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頻頻被刷上熱搜,成為當前最熱的「90後網紅」。最近,袁隆平再飆英語。
昨天,在湖南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袁隆平接受多家媒體採訪。
袁老表示,退休對他來說是不存在的,退休後沒事做反而會有失落感。但袁隆平也坦言,隨著年齡增高他最怕的就是老年痴呆,「我搞研究最怕老年痴呆,腦瓜子不行就完了,幸好還沒有痴呆」。
他還寄語年輕人,理想要高雅一點,而不是向錢看。當然可以賺錢,但要能賺對社會、對老百姓有益的錢。
採訪中,袁隆平談非洲國家農業發展問題飆起了英文:「Because China helps them to Develop hybrid rice, African countries will have bright future tomorrow.」(因為中國幫助他們發展雜交水稻,非洲國家的明天將是光明的)。
不少網友在視頻祝福袁隆平身體健康:爺爺好可愛,要健康長壽!
有網友表示:袁老這是英語8級的水平了吧
延伸閱讀
1973年,袁隆平宣布了一件大事,糧食問題從此不再是中國問題
1973年10月,在蘇州召開的全國水稻科研會議上,袁隆平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這一成果是以袁隆平為代表的科研人員多年來潛心研究的結晶。1960年7月,時任湖南黔陽農校教師的袁隆平在試驗田裡發現一株天然雜交稻,萌發了研究雜交水稻、提高糧食產量的念頭。1966年,袁隆平發表了他的第一篇重要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雜交水稻研究由此邁出堅實的第一步。
1970年秋,根據袁隆平「用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雜交」的設想,他的學生李必湖在海南找到一棵雄性不育株。轉育出來的三粒雄性不育種子被命名為「野敗」,為「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
1972年,雜交水稻被列為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由中國農林科學院和湖南省農科院主持,組織全國力量搞協作攻關。1973年,在突破了「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礎上,張先程等在東南亞品種中找到了一批優勢強、花葯發達、花粉量大、恢復度在90%以上的「恢復系」。「三系」終於配套成功了!
1974年,湖南開始試種雜交水稻。1976年,全國示範推廣面積擴大到208萬多畝,全部增產20%以上。1976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28631萬噸,比1965年增長47.2%。 從1976年到1987年,中國的雜交水稻累計增產1億噸以上,每年增產的稻穀可以養活6000多萬人。
雜交水稻種植面積的推廣,為我國糧食增產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國可以豪邁地宣布: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解決了佔世界22%人口的糧食問題。
來源:綜合紅星新聞 網友評論 北京晚報
編輯:t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