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twig教授《自然》子刊,首次實現非活化芳香烴對非活化烯烴的反...

2020-12-15 網易新聞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直鏈烷基苯(LAB)也稱為洗滌劑用烷基化物,在表面活性劑、乳化劑、洗滌劑及其他精細化學品的生產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在工業化生產中,這類化合物通常從C10-C13的正構烷烴出發,在脫氫催化劑的作用下形成相應的末端單烯烴,隨後將其與苯混合,在經HF或 H2SO4 催化得到最終的烷基化產物。不過,烷基化過程涉及烷基碳正離子中間體的形成,該物種不可避免地會發生重排,由此產生支鏈烷基苯副產物。相比之下,支鏈烷基苯作為原料製備的表面活性劑、洗滌劑等不僅功效欠佳,也很難進行生物降解,其廢水排放到外界環境中還會帶來嚴重的汙染。

過渡金屬催化烯烴的反馬氏(anti-Markovnikov)氫芳基化過程可用於構建相應的直鏈烷基苯,相比於傳統的親電加成過程選擇性更好,也可以有效避免碳正離子物種重排。但這類反應大多需要導向基團參與,非活化的烯烴與非活化的芳香烴反應控制選擇性存在一定的困難。目前,人們已實現了Ir、Ru、Pt等貴金屬催化劑作用下苯對丙烯的反馬氏氫芳基化過程,但反應的區域選擇性較差,正丙苯與異丙苯的比例幾近1:1。美國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T. Brent Gunnoe教授團隊還發展了一種兩步法合成直鏈烷基芳香烴的過程,芳香烴與末端單烯烴在Rh催化下發生氧化烯基化得到烯基芳香烴,隨後氫化得到目標產物。此時正構烷基苯的選擇性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反應涉及兩步轉化,與此同時還需加入CuOAc、CuOPiv等Cu鹽作為助催化劑,體系較為複雜。

▲T. Brent Gunnoe教授團隊報導的兩步法合成直鏈烷基芳香烴(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最近,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John F. Hartwig教授研究團隊在以往發展的Ni催化體系的基礎上,首次利用廉價的第一行過渡金屬催化劑完成了非活化芳香烴對非活化烯烴的氫芳基化,其關鍵在於催化過程中引入空間位阻較大的氮雜環卡賓(NHC)L4作為配體,反應能以優異的區域選擇性得到反馬氏加成的直鏈烷基芳香烴產物。相關工作發表在Nature旗下子刊Nature Chemistry上。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以往報導的無導向基團參與過渡金屬催化烯烴的氫芳基化反應選擇性主要依靠催化過程中形成的金屬-芳基鍵對烯烴的區域選擇性插入進行控制。要想高選擇性得到直鏈烷基苯,則需確保催化過程中極大傾向地形成相應的支鏈烷基金屬中間體,但相比於直鏈烷基金屬物種,該中間體更加不穩定。除此之外,插入過程還會受到芳香烴及烯烴本身空間位阻及電子特性的影響,導致氫芳基化的區域選擇性控制十分具有挑戰性。

John F. Hartwig教授團隊在以往的研究中通過Ni催化體系實現了非活化烯烴對貧電子芳香烴及雜芳香烴的高選擇性氫芳基化,反應無需導向基團參與,最終主要得到直鏈烷基芳香烴。烯烴底物不僅可以選擇末端烯烴,內烯烴同樣可通過鏈行走(chain-walking)過程得到目標產物。高選擇性得到直鏈烷基芳香烴的關鍵在於反應中無需通過傳統的氧化加成過程形成相應的氫化鎳物種,因而可有效得到支鏈烷基鎳中間體,加上還原消除時其活化能壘較低,因而可從動力學上扭轉此前不易形成直鏈烷基芳香烴的局面。不過,該催化體系僅適用於活化芳香烴,非活化芳香烴參與催化循環時循環能力較差。

為此,作者進一步嘗試將這種氫芳基化過程拓展至非活化芳香烴。他們首先以 Ni(COD)2 作為預催化劑,氮雜環卡賓(NHC)IPr(L1)作為配體,考察苯(1)對1-癸烯(5)進行氫芳基化的反應情況。反應能以19:1的高區域選擇性得到直鏈烷基苯產物,但轉換數(TON)十分不理想,並且可重現性差。他們又選擇 [L1-Ni(η6-C6H6)] 配合物作為催化劑前體,並加入催化劑負載量的NaH與Na(acac),反應的可重現性有所改善,但僅能以痕量的產率得到目標產物。作者進一步對不同結構的氮雜環卡賓配體進行篩選,當使用L4L5作為配體時,反應均能以良好的收率得到直鏈烷基苯產物,選擇性高達>50:1。

隨後,他們對芳香烴及烯烴底物的適用範圍進行考察。該催化體系對貧電子及富電子的芳香烴均適用,與此同時具有良好的官能團兼容性。無論使用末端烯烴還是內烯烴參與反應,苯對一系列不同結構的非活化烯烴進行氫芳基化均能以良好至優秀的收率得到直鏈烷基苯產物,區域選擇性均>50:1。

▲底物適用範圍的考察(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作者進一步探究配體L4L5緣何能提高催化劑的催化活性。L4L5的空間位阻更大,導致 [L-Ni(η6-C6H6)] 中NHC的C與C6H6嚴重偏離線性構型,也便減弱了C6H6對Ni金屬中心的配位作用,提高其催化活性。為此,他們還通過計算不同配體的掩埋體積百分比( %VBur )及熱橢圓形點(ORTEP)圖來比較其空間位阻大小。

▲不同配體的%VBur及ORTEP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他們設計了核磁共振波譜及X射線晶體衍射分析等一系列實驗確定催化劑的休眠態與反應的決速步驟,並藉助動力學實驗確定了催化循環中的各個基元反應。休眠狀態下,空間位阻小的烯烴可對Ni催化劑兩分子配位,位阻大的烯烴參與反應時體系中存在配體苯對Ni金屬中心配位與烯烴對其配位的化學平衡。參與催化反應時,一分子烯烴與一分子芳香烴分別對Ni催化劑配位,並發生配體間氫轉移、異構化形成烷基苯基鎳中間體,這些過程均是可逆的。烷基苯基鎳中間體進一步還原消除並配體交換,完成催化循環,其中還原消除為整個催化過程的決速步驟。

▲催化劑休眠態的探究(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動力學分析實驗(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理論計算分析(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最後,作者還利用理論計算分析催化過程中催化劑與底物的相互作用情況,證實了L4並非僅依靠傳統意義上的空間位阻因素加速反應中的還原消除過程,還藉助L4中多組芳基產生有利的靜電相互作用及甲基產生有利的倫敦色散力與較低的畸變能等非共價相互作用來達到這一目的。

John F. Hartwig教授團隊通過進一步研究完善了芳香烴對烯烴的氫芳基化反應,儘管只是底物的適用範圍得到拓展,但實際意義重大。作者認為,配體L4之所以能顯著提高Ni催化劑的活性,不只是因為受到傳統意義上空間位阻的影響,還涉及其他非共價相互作用。這一發現對合理設計催化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可為探索其他類型的過渡金屬催化反應提供新的思路。

題圖來源:Pixabay

參考資料

[1] Noam I. Saper et al., (2020). Nickel-catalysed anti-Markovnikov hydroarylation of unactivated alkenes with unactivated arenes facilitated by non-covalent interactions. Nat. Chem., DOI: 10.1038/s41557-019-0409-4

[2] Michael S. Webster-Gardiner et al., (2017). Catalytic Synthesis of 「Super」 Linear Alkenyl Arenes Using an Easily Prepared Rh(I) Catalyst. J. Am. Chem. Soc., DOI: 10.1021/jacs.7b01165

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內容微信團隊,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謝絕轉載到其他平臺。如有開設白名單需求,請在「學術經緯」公眾號主頁回復「轉載」獲取轉載須知。其他合作需求,請聯繫wuxi_media@wuxiapptec.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餘金權教授與Houk教授聯合再發《自然》子刊,遠程C-H鍵活化取得新...
    餘金權教授研究團隊在遠程C-H鍵官能化反應的研究中取得了諸多突破性進展,尤其是他們提出的U型模板配體策略,打破了傳統C-H鍵活化通過底物中不同C-H鍵空間位阻及電子特性的差異來控制反應區域選擇性的思路。
  • ...與實驗強強聯合,餘金權教授與Houk教授共同探索芳基間位C-H鍵活化
    2012年,餘金權教授課題組設計了一種U型模板配體,該配體具有鄰羥基苯乙腈結構,羥基部分與苄基類底物縮合共價鍵連,苯乙腈的氰基作為導向基團,在Pd催化劑的作用下可實現芳香烴間位C-H鍵的烯基化。作者認為,反應過程中經歷關鍵的Pd雜十二元環狀過渡態,導向基團與間位C-H鍵的距離及相應環狀過渡態的幾何構型對反應的區域選擇性均具有重要的影響。
  • C-H鍵活化再登《自然》,餘金權教授一把萬用刀,實現C-H鍵多種官能化
    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TSRI)的餘金權教授團隊同樣發展了一種通用策略,只要將烷基羧酸的β-C-H鍵活化,轉化為相應的β-丙內酯,後續便可實現其與一系列親核試劑的親核取代開環,得到多種不同β-C-H鍵官能化的產物。
  • 廉價FeCl3作為催化劑實現芳香烴間位C-H鍵胺化
    實現芳基C-N鍵偶聯的方法很多,其中過渡金屬催化芳香烴C-H鍵的直接胺化反應在近年來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相比於其他手段,C-H鍵胺化無需對芳香烴底物進行預官能化,原子及步驟經濟性更加理想,但由於芳香烴不同位點的C-H鍵常常具有相似的反應活性,如何實現區域選擇性C-H鍵官能化便成為人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 銀催化活化端炔 •...
    ,開發了非活化端炔烴的系列有機新反應,為含氮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簡便新方法。2014年,畢錫和小組利用銀催化σ-活化炔烴成功發展了高效的非活化端炔的氫疊氮化反應,反應具有寬泛的底物適用範圍和優秀的官能團耐受度。結合實驗與理論計算進一步研究表明,該反應經歷了一種協同加成的反應機制,並發現疊氮化銀是真正的催化劑。
  • MacMillan組《自然》子刊:Cu/光氧化還原雙催化體系實現脂肪烴C-H...
    Baran教授課題組以 NaSO2CF3 作為三氟甲基化試劑,實現了一系列雜芳香烴化合物自由基途徑的C-H鍵三氟甲基化。同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David W. C.
  • Angew:NHC催化實現烯烴的自由基醯基氟烷基化反應
    近日,成都大學四川抗生素工業研究所李俊龍教授課題組和成都中醫藥大學韓波教授課題組共同合作在Angew發表論文,報導了通過N-雜環卡賓有機催化多組分反應,實現烯烴與芳族醛、氟烷基試劑的自由基醯基氟烷基化反應。值得注意的是,該催化體系,包括苯乙烯、環狀內部烯烴、吲哚、乙烯基醚、乙烯基酯、未活化的簡單烯烴等,均體現較好的兼容性。
  • :「穿梭」催化體系下不飽和烴的醯氯化反應
    近期,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的Bill Morandi教授課題組報導了一種具有「穿梭」機制的催化體系,實現了無CO/HCl參與的不飽和烴的醯氯化反應。具有「穿梭」機制的催化體系實現無CO/HCl參與的醯氯化反應。圖片來源:Nat. Chem.作者此前報導了以烯烴與腈為底物,通過反應過程中產生的HCN作為「穿梭分子」,實現了形式上無HCN參與的烯烴氫氰基化反應(Science, 2016, 351, 832-836,點擊閱讀相關)。
  • CCS Chemistry | 硝基甲烷——親電氟化試劑活化的秘密
    北京大學藥學院焦寧/宋頌團隊報導了硝基甲烷促進的親電氟化反應,高效實現了烯烴的分子間氟胺化、氟疊氮化、氟醚化等多種氟官能團化反應和芳香化合物的氟化反應。硝基甲烷作為高效的路易斯鹼活化親電氟化試劑,並能穩定碳正離子中間體,是氟化反應成功轉化的關鍵。
  • 陸安慧教授團隊: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制烯烴非金屬催化體系研究進展
    六方氮化硼(h-BN)被首次報導在丙烷氧化脫氫反應展現高活性, 隨後系列硼化物(SiB6、CB4等)以及負載型硼基催化劑相續被報導. 硼催化劑顯現出高的催化活性和優異的烯烴選擇性, 產物中幾乎沒有完全氧化產物CO2生成, 這為選擇性斷裂C H鍵開闢了新路徑. 大量的譜學以及動力學研究表明催化劑表面BOx物種為催化劑的活性位點.
  • ...自然·通訊》發文報導有機小分子催化的醯胺C-N鍵活化最新進展
    西工大新聞網2月24日電(榮子強)日前,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黃維院士、付振乾教授與鄭州大學魏東輝教授合作在醯胺鍵的直接活化領域取得重大進展,相關研究工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上以「Organocatalytic asymmetric N-sulfonyl amide C-N bond activation to access axially chiral biaryl amino acids」為題在線發表,文章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
  • 廣東通過自然教育活化南粵古驛道
    南方網訊 尋梅小偵探、辨梅小能手、植物辨認、拼貼筆記……28日,類似的自然教育小遊戲在韶關梅嶺古驛道和粵贛古驛道連平段上演,2名大學教授分別在韶關梅嶺古驛道和粵贛古驛道連平段這兩條自然教育徑上給中小學生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自然教育課。據悉,這是省林業局聯合省自然資源廳在南粵古驛道上首次開展的自然教育古驛道行活動,也是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的一次新嘗試。
  • 《自然》子刊:意外發現!惰性氣體不惰性,竟可加速反應進行
    先來看一下組成該反應體系的各個組分,選擇Ru/TiO2催化劑是因為Ru可有效活化H2,斷裂H-H鍵,與此同時具有合適的氫化能力,避免對甲基苯酚的芳香烴部分過度氫化。TiO2則可以有效活化芳基C-O鍵,促進對甲基苯酚的C-O鍵斷裂。
  • 過渡金屬催化的C-H鍵活化簡介
    最近幾十年,過渡金屬催化的C-H鍵活化/轉化已經成為有機合成化學強有力的工具。在經典的過渡金屬催化的C-H鍵活化官能化反應中,過渡金屬催化活化C-H鍵形成碳金屬(C-M)鍵,該C-M化合物作為反應的關鍵中間體繼而通過轉金屬化及還原消除過程實現C-H鍵活化偶聯反應。另一方面,C-H鍵化合物還可以通過電子轉移和質子轉移的方式來對C-H鍵進行活化,這一類活化方式被稱為「自由基C-H活化」。
  • 芳烴氟化,使命「鉍」達:《科學》首次報導鉍催化芳基硼酸酯的氟化...
    該反應以四氟硼酸重氮芳香烴鹽作為原料,在加熱的條件下可消除氮氣形成芳基碳正離子Ar+,隨後Ar+從BF4-攫取一個F-,最終得到氟代芳香烴產物。不過,Balz-Schiemann反應僅對富電子芳香烴具有較好的適用性,貧電子芳香烴作為底物時收率較低,並且合成過程中涉及強酸、加熱等較為苛刻的反應條件,官能團兼容性較差,僅可用於構建結構簡單的氟代芳香烴。
  • 活化過硫酸鹽氧化法修復有機汙染土壤的研究進展
    本文在對活化過硫酸鹽氧化機理分析的基礎上,綜述了國內外利用過渡金屬離子、氧化劑、熱、強鹼及聯合活 化等多種方式活化過硫酸鹽修復有機物汙染土壤的研究現狀,並對活化過硫酸鹽修復汙染土壤的影響因素如氧 化劑的添加量及添加方式、初始 pH 和反應時間進行了綜述。此外,對活化過硫酸鹽氧化法與電動修復、微生物 修復、表面活性劑洗脫、固化穩定化等技術在土壤修復中的聯合應用同樣進行了的闡述。
  • 學術名人堂:廈門大學王野教授
    Chem. 2003, 27, 1301-1303主要貢獻:1) 通過構建多孔MoS2-foam修飾的CdS納米棒催化劑,首次實現了可見光照射下甲醇的脫氫偶聯製備乙二醇和氫氣Lett. 2006,35 (4), 366-367主要貢獻:1)採用反應耦合的研究思想來設計雙功能催化劑,實現了合成氣高選擇性制烯烴。
  • 電鍍工藝:非金屬材料活化的原理
    慧聰表面處理網:活化的原理簡單地說起來,就是當表面吸附有敏化液的非金屬材料進入含有活化金屬鹽的活化液時,這些活化金屬離子與吸附在表面的還原劑錫離子發生電子交換,二價錫離子將2個電子供給2個銀離子或者1個鈀離子,從兩還原成金屬銀或鈀。這些金屬分布在非金屬表面,成為非金屬表面的活化中心。
  • 化學系王梅祥教授研究組在環帶烴類化合物的合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化學系王梅祥教授研究組在環帶烴類化合物的合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4月16日電 近期,清華大學化學系王梅祥教授研究組在環帶烴類化合物的合成領域取得突破,研究成果相繼發表在今年的《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 【有機】基於鄰位釕環策略實現間位的醯基化反應
    化學家通過引入導向基團,利用導向基團與過渡金屬的配位活化鄰位的C-H鍵,從而形成金屬環,進一步通過氧化加成/遷移插入和還原消除等過程高選擇性地實現了鄰位C-H鍵的官能化。但如何高效、高選擇性地實現遠程(間位/對位)C-H鍵的活化依然是化學家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另一方面,芳香酮廣泛存在於醫藥、農藥、染料等功能有機材料中,也是眾多天然產物的重要結構單元和合成中間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