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這些在電影中僅出現1秒鐘的特效要花上幾個月的時間。」 ——《萬物》電影特效:幻想與現實 來源 | 萬物
《阿拉丁》| 圖片來源 《萬物》
SFX中的機械模型 | 圖片來源 Wikipedia
虛擬角色
《獅子王》真人版
《侏羅紀公園》:第一部大規模使用CGI動物形象的電影
《阿凡達》中一株潘多拉星球植物由100萬個CG圖形組成
GCI動畫製作 | 圖片來源 《萬物》
「該配合你演出的我其實根本看不見」 | 圖片《權力的遊戲》
捕捉動作
《阿麗塔:戰鬥天使》中使用的動作捕捉技術
《美女與野獸》中野獸的「真面目」
無縫銜接
運動跟蹤技術
綠幕幕後
攝影棚的綠幕 | 圖片來源 《萬物》
從綠幕中「摳」下直升機後置換背景 | 圖片來源 《萬物》
模擬場景
模擬湍流
《死侍》中的模擬火焰
隱藏道具
《太空旅客》拍攝場景
電影特效裡程碑
1896年,喬治·梅裡愛開創了停機再拍技術。他還是最早使用多重曝光、低速攝影、淡入淡出以及手工著色的電影製作人之一,開啟了視覺特效的先河。1898年,喬治·梅裡愛在其導演的默片《多頭人》中,運用其發明的「遮罩」("matte")技術,將頭多次摘下放在了桌面上。
喬治·梅裡愛的《多頭人》| 圖片來源 《萬物》
1973年,麥可·克萊頓執導的電影《西部世界》中,主角的「機械視覺系統」是2D CGI的首次亮相。
1976年,《西部世界》的續集《未來世界》中第一次使用了3D CG技術。片中主要機器人角色的頭部和手部都是用數位技術製作的。
1977年,《星球大戰4》中的死星攻擊場景首次使用了3D線框圖形技術。
1982年,《電子世界爭霸戰》是第一部大量使用3D CGI的電影,片中的光循環摩託競速賽完全由計算機製作。
1985年,在《少年福爾摩斯》中,皮克斯創造了第一個全CG角色——彩色玻璃騎士,它在影片中從窗戶跳出,落到地面上。
1989年,第一個CGI水特效的例子是電影《深淵》中的變形海怪。
1995年,皮克斯的《玩具總動員》是第一部全CG電影。
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的《鐵達尼號》大量使用了視覺特效,全片有超過500個視覺特效鏡頭。
1999年,在《黑客帝國》中,VFX藝術家創造了第一個子彈時間特效。
2001年,在科幻電影《最終幻想》中,出現了第一個用CG製作的寫實人類角色阿琪·羅斯博士。
阿琪·羅斯博士 | 圖片來源 Wikipedia
2004年,動作捕捉技術在羅伯特·澤米吉斯的電影《極地特快》中首次亮相。
2009 年,《阿凡達》在面部捕捉方面有了革命性的進展,能將配音演員的面部表情嫁接到他們飾演的CG角色上,而製作這些在電影中僅出現1秒鐘的特效甚至要花上幾個月的時間。
看看上世紀的特效,再看看那些五毛錢特效,我給你再加五毛,能不能認真點?
文章來源:把科學帶回家
點亮,告訴大家你也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