,就是那天不能向別人討債,這天的節日比較大,大人都要特別交待小孩在外面不能罵人,更不能和人打架,大人也不能打小孩。
到臘月二十八莆田民間,特別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備(紅團)糯米粉皮,綠豆餡,紅豆餡;(番薯起)用煮熟地瓜搗爛後加米粉,白糖或者紅糖起發後蒸製而成,類似饅頭;(白粿)用糯米煮成硬米飯,在有機器壓成條狀,或者餅狀,油炸蔥餅,油炸豆腐,油炸荔枝肉,閹雞鴨,閹魚,閹豬,統稱三牲(春節期間不能講殺字,要用講閹字,比如問你家閹雞了嗎)以備祭拜天地,神,祖先等辭年之用。
在臘月二十八,臘月二十九每家都要貼春聯,莆田人也傳承著貼春聯的中國習俗,但確實跟別的地方有不同之處,,大家都知道春聯正常都是一色通紅的,而唯有莆田春聯的聯頭多出一截約8釐米左右的白額,紅白相間,格外醒目,相傳這是獨具特色的「白頭春聯」風俗,也是有歷史故事是的。
莆田人過年要做兩次歲,即三十暝成「為小年夜」和初四暝為大年夜。莆田初四(仙遊部分地方為初五)要和大年三十一樣,重新過一次大年,規模一樣隆重。這是因為嘉靖四十一年,倭寇進犯莆田,到處殺掠,至次年正月初一被戚家軍打敗後始返。由於家家都避難外地,沒法過大年,便決定在初四夜補過。為了紀念這段慘痛的歷史,民間相約以除夕為小年夜,正月初四為「大年夜」,亦稱「做歲'。至今,很多莆田人在外地工作的,總是能拖到大年過完上班,儘量拖到大年,以紀念四百多年前這段真實的慘痛歷史。
這種特殊的過年方式,無論莆田人在哪裡生活工作都會按該風俗,這也是全國唯一只有莆田有這種風俗。
正月初一:莆田人稱「初一早」,跟全國其它地方一樣,踏青、遊春、訪友,或參加各類活動;
正月初二:初二莆田人不能串門,不吉利,以為而如果是初一就在親戚家過夜的,則另當別論;
正月初三:為正常春節假日,可以到朋友家遊玩;
正月初四:這是莆田人(絕大多數,仙遊為初五)一年中最大的日子,相當於除夕夜,補過一次圍爐,莆田人俗稱「做大歲」,除了春聯外,一般比除夕那天要隆重、熱鬧。
正月初五:相當於正常時的正月初一,但現今社會,這一天一般是莆田人春節假日的最後一天,一般正月初六就開始上班了,所以現在不很隆重了。
正月初十至二十:過元霄,莆田人有鬧元霄的習俗,有所不同的是,一般沒有固定在正月十五那一天,正常是幾個村聯合一起鬧元宵。
元宵過後外出的人也都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