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灶神送火神」、「接五路」、「吃『折羅』」、「扔窮」、「綁火神」這些都是大年初四的習俗。折羅,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扔窮」就是清掃室內,把垃圾收集堆到一處……初四還有哪些習俗和禁忌呢?一起學習吧!
習俗
一、迎灶神送火神
根據我國古代的神話故事,大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自古就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老闆若想將某人「炒魷魚」,此日就不請他來拜神。(漢族民間祭祀灶神的歷史十分悠久。魏晉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臺卿《玉燭寶典》引《灶書》稱,「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名博頰」。冀中地區供張奎、高蘭英。)祭灶神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二、接五路
本指接五路行神,後來演變成接五路財神。舊時商家春節休假後,一般都在大年初四晚上接請五路財神,初五開市,以圖吉利。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敬迎東、西、南、北、中五路財神。(目前,中國民眾供奉的財神主要有七位,分別是:北朝時期河北曲周縣令李詭祖,端木賜(子貢:儒商之祖)、範蠡(浙商)、管仲(徽商)、白圭(晉商)、關公(關帝閣)、比幹(文財神、冀商之祖)、財帛星君、趙公明。)
三、吃「折羅」
按照中國的傳統習俗,大年初四這一天全家人會聚在一起吃「折羅」。 (張壽臣《化蠟千兒》:「老太太晌午吃的散夥面,晚上吃的折羅。」可見,折羅意指宴會吃剩的飯菜。在尋常百姓家,正月初一到初三期間的剩飯菜便稱為「折羅」。吃「折羅」體現了我們人民群眾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我們國家勤勞節儉的美好品德也將代代相傳。
四、「扔窮」
清掃室內,把垃圾收集堆到一處,這也是漢族民俗中說的「扔窮。
五、綁火神
在北方,大年初四這一天,有些農村家家戶戶會綁火神。用玉米梗或麥梗綁在棍子上,點燃後從自己家送到河裡去,代表一年家裡無火災。
一、不宜遠出
灶王爺要點查戶口,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守在家裡,準備豐富的果品,焚香點燭並施放鞭炮,以示恭迎,所以不宜遠出。
二、從初一到初四,商店閉門歇業,婦女不能用針線。
農曆正月初四,又稱為「羊日」。羊,古意裡與「祥」相通,因此常常成為祭祀典禮的重物。什麼樣的羊最適合獻祭呢?壯碩的、毛皮光亮的,「大羊」於是組成「美」。
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時,先造六畜後造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迎神日」
大年初四也是迎神的日子。年前臘月二十四送神,初四則迎接神明再度下凡,故稱為「接神日」。
俗諺云:「送神早,接神遲」,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卻在下午四時左右。過去家家戶戶備牲禮果蔬,並焚香、燒金紙、放鞭炮以示恭迎。
在北方還有個說法:初四灶王爺要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離家。這些說法雖帶有迷信色彩,但符合人們連續過節中需要有一天在家休整的要求,因此許多地方亦有初四忌門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