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岱西瓜甜又甜,巖腳牛兒滿圈跑……」群眾自編的一段順口溜,生動呈現了六盤水市六枝特區特色產業蓬勃發展新景象。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六枝特區把產業扶貧作為保證脫貧質量的根本之策,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謀劃布局鄉村旅遊、生態畜牧等特色產業項目,走出了一條接地氣、見實效、暖民心的產業脫貧之路。
打生態牌,吃上旅遊飯 「以前守著巴掌大的地,靠天吃飯,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回想從前,巖腳鎮田家寨村民王勇感慨地說。自從巖腳小城鎮建設啟動後,就成了市民休閒遊玩的好去處,王勇從中嗅到商機辦起農家樂,並藉此實現了增收。 像王勇這樣,依託鄉村旅遊產業發展,跳出傳統種植業吃上旅遊飯的農民,在六枝特區已不是少數。 六枝特區不僅有旖旎秀美的自然風景,還有悠久神秘的夜郎文化,發展生態旅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該區以綠色生態、長壽養生為基礎,將區域內牂牁江國家溼地公園、貴州黃果樹瀑布源國家森林公園、牂牁江省級風景名勝區、月亮河省級森林公園等多處景點建設成文化生態風景區,打造旅遊名片。圍繞資源優勢,該區還不斷探索「旅遊+文化」「旅遊+網際網路」「旅遊+賽事」發展模式,促進旅遊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通過多年努力,六枝特區先後獲得了「全國十佳文化生態旅遊城市」「全國瓜果採摘十佳縣」「中國最美休閒度假旅遊勝地」和「貴州省發展與效率十佳縣」等稱號。 如今,移步緩行在巖腳、牂牁、落別等鄉鎮,隨處可見「小橋流水人家」的優美景致。 六枝特區還著力挖掘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遊商品,重點扶持貧困村、貧困戶發展家庭手工業作坊,推出了刺繡、民族服飾等本土文化旅遊商品。原本藏在農戶家裡的「山貨」「土貨」,逐漸成了「搶手貨」。
豬羊滿圈,養殖譜新篇 「基礎設施搞好了,優惠政策到位了,我們回鄉發展特色產業的動力更強。」六枝特區二表哥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王金濤表示。 2016年,得知家鄉為發展特色養殖業「開綠燈」、提供眾多優惠政策後,研究生王金濤毅然決定,從廣州辭職回到家鄉,走上了一條充滿挑戰的創業之路。 在海拔1650米的高山之上,一直從事通訊行業的王金濤「跨界」搞起了豬養殖。這些豬最大的特點——「每天奔跑11公裡」,故又被稱為「涼都跑山豬」。
四年來,「涼都跑山豬」已在六枝3個鄉鎮15個村建起1個養殖基地和14個養殖小區,以政府建養殖小區、養殖小區飼養、公司向養殖小區提供豬苗並回購的發展模式,拉動一方經濟,回饋一方水土。 依託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六枝特區大力扶持特色養殖業,湧現出許多和二表哥農業有限公司一樣的扶貧項目。這些項目多採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輻射帶動所在村寨及周邊發展,形成了以「龍頭帶動、農戶參與」為特點的生態養殖新局面。 目前,六枝特區累計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960家,實現100%的貧困村建立合作社,在全市七大產業板塊全鏈條發展增比進位中排名第一。
技能培訓,蓄力強後勁 如何讓群眾聚在產業鏈、富在產業鏈?如何積蓄富民產業實力、增強發展後勁?六枝特區在不斷摸索中找到了答案——讓群眾有一技之長。 六枝特區要求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未就業勞動力0.99萬人進行全員培訓,讓貧困群眾掌握一門技能,確保小康路上不掉隊。 走進落別鄉牛角村,農家樂老闆王燕燕正忙著練手,提升烹飪水平。
「開農家樂除了要乾淨衛生、服務熱情以外,還要有一手好廚藝。這幾年全國各地的遊客來得多了,我們也要學著適應,川菜、粵菜、湘菜等都有所了解。」王燕燕說。剛開辦農家樂時,只會做簡單飯食的她可愁壞了,若請廚師,增加成本不說,而且短期招聘人家也不願意來。由於飯菜口味一般,或多或少影響了收入。 去年年底,聽說特區開辦烹飪班,王燕燕搶著報了名。如今,她學成歸來,在反覆練習之餘,對即將到來的旅遊旺季充滿了希望。 一技在手,脫貧不愁。為了讓更多和王燕燕一樣的農村勞動力掌握就業技能,六枝特區通過邀請專業技師,將培訓課堂從室內發展到田間地頭、扶貧車間,持續開展畜禽養殖技術員、牛肉拉麵師、中式烹飪等就業技能培訓,引導群眾不斷拓寬致富門路。 據悉,2017年,全區培訓貧困勞動力3140人次;2018年,培訓12163人次;2019年,培訓6125人次,累計完成貧困勞動力培訓2餘萬人次。
六枝文明辦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諶晗
編輯 謝勇勇
編審 馬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