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資源豐富,其挖掘的空間還很大,當下我們還沒有完全深入地吸收開來。在隸書學習過程中,要潛下心去,來認真挖掘整合這一豐富的傳統資源,且要深入、要吃透。
漢碑和帖有所區別,漢碑經過刻鑿的過程,又歷經長期的風化,字口斑駁模糊。而帖大都是原跡,即便是後來刻帖者將其移到石木板上,與原跡出入的程度也很小。所以,漢隸的臨習吸收要更注重意象上的把握。隸書入門容易提高難,也就是說漢碑與帖有本質的區別,其字形和筆畫的風蝕剝落給人感覺既真實又模糊,與帖上的字的清晰度就有出入、有差距。因此觀照漢碑的臨習,切忌概念性地繼承,單純地依形而形,要在這虛實之間去體會,加入臨習者的主體感受和心理體驗。
隸書的臨習,更多地體現是書家的綜合素養,是學識、意識及對漢碑的解讀和把握能力的總和,是一個二度創作的過程。對樸茂、古意,要在認真理解、反覆參悟的基礎上去表現,而刻意地去描摹追求以還原隸書的斑駁雄渾古拙就會顯得做作。在我們對碑刻的理解觀照中所形成的墨跡,肯定與原碑有差距,而恰恰是這種差距給了我們更廣闊自由的表現空間。所以隸書的臨習創作也充分體現了作者對碑刻的理解和領悟能力。學習隸書一定要認認真真地去沉澱、去打磨,不能一蹴而就,這需要長時間的積累。
隸書創作追求一種味道,這種味道的前提就是對漢隸的形質方面要有具體的表現,表現要深入、精微、全面,在此基礎上再去進行提煉概括。具體和概括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的。在具體表現的前提下的概括是"含蓄",而在沒有具體表現的情況下一味強調概括就是"含糊"。在形質做到位以後去概括去提煉,這樣在筆畫、結體上表現出來的才能更加"含蓄"。
高古、雄強、樸茂、渾厚,這是漢隸的審美主基調,就好比京劇的行當,隸書的基調就如同"花臉",要有那種雄強氣勢,如果改成了"青衣",隸書作品即使在技法、形質、意韻上再到位、表現得再好,缺少了這股勁,也就會大打折扣。
隸書以追求高古、樸茂等為審美取向,追求"拙"的韻味,但"拙"是以"清"為前提的,如果失去"清","拙"就成了"濁"。
隸書於古質之中,也不乏巧妙典雅之處。我所追求,於其氣象之外,求以空靈。注重體現出筆情墨趣,在追求金石氣的同時不失書卷氣。
學習隸書,不能僅局限於兩漢碑版、摩崖石刻、簡帛等資料。要融會貫通,要兼及篆書、楷書和行草書。要學會思考,辯證地去學習。楷書在結體上對隸書有所幫助,但在用筆上會帶來一些阻礙和局限,忌用楷書的筆法寫隸書;學習借鑑行草書以求氣息和節奏的把握,以及性情的抒發和表達。習隸不應僅局限於隸書本體,更要注重各書體間的借鑑、變通和融合。
隸書以用筆為上,隸書運筆講求筆和紙的摩擦,所謂寫得要"毛"一點。用筆是隸書最基礎最重要的因子。
臨習漢碑要注意隸書碑刻割裱本和完整拓片之間的關係,也就是範本的局部和整體的差異,臨習中要將割裱本和整拓的有機結合。割裱本對學習每個個體字帶來便利,整拓本更能使我們觀照到碑版的整體章法、氣息和風神。割裱本和完整拓片比起來在感官上也是有差別的。如《張遷碑》割裱本,其文字的方整雄強視覺反映很強烈,但從整拓看,其方整中又不失圓轉,雄強而不失意蘊,方整雄強的感覺並不如割裱本那麼強烈,廟堂之氣反而更濃重一些,這些是只看割裱本不能感受到的。所以隸書學習還要拓寬視野,開闊思路,要學會比較,從中找到自己認知的學習方法。
隸書的學習和創作,要將古人遺存的寶貴資料作為主要的取法元素,當代人的作品,只可作為解讀古人經典的旁證和參考。不能圖一時之快,試圖走捷徑,一味效仿時人,這樣今後的路會越走越窄。學習古人可能慢一點,但路會越走越寬。
漢隸重質輕妍,創作中應更多地表現其古質的一面,儘量少拼接,不要過多地在形式上下工夫。這樣可以避免過度追求形式而有傷作品氣韻的情況。把握住隸書書寫的格調,隸書創作的格一定要"樸",調一定要"雅"。
書法大氣象是一個公益性書法交流平臺,部分文章推送時未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與本平臺聯繫,我們將妥善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