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近代流行正月初四夜裡接五路財神,供桌上擺蜜橘、糕點、年糕等供品寓意「招財進寶」。還要在一碗飯上插一根大蔥,蔥管內豎插一枝「千年紅」,寓意「興衝衝,年年紅」。老闆會分別到五路財神前一一祭拜,叫「接財神」,接齊後,再懸掛五幅木板印刻神像,老闆和夥計一起焚燒,寓意送走五路財神,之後老闆便設宴慶祝。商人接過接過財神後一天不出門,在家安穩休息,意為財神接到家,財穩心安。
舊時上海商店平日裡常會設有一個供桌供奉財神神像,神龕內供奉的財神一般為趙公明。神龕前點一盞油燈,又名長明燈,意為照耀財路光明,供桌上還專設香爐燭臺,有專人每日清掃添燈油,逢年過節點燭燒香。上海商界有接財神的習俗,因初四夜接財神用鯉魚,所以每逢正月初四鯉魚的售賣生意極好,商家很早便向漁行訂好活鯉魚,並在初四這天用紅線系住鯉魚的背刺,挨家挨戶送鯉魚,這被稱之為「送元寶」。上海人有詩云:「元寶魚,金鱗好,一跳好似元寶蹺,買來今夜接財神,財神看見哈哈笑。」除此之外,店鋪內有時還會懸掛財神的畫像,畫像前設一供桌,上面擺放豬頭、鯉魚、雄雞三牲以及蜜棗、桂圓等乾果。
商家們在正月初四夜裡至初五的子時接財神,這也應驗了民諺「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搶財神」。同時也反映了民眾急切想接到財神的心理。一般剛過十點,鞭炮聲零星響起,到了十二點已經響徹雲霄,氣勢甚至比除夕夜更勝一籌。
商家一般也有自己的一套接財神的儀式。黃昏起開始祭拜,點香燃燭,放鞭炮爆竹,按店中尊卑,店主、帳房、店員、學徒一一在供桌前磕頭。拜畢,老闆請夥計「五路酒」,往往喝到半夜,懺情生《續滬北竹枝詞》記道:「傳說來朝燒路頭,各方姐妹暗生愁。是誰酒水多如許,吃到雞鳴尚未休。」待到子時,各店爭放爆竹,迎接財神。
在一年中老闆有三次辭退員工的時間,分別是正月初四、端午節、中秋節。所以,正月初四老闆在接財神的同時也會辭退員工,辭退方式有三種:一種是在夜裡老闆會提前在供桌上擺放有店員名單的紙張,若沒有某店員名字,意味著其被除名;一種是將某店員的床褥捲起一角意為捲鋪蓋走人;還有一種是老闆未通知某店員吃財神酒。若某人身上出現這三種形式中的一種說明他已被老闆解僱。
到了正月初五,大部分店鋪會開始營業,店鋪前便會經常出現穿官服、敲鏜鑼、手舞足蹈祈求錢財的乞丐形象,他們被稱之為「跳春官」。
1956年對私營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後,接財神活動被迫暫停。之後從20世紀80年代起,在部分工商企業中又開始流行接財神。形式簡化了很多,一般只是在塑像前燒香祭拜而已。但子時放鞭炮的習俗並未改變,場面還是較為隆重。
除了初四初五的接財神習俗外,有些商家在年三十也有祭祀財神的活動。有的用印有凌霄寶殿的整張方形白紙,疊成雙層長方形,中間夾錫箔元寶,俗稱「萬利」或「利市」。磕頭燒利市紙送財神,年初五再接財神。有的會初二早上在財神神龕前擺三牲、果品、元寶、五碗糯米糰子等食品,俗稱「粘元寶」、「粘財氣」。五碗糯米糰子寓意「上元寶供」,一般商人會先拜財神然後出門拜年。所以,舊時上海商鋪的接財神活動是一種人人皆知的習俗,在商界廣為流傳,不論年三十還是初四初五,都會對拜財神祭財神,答謝今年財神賜予的財運祈求來年的好財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