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娛樂圈有很多男歌手為大家帶來過很好聽的歌曲,特別是一些老歌,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就過時,現在仍被大家傳唱,就好像一壺陳年老酒,不會因為年代久遠而變質,反而因為沉澱散發自己獨特的香味。
要說70年代的代表歌手,大家可能會首先想到的是費玉清,可以說在娛樂圈費玉清是一個非常有實力的歌手,代表作品數不勝數,特別是成名曲《一剪梅》現在仍然得到很多人的喜愛。但是今天要說的是當時和小哥費玉清齊名的一個人—潘安邦。
可能這個名字對大家來說比較陌生,但是如果要提起他的作品,相信大家會非常的熟悉,因為已經被編寫在了音樂課本裡,這首歌就是《外婆的澎湖灣》,在當時的樂壇,費玉清的《一剪梅》和潘安邦的《外婆的澎湖灣》是不相上下的兩首歌,雖然曲中要表達的意思不一樣,但不管是曾經還是現在,都可以說是非常經典的作品。
故事延伸:
潘安邦出生於臺灣省澎湖縣,而他也算得上是名門之後,據資料顯示潘安邦的爺爺曾經參加過北伐戰爭,父親參加過抗戰,而他的姑姑是一位非常厲害的作家,曾經火遍大街小巷的《橘子紅了》就是改編自潘安邦姑姑的同名小說。
潘安邦18歲出道,當時定位是一位民謠歌手。1978年—1985年可以說是他事業的一個輝煌時期。在1989年的時候就登上了許多人夢寐以求的春晚舞臺,是當時春晚歷史舞臺上第一位臺灣藝人。當時因和費玉清合作的《小調》還被網友冠以雙雄的稱號。
再說回成名曲《外婆的澎湖灣》背後感人的故事,這首歌可謂是潘安邦自己的真實寫照,在他小的時候,外婆和他生活在澎湖灣,這首歌表達的就是對家鄉的思念和對外婆的愛。在某天下午,潘安邦和製作人葉佳修聊起年幼時在外婆家的趣事,潘安邦的外婆家就住在澎湖灣旁邊,年幼時會陪外婆聊天看夕陽,日子非常的愜意。
葉佳修被潘安邦和外婆的故事感動,用了十分鐘就創作出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當這首歌製作完成的很受,潘安邦迫不及待地將這首歌發給外婆聽,外婆聽後淚流滿面,因為在這首歌裡包含了濃濃的親情。這首歌不僅讓潘安邦的名聲大振,還為潘安邦帶來了9億的收益。
之後,潘安邦在一次商演中得到外婆過世的消息,當他覺得天塌了崩潰大哭說:「這可能是我人生中最後一次唱這首歌了」。可想而知潘安邦和外婆之間的感情都有濃厚,為此他還特意為外婆修建了一座雕像,每當站在雕像面前的時候,仿佛外婆還活在這世上,而這座雕像也成了潘安邦的精神支柱。
結語:
其實潘安邦的音樂生涯並不長,當他相識比他小12歲的嬌妻時,迅速地墜入愛河,由於兩人學歷的懸殊,並不被外界看好。而潘安邦為了妻子選擇放棄當時如日中天的唱歌事業,選擇和妻子一起經營生意過起普通人的生活。婚後還有一個可愛的寶寶。
但是一次意外讓潘安邦變成了一個不能唱歌不能生氣的「玻璃人」,妻子拋下手頭的工作細心照料,當潘安邦漸漸好起來的時候,命運又開了一次玩笑。2013年潘安邦因為癌症引發腎衰竭而長眠,享年52歲。
在潘安邦去世後,妻子王志翔帶著部分骨灰來到澎湖灣進行海葬,雖然這一做法引潘家人非常不滿,但或許這也是潘安邦的遺願,澎湖灣對他來說不僅僅是家鄉,也是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今他的歌裡的澎湖灣已經變成了一個觀光園,為家鄉旅遊業帶來了可觀的收入,這個一生樂於幫助別人的男孩,死後也為家鄉帶來了貢獻。這是一個多麼溫暖的人。
文章的之後為大家獻上這首富含親情的歌曲《外婆的澎湖灣》。
你聽過這首歌嗎?
聲明: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