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漢奸,道漢奸,但很多人卻不知道「漢奸」這一稱謂的起源。若筆者告訴你,最初的「漢奸」二字本來並不帶有民族主義意涵,你又或許不相信。那就讓筆者告訴你「漢奸」二字的來歷,以及它又是如何變化成今天的使用方式的!
不可否認的是,「漢奸」一詞的時興與近代中國最主要的兩個歷史因素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第一,是中國最後的王朝非漢人王朝;第二,是中國近代所面臨的歷史處境。
「漢奸」這個詞之所以能誕生,前提必須要有一個「漢」民族,才有可能出現「奸」。當強調民族區別時,那些傾向於徵服者民族的漢人,自然就不能被視為「自己人」,那麼這個人一定是個「奸人」。如五胡北韓、契丹大遼、女真大金、蒙古大元做統治者之時,大有漢家子弟甘心臣服蠻夷之下,雖如此,但在當時並沒有「漢奸」二字。直到滿清入關,嚴苛強調「滿漢之分」的民族界限劃分後,這個詞便很快誕生了。
在清朝初年,「滿人」與「漢人」彼此之間是不能平等對立的。雖然此時那些前明大臣和讀書人打破頭的去做滿人的奴才。清初文獻之中,記載了一句「漢人中的惡人」以此來蔑視那些臣服於滿人的人。雖如此,但仍沒有出現「漢奸」一詞。
直到清朝在西南地區推動改土歸流之時,「漢奸」一詞終於可以登場了。
雍正年間,滿漢從最初的高度對立、地位不平等,逐漸轉變為利益一致,身份逐漸平等。大清王朝的安定與否,已經不再是滿人自己的事兒,而是已經轉變為滿漢之間的共識。然而,西南地區的苗人遭到了當地土官的剝削和壓榨,苗人因此發生了民變。雍正皇帝下旨嚴查此事,經過調查後發現,這些苗人土官身後的最大利益著是漢人,他們與苗人土官勾結起來欺壓苗民,然後從中獲利。
雍正皇帝得知此事後,大罵這些漢人是「漢奸」,意指漢人之中的敗類、奸佞之輩。此後,「漢奸」這個詞隨著清王朝平定西南邊疆戰亂之時,使用頻率激增。自此後,這個詞便出現在諸多文獻之中。
此時雖然有了「漢奸」一詞,但是其根本意義與現在所用的漢奸不一樣。直到鴉片戰爭之後,這個詞的含義發生了明顯變化。鴉片戰爭打響之後,西方列強三番五次侵犯中華,一些大臣懼怕洋人,因此幫洋人做了不少缺德事。自此後,凡「幫助外國侵略中國之中國人」便被冠以「漢奸」。不論漢人滿人一律使用這個詞彙,比如滿人大臣聯元,榮祿等就被冠以「滿人漢奸」之稱號。
到了辛亥革命之後,這個詞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定義,以孫逸仙先生為首的革命人士,自東洋日本得罪還有民族國家一詞,便師法日本「單一民族」國家的民族主義理論,堅決否定「滿漢利益一致」的說法,將為滿清政府服務的漢人歸納為「漢奸」。但最終,孫先生還是了強調「五族共和」。
近些年,這個詞彙又發生了新的變化,被網絡上的無數憤青和噴子時刻利用起來,凡到他國旅遊者、進肯德基吃快餐者、甚至於穿外國耐克鞋者都視為「漢奸」。嫣然自己一副純種的大漢正統的做派,滿口噴糞,下作至極令人不齒。自打「精日」一詞出現後,瞧把這群人給美的,不論何時何地,把「精日」一詞掛在嘴邊,一副阿Q那種小人得志的表情,恨不能要讓天下人都知道「老子終於學會一個新詞了」。用U型鎖砸人家車,到日本旅行將旅店的水龍頭全部打開,仗著人家不懂中國話當面罵人家......這就是這些人的傑作,美其名曰「愛國」。殊不知真正丟了中國人臉面的正是這些人,他反倒去罵別人是「漢奸」,你說可笑不可笑!