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特區落別布依族彝族鄉牛角村的布依民俗博物館中有一面牆壁雕塑引人注目,青石為基,黃色著面,56個民族的剪紙畫栩栩如生,上書「我們都是一家人」幾個榜書大字。
作為第七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落別鄉在推進鄉村治理過程中歷經了很多風風雨雨,各族群眾在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約定俗成,通過傳說、碑刻、文化等形式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治理模式,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大力弘揚文明新風。
「落別」地名傳說藏玄機
布依族傳統社會治理是什麼樣的?六枝特區黨委常委、落別鄉黨委書記周合平現場給當起了「解說員」——
落別的地名有一個傳說。從前該地有一眼清泉,終年不斷,周邊群眾均在此取水飲用,為了保證水質,不能在井邊洗臉洗衣服,後來,一個新媳婦初到不懂規矩,在井邊洗起了衣服,瞬間電閃雷鳴、井水翻騰,從水中浮出兩隻神鱉,意為壞了規矩,天降神鱉,落鱉即為落別。
懸衡而知平,沒規而知圓。
落別地名來源雖然只是傳說,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布依族同胞對規則的尊重,原始樸素的「村規民約」讓落別民風民俗多了序言、結構和情節。
作為知名民族文化旅遊景區,落別通過開展「櫻桃節」「六月六」等活動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遊客,淳樸的民風成為一大賣點。今年「五一」小長假才開始,位於牛角村的「318」全國房車連鎖露營基地160餘張床位已被網上預訂到11月,火爆得不行。
「牛角」公議碑刻立規矩
牛角村有一塊「公議碑」,記載了全體村民需要遵守的公序良俗原則。碑刻位於一棵參天古樹之下,原有石碑因風吹日曬雨淋,碑體多處開裂,字跡磨損模糊不清。2014年建設景區時,落別鄉黨委、政府對原碑採取了保護措施,並將碑文拓印重新製作新碑,立於原碑10米左右的地方,供村民學習反思、遊客參觀留影、學者研究考證。
立於1938年3月3日的公議碑用隸書撰寫,明確規範了村民的言行舉止及處罰措施,讓村寨的治理秩序有條不紊。
走近細讀,內容簡略,包羅萬象。「不準砍背後公山箐林,禁止牛馬、燒灰、盜瓜園小菜穀子包穀、欺孤掠寡挖水衝田。以上各條如有拿獲者,報花紅洋三元,違犯者罰洋伍元」。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舊時的「花紅」是指在盈餘中提出一部分分配於他人,謂之分紅,亦稱花紅。
周合平說:「公約約束村民多年,大家都很自覺。特別是在集體山林的保護上,別的地方一到春天防火任務很重,在這裡他們會時時事事遵守公約,管理好得很,沒有發生過一起森林火災」。
布依村寨還有另一個民俗約定。在鄉村治理體系不健全的千年歷史長河中,每個布依寨子都有一個「寨神廟」,群眾之間發生民事糾紛,都要到「寨神廟」走一套研判程序,請寨神裁決。布依村寨發布「村規民約」,也請寨神來當「監督官」。因此,大家也把「寨神廟」稱為調解民間糾紛的「派出所」。
「牛角是個大家庭、和諧相處好鄰居」,治理體系的完善讓牛角村民嘗到了「甜頭」。目前,牛角村車釐子種植面積達1.8萬畝,葵花葯業入駐牛角,落別龍井生態溫泉度假區座落其中,轄區內有近60戶餐飲企業和10餘個民俗酒店,2019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629元,民風淳樸、秩序井然、和睦共處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閒餘」書院考證有洞天
在落別採訪期間,周合平反覆念叨著一句話:「一個地方的發展和治理不能沒有文化,需要找到靈魂」。
他到落別工作,通過大量查閱搜集傳記口述史志,了解到六枝片區當年擁有落別「閒餘書院」和郎岱「岱山書院」兩個書院。如今,「岱山書院」通過努力,已在原址扛起了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大旗,但「閒餘書院」的遺址他走遍了全鄉都未考證到,一直引為憾事。
落別鄉村面貌、生產生活變化很大,群眾們都發自內心感謝黨的政策好。藉助布依民歌中的「道謝調」,我們完善了部分唱詞,用以代表群眾心聲:「多謝黨、多謝黨,多謝責任肩上扛,多謝脫貧致富奔小康;多謝黨、多謝黨,多謝工作來擔當,多謝圓夢我們的嚮往」。
作為黃果樹瀑布的源頭,落別鄉距離世界旅遊目的地直線距離只有10多公裡,文化搭臺、旅遊唱戲已箭在弦上。周合平表示,一定要保存好民風、保留好文化、保護好生態,在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中做好「凝心聚魂」工作。
杜軍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屠琪
編輯 劉定琿
編審 陳詩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